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浩月
这些年影视剧的话题热度不减。无论是诸如《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还是《觉醒年代》《山海情》等良心好剧,国产影视剧吸引观众视线,凝聚观众共鸣,释放观众情感,已成为深受外界好评的大众文化娱乐产品。
上述提到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好地诠释了人民所喜欢的影视剧类型。穿过这些影视剧的“好看”外在,会发现它们在吸引观众方面,还有着一个共同点,即不同程度地承载了“文化强国”的责任,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文化发展的内驱力方面,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观众。但在肯定国产影视剧在历史表达与现实表达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之余,也应该看到,这一行业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产影视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扩大观众群,为所有的老百姓而创作,包括人口基数巨大的农村人口。农村生活很少被影视剧关注到,这是一个缺憾。
近年来虽然也有《老农民》《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涌现,但总的创作数量并不高。这些农村剧甚至可以纳入年代剧的范畴,镜头对准当下农村人与农村生活的剧作,依然稀少,有的还因为加上了对农村的一种想象滤镜,而使作品变得蒙眬、走形。
这与快速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有关。大中城市在快速地聚集人口,城市生活方式在覆盖乡村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审美、趣味,都在向城市倾斜。大量的都市剧,内容上不具备成为经典的实力,服务的受众也是城市观众,但往往会因为一个概念、几个流量演员、几十个热搜而霸屏。这些剧为城市观众而拍,有些甚至是为粉丝而拍,快速生产快速播出,难免出现剧情“悬浮”、角色“刻板”的状况。
在新的影视剧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人们反而愈加怀念那些经典老片与老剧,如《红高粱》《芙蓉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渴望》《我爱我家》《篱笆·女人和狗》等。过去的影视剧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观看群体而拍,只要故事足够好,所有观众不分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爱看。人们不但爱看这些影视剧,爱屋及乌,也喜欢并尊重那些演员、表演艺术家,他们与他们的作品一起,是真正走进了观众内心深处的。
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影视剧处于纷乱浮躁的状态,这和题材与内容割裂、演员与角色割裂不无关系。在泛娱乐化时代,新晋的演员不满足仅仅成为明星,还要成为流量中心。在网络与社交媒体上,对于流量的竞争,滋生了诸如“饭圈”这样的畸形文化,继而影响到了整个影视行业的风气与创作。那些坚守创作本位的从业者,是行业的中流砥柱,但在被关注度、被重视程度方面,在网络上却远远比不上所谓的“小鲜肉”“小花”。
“金牌配角”王劲松拍摄某古装剧时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自己掏钱买了一只建盏当道具。这样的细节,在不少秉持“戏大过天”的演员那里很常见,由他们主导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更值得信任,也值得被所有观众喜欢。
拍摄观众喜欢的作品,尽可能照顾到更多的观众群,把选择权交到观众手里,让人民去决定,而非借助平台进行花样繁多的炒作来获利,这才是影视行业需要走的一条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