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革命文化

2022-11-23 15:05李元旭蒋伟琳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党伦理

李元旭,蒋伟琳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回顾百年奋斗历史的基础上,对伟大建党实践所体现的中国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化新的形态。

一、伟大建党精神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新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文化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现实,必然使文化形态呈现某种多元性和多样化特征。中国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一体,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主体和主流。

一般说来,革命文化是指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反映革命现实并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崇尚革命、宣传革命、推动革命的革命文化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毕竟是一种阶级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要维护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用虚幻、空洞的民主自由口号制造新的专制。列宁说:“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3]当资产阶级政权稳固之后,反对革命的保守主义很快就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主流。近代以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别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辛亥革命的实践中得以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4]。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及其指导理论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严格说来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国革命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伟大建党实践基础上的伟大建党精神改变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把革命目标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升为通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建立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追求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伟大建党精神基于新的革命理论,提出新的革命目标,创造新的革命伦理,催生新的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泉,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态,使旧革命文化发展为新革命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的新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和革命情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文化表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动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核

中国革命文化有着丰富内涵。这一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包括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信念、革命伦理和革命精神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凝结在历史事件、历史文献、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文化遗迹、革命文化作品中。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蕴含坚定的革命信念、彰显伟大的革命伦理、承载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核,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实质之所在。

第一,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核。中国革命理论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问题展开,其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理论和基本经验。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展开的精神起点,没有伟大建党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构成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核,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奋斗,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革命信念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思想基础。革命信念就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理论真理性的认识,对革命理想和革命目标的坚定信仰、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方向保障,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5]。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极大苦难,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积极尝试各种救国救民方案,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失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法团主义、无政府主义先后登场。在汲取失败教训和比较鉴别的基础上,人民和历史最终选择了无产阶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共产主义思想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在革命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在革命过程中前赴后继,勇敢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国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三,革命伦理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有机构成。革命伦理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凝结而成的伦理道德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革命伦理的高度概括。相对于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特征的伦理观,中国革命伦理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把人民利益置于至上地位,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相对于资本主义伦理观公德和私德的截然分开,中国革命伦理坚持二者的高度一致性,强调革命者既是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也是高尚人格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政党和党员的私利,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革命伦理坚持严明的组织纪律,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中国革命伦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精神的守正和创新。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伦理的基本特色,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基本追求。中国革命伦理扬弃了古代伦理对亲人的偏爱而形成对人民的挚爱,扬弃了对朝廷的忠诚而发展成为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创造了人类伦理新的形态。

第四,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说,革命精神或中国革命精神是指“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6]。革命精神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理论内涵、不同表现形式的革命精神。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位居其首。这些伟大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伟大建党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这些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源头,其他伟大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空下的具体表现。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得以形成,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基于历史教训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成为现实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同时,文化领域出现多元化倾向,保守主义思潮有所抬头,有人提出告别革命。但是,革命文化不仅对于形成革命共识、凝聚革命力量、克服革命困难、取得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同时还承载着信仰的意义和价值。在改革开放时期,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对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助力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中国革命文化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发有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奔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

第一,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349。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保证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349。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革命文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导和基础。赓续中国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淡化甚至否定中国革命文化就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失去传承和根基。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大力弘扬和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革命文化。

第二,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是开展伟大斗争的需要。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是革命斗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斗争精神的功能和作用不言而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谐与交流、合作与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革命斗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冷遇甚至质疑。但是,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革命斗争精神。这是因为,和平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革命斗争争取来的,我们需要继续保持革命斗争精神以维持和平发展的环境;同时,人类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难题,需要我们利用和平发展环境继续发扬革命斗争精神以解决问题,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前进。我们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358。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良好机遇,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上,民粹主义、极右势力抬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依旧,我们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和军事领域的矛盾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激化的可能;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深层次矛盾亟须破解,顽瘴痼疾需要破除,西方反华势力及其代理者利用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风险需要防范。只有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取得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革命文化。

第三,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征程上党面临着“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必须始终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自身问题,不断实现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先进性和纯洁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源于无产阶级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伦理和革命精神,以革命文化为基础的政党文化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革命品格。在新征程上,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第二个百年历史任务要求中国共产党保持初心、不忘使命、永葆本色,继承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革命文化。

四、结语

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必须面对文化建设的实际,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主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潮。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必须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核。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建党百年礼赞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小画家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试述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
图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