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小红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29 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重感情、讲情义,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例如,年纪轻轻的他,对革命前辈就很尊重。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知青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才走进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他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 年,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那是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离开梁家河后,他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命……
青年习近平思想活跃,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读诗读到兴奋处,他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候在山上劳动休息时也会朗诵。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会跟别人讨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逐渐历练出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在陕北的7 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都执着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先后写了8 份入团申请书、10 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实现愿望。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他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耐心讲述,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 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 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当我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感触,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是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时间来看书学习。
未来,我更应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明确方向,了解自己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凝心聚力、不断向前。一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二是要提高素质,磨炼作风。脚踏实地,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树立创新意识。三是要发扬测绘精神。敢担当,能吃苦,秉承“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激励自己在工作中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