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张鹏程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初见雏形于“觉醒年代”,系统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谋篇布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百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中国化新的飞跃。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为民初心的现实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承载着全体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内涵,其实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弄清楚为何推动、谁来推动、怎样推动这三个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人类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整体追求,是世界各国在任何历史阶段上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追求从未停下脚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工程来推进,全面理解和理清我们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准确掌握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党带领人民在新发展阶段上推进共同富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综合性工程,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和高质量生活需要,是赢得群众口碑的重要战略。只有以实干精神推进共同富裕,才是创造人民满意业绩最靠谱的“捷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2]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人民群众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实惠,能否实现真实高品质的共同富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价值评判,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多年来党在共同富裕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率领人民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持续良性互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为雄厚、群众基础更为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取得质的飞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最为直观也是最有力的成就,人均国民总收入从2012年的5940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10410美元,此后一直保持在一万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目标任务,我国经济社会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在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12年的36.2%、39.3%下降至2020年的29.2%、32.7%。此外,公共事业全面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产要素等原因造成的区域性的、深度的贫困全部得到解决,为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准备了条件。[3]这一系列成就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取得的,是我们党创造人民满意实绩的新时代体现。
共同富裕推进的是否扎实有效是检验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4]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引导党和人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的思想自觉投入到共同富裕的全民实践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强化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提升党的各项能力和党员整体素质,有助于解决党在带领人民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常态化动作。党内政治生态实现了“绿色化”,党员干部价值目标更加简单纯粹、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党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信心与日俱增,三百多万名党员干部奔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近三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地方。但与此同时,少部分党员干部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诱惑和渗透,丧失了人民公仆意识,破坏了社会发展的良好风气,损害了人民参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导致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有所动摇,损坏了党的光辉形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共同富裕要统筹发展和分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完善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为此,我们党要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相关惠民富民政策落地见效,打牢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基础,加强民生领域保障力度,以更大的力度纠治党内不良风气,把强化党的自身建设和释放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宽严适度、充满活力的党内政治生态。要树立作风正派、砥砺前行的干部典型,为想干、能干、会干的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红色细胞”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全面发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人民就是江山”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最根本的人心向背规律,从创造美好生活出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推动共同富裕做出了完整的顶层设计,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新时代诠释,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意义、要求、时间安排、推进路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党的共同富裕工作取得成果进行了肯定,对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经验进行了总结推广,并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新阶段上推进共同富裕勾画了战略蓝图,强调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党对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了系统经验,但在如何致富问题上还要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党在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为“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方式,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根本举措,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途径。必须科学把握共同和富裕、物质与精神、共建和共享、重点与全面四对关系,扎实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推进搭建完善的社会化逻辑。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整体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富裕以全面性、全民性、共享性为特征,是包括每个中国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7]“富裕”意味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共同”强调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意味着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社会财富的“蛋糕”合理分配,解决的是公平问题,是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环境保持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富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关键,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战略。在两者的关系中,“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要把 “富裕”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创造更贴近人民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巩固“富裕”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发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没有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全会还提出要重视分配问题,但不能把调整收入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手段。推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新时代体现,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需要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奋斗坚持共同和富裕全面推进来实现。
共同富裕既指物质层面的富裕,又指精神层面的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多维度富裕。物质层面的富裕代表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代表人满足自身生活的物质需要,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精神层面的富裕代表着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代表着人实现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追求,体现在文化、社会等软实力方面。[8]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物质富裕是起基础性作用的环节,为精神富裕提供了物质保障,精神富裕则为物质富裕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精神和理论支持,两者共同促进、缺一不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南,高度重视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来整体推进,多措并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我们党更加注重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的共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示范效应,持续打造诸如《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文化精品。此外,我们党还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消除人民群众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疑虑,加强实现共同富裕方法论引导,防止在推进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和畏难情绪,为顺利推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总的来说,要实现高质量、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就要把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结合起来,在满足人民需要中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积累财富。
