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华
当寒冬来临时,曾在东北的我会被问起:“你们那里早下雪了吧?”话匣子就这样打开。“哦,你们东北人……”这句话后面的词汇开始固化和单一了。
如果时机恰当,我也会说起叫《年轮》的电视剧。这部九十年代初在北方地区热播的作品,根据梁晓声的小说改编,讲述了几个生活在黑龙江的共和国同龄人的故事。从电视剧开播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会想起主角刘振兴和伙伴们手拉手走在雪地上的场景。刘振兴是个虚构的人物,但这样的男性在东北地区,尤其是我父亲那代共和国同龄人里,是比较常见的。
正如这一表达了父母美好又实在的愿望的名字,刘振兴的性格中带着一股积极向上的能量,这股能量在人生里一以贯之。若用时髦的词来形容,刘振兴的生活态度完全是丧文化的反义词。这并非那种有些遥不可及的“伟光正”,而是一个经历真实困境却总能站起来并带动他人前行的领路者。
也许从少年时代在暴雨中帮助父亲推车的那一刻,他就开始成为了他自己。从乡下回城后,工人家庭出身的他一时半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为了生存,就去做些看起来不太光鲜的活。施工队散伙后,他去搬煤气罐,冰天雪地里一罐一罐地往楼上扛。这份工作不仅累,也会让他遇到嘲讽刁难。邻居大妈给介绍清洁工的活,他也拿起笤帚认真扫街。这段日子里,父亲送的白衬衫,带来了无言的鼓励。这个戴着大棉帽沉默地咀嚼命运况味的人,这个在冰天雪地负重前行的男子汉,一定相信“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万物皆有回转”。对着镜子给白衬衫认真系扣子的场景,就是对命运最骄傲的抗争,也是对个体尊严最庄重的维护。
有他在场,一切让人放心。对待朋友,刘振兴也是诚心诚意。无论何时,他都是所在的友谊小团体里最出色最有担当的一位。那般讲义气不是江湖戾气,而是对朋友的真诚相助。能扛事的他,自觉担负起老大哥的职责,照顾弱小。儿时六个小伙伴手拉手走在冰封的松花江上,长大后依然不离不弃,刘振兴就是将朋友拢在一起的光束。学生时代,他敢于在课堂上帮讷言的好友王小嵩说话。父亲腿摔坏后,他就亲自去拉砖车,路上请帮助推车的好友吃冰棍儿。成年后,对于他们那个被风雨敲打的小团体,他就是最安心的存在。每当回想起黑河至北安那趟大客车摇摇晃晃地开过来,几个人在西岗子站拦车只为了见一眼好友时,我仍会眼泪盈眶。
而今我也慢慢步入中年,恍惚中就闪到了剧中主角们的那个年龄。作为一名上了年纪的八零后,新兴的潮流时常令我困惑。在你永远不晓得下一秒什么会引领社会风尚时,心中产生的是比疑问更多的忧虑。我并非想用一部剧和剧中人物为某地正名,只是希望人们能穿过虚浮的标签化流行词汇,去看看另一层更厚重的现实。如何能突破自我局限,去全面立体地看待一个人乃至一个地方?我们可曾想过,风雪铸就的强者,所走过的道路更泥泞、所扛过的冬天更寒冷?而我也想问的是,刘振兴这样的人,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