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相统一的过程。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共建是共享的来源和根本途径,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财富的“蛋糕”就难以成型,更不用说满足人民需要。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共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就是要将共同富裕融入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实践,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紧跟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实现自身财富的积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社会财富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汇聚全体人民智慧推进共同富裕,还需要为人民参与共建创造条件,科学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创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条件,实现人才竞相涌流,给更多人创造创新创业的机会,调动人民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释放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潜能,让共建共富的动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共享就是要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实现人人享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统筹做好民生领域各项工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人得享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筑牢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共建和共享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共建,夯实共享的基础,在分享已有成果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成就,实现新的共享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分配。
既要全面发力,又要抓重点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中国式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在同时间同条件下占有相同数量的社会财富,而是鼓励通过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一部分人先富,先富的群体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条件等方式带动尚未实现富裕的群体实现共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现富裕的水平有高有低,实现富裕的时间有先有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不同地区在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新格局,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制。此外,解决农村的共同富裕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9]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脱贫攻坚战,农村都是党的发展政策最为关切的地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又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成立乡村振兴局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落实。此外,我们党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改革旧体制来释放城乡区域发展的政策红利,打造区域发展示范典型,总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经验,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可行性途径,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典型经验,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动发展,实现跨区域合作科学化、常态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探索实现重点和全面齐头并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走到新时代,尽管时代条件和国内外环境一直在变化,逐梦“共同富裕”的脚步未曾停歇,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实践一直在路上。共同富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把握时代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体设计和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新时代中国道路稳步前进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是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证党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10]中国人民迈入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领路人”和“定盘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共同富裕作为一项惠及全体人民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忘初心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最高领导力量,为全体人民谋利益是其最高追求,坚持将人民民主落到实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人民民主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全体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追求,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期盼,放眼世界各国的共同富裕事业,有许多国家都无法真正在减贫事业中推进共同富裕,因为这些政党大多给民众突出了一种通过设计和包装而制造出来的“镜头形象”,只期待用这种方式获得选民的选票,而在主观上并没有坚守执政初心,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脚踏实地,从群众需要出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充分体现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与定力,体现出来的“实干为民形象”与部分国家的“镜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苦功夫,统筹做好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和收入分配改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奋斗的良好局面,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高水平的实质性进展。
有为政府之所以“有为”,在于能够给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为政府是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的共同富裕更离不开积极有为的政府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建设坚持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服务型政府,优质高效落实公共服务职能,依法依规切实作为,探索高水平公共服务路径,关注全过程的公平和正义,明确政府与市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界限,在不干预市场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用符合政府定位的支持方式、方法推进共同富裕。[11]同时,制度建设是推进有为政府构建的制度保障。要想将共同富裕落到实处,党和政府必须科学进行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以此来为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政府要通过有效制度改革,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创造条件。此外,我们党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建立相对贫困的长效识别和保障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调发展。新时代,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要在推进中国式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作为,改进决策方法、完善制度体制、履行服务职能,实现服务效率、质量、公平的统一,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探索实践推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走深、走实、走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十九大深化为“决定性”作用,我们党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了市场的巨大力量,但同时也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式的市场经济,市场必须是有效的市场,是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有所区别的。中国特色的有效市场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领域,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主要手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平台,是全面团结共建的主阵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实现共同富裕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来配置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实现全民高质量的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性体制保障。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更大的勇气、更实的措施实施“放管服”改革,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在有为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市场的自由发展,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六大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深化供给侧建构性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制度基础。[12]此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外部环境方面,中国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为依托,不仅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共同富裕赢得了国际支持。在理论层面,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确立也为有效市场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化茧成蝶”的征程上以有效市场为依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努力学习掌握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五大科学思维方法。[1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面工程,需要掌握辩证思维,具体来讲就是要辩证看待和处理共同富裕道路中的各种问题,既要抓住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矛盾,在收入分配体制、脱贫攻坚等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力,又要兼顾好社会发展的其他矛盾,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实现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统一,处理好共同与富裕、共建与共享、物质与精神、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全面系统掌握新时代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规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创新工程,需要掌握创新思维,具体来讲就是要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根据现实发展需要适时作出政策策略的调整,敢于跳出旧的思维模式,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推陈出新,适应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掌握战略思维,要将共同富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准确研判国家发展大势、把握国家全局性工作规律和特点、掌握群众需求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以可持续性为原则,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14]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掌握历史思维,共同富裕是时代课题也是历史课题,不能将实现共同富裕与历史发展割裂开来,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解决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现实难题,继承发扬不同历史阶段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掌握底线思维,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要坚守底线,不能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破坏社会运行规则,科学应对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新发展阶段上,我们党要以更大的力度科学运用五大思维方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走好新时代的“新赶考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