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万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发展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有效途径,体现鲜明的乡村地域特色,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呈现丰富的乡村业态类型,形成紧密的多方利益联结,振兴乡村产业能够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现阶段我国农村一方面创新创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产业新业态亮点频出,另一方面也存在乡村产业门类总体较少、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明显以及质量效益比较低等问题。有别于城市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应致力于建立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走出一条多元化乡村产业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由于长时期比较注重城市经济发展,没有对乡村经济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产业链条不长、融合层次不深、要素活力不强等问题存在。
由于部分区域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深入,以及较低的乡村产业准入门槛,出现了部分乡村产业发展盲目跟风现象。不同区域乡村同时生产品质和档次没有明显区别的农产品,同质化农产品则导致价贱卖难。其原因在于相关部门没有深入分析乡村各自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情况,没有围绕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品质和种类为目标花气力、下功夫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而更多的是沿袭地方原有做法和惯性思维方式发展乡村产业,盲目生产同质化农产品在所难免,以致形成了产业趋同、结构雷同的同质化产业格局,农产品面临难以畅销的市场风险。从现实来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出现千村一面同质化状况,乡村产业特色不突出,不同区域乡村产业难以凸显体现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产量过剩、价格降低,甚至形成产品滞销,影响农民增收。
乡村产业发展涉及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多个方面,有些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投资回收期较长,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存在诸多障碍,资金运行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薄弱,社会资本下乡热情和动力不足。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3504元的43.52%。受城市优越于乡村的生活条件、发展空间和工资待遇吸引,乡村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综合能力较强的青壮年人才较多流入城市生活,乡村老龄化、空心化明显,人才缺失严重是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集体最大的资产是土地,在农村土地改革推进过程中,土地资源并没有实现充分有效地盘活利用。乡村产业发展受制于资金短缺,金融服务欠缺和信贷投入不足,乡村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难以满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使乡村产业发展缺乏保障,农民没有抵押担保物导致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基本启动资金。同时,相关部门和社会支农财力有限,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行业信息、市场构建均比较滞后,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优势和劣势差异较大,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具体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包括具体发展什么产业、选取哪个发展方向、采用哪种发展模式、采取什么策略和措施,做到扬长避短、从长计议。实际情况是现阶段乡村产业规划并没有做到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传统乡土文化进行产业发展战略性安排,乡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挖掘还不充分,乡村产业链条延展不够,没有实现通过实施科学、合理、分阶段、有步骤、有措施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乡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比较普遍停留在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视不够的阶段,缺乏前瞻性和整体长远考虑,乡村产业振兴在发展方向、目标、路径选择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方面均缺乏科学规划,对引领和促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现阶段乡村产业链条较短,第一产业向后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侧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发展滞后,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小而散、低、弱问题普遍存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一是不少乡村尚未制定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乡村产业发展制度不规范导致无序发展;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政策还不配套,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对产业链等相关环节的支持与扶持;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有待优化,融资困难导致项目难以落地;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尚待健全,否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性。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待加强,要素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还比较缺位,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使农户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够高,不少乡村产业融合企业数量小而散,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质量、档次、品牌竞争力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还存在差距。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系列需要规范的具体问题,涉及土地流转形式、流转价格、折股量化土地、流转风险、流转程序、生态环境、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管理服务费、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等,都需要尽快规范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否则,土地流转不能有序进行,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亲戚朋友流转多,专业大户流转少;转包、出租或代耕多,转让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农地流转民间行为多,市场交易少;乡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滞后,土地流转服务不到位;乡村经营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主动服务和规范引导,土地流转较多处于自流状态;存在树样板、讲政绩的行政干预,看重引入工商企业进入产业发展规划,不考虑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土地流转存在改变土地用途和“非粮化”现象,给18亿亩耕地保有红线和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流转存在梗阻不畅、土地流转纠纷多发和履约风险较大等现象存在,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农民对土地入市流转信心不足,使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土地保障不健全。
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利于精准抓住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机遇。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方式处于加速升级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人们从早期追求吃饱向现在要吃得健康、便捷转变,从以吃穿用消费为主向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化消费升级拓展,从大众化消费向不同群体多层次差异化消费转变,这些变化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萌发带来了更多机会。乡村产业振兴要顺势而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在消费升级叠加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日益增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因此也面临着重要机遇。从各地乡村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县一带”指导思想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特色产业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的关键环节。乡村产业振兴重在挖掘利用乡村原本拥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更多外部资源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紧跟消费需求和市场导向,打造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塑造特色产业品牌无疑是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品牌是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标识和文化价值符号,也是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载体,好品牌能够提高市场辨识度。打造好品牌要以提升品质价值为依托,注重品种和技术创新,内提品质和外提品相相结合,内外兼修赢得市场,实现增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提升农产品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生发更多乡村产业业态,拉长乡村产业价值链。
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分布在城市的众多工商企业拥有乡村产业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因而将这些城市企业资源优势与乡村拥有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有机结合,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工商贸旅结合的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尤为重要。依靠政策和法律支持更多城市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乡村的广阔天地,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龙头企业,采用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代表的多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利用外出发展人员对家乡故土亲情乡情的眷恋,吸引更多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增长点,拉长乡村产业链;制定出台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振兴乡村产业的制度措施,为各方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退休人员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光发热。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政策措施进程,并确保政策措施落地、操作、见效,优化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地方专项债券发展乡村产业,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对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更多投入资金。
振兴乡村产业要尽早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乡村产业方向、目标、计划和步骤,按规划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用规划的蓝图将乡村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凝聚起来,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凝聚力。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新技术应用,引领乡村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规划出台之前,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论证。以乡村产业振兴规划为引领,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形成特色鲜明、种类多样、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进一步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形成县域、镇域产业集聚态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有条件镇(乡)所在地建设加工园区和物流节点。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布局模式。从区域视角统筹布局产地、销区和园区,形成有利于企业与农户、产品与市场、生产与加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规模农业企业重心向乡村下沉,在各具特色的乡村区域,建设加工专用的原料基地,布局相关加工产能,改变原有的加工在城市而原料在乡村的局面。使乡村产业向中心镇(乡)以及物流节点聚集,通过在这些地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便于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向产地下沉。
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具体项目,从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多方面制定和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整合协调社会资源,将农工商贸旅融合于一二三产业。完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开辟更多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让更多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及时化解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建立乡村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农产品的认证监督和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农产品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无害化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研究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政策制度,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农村闲置民宅,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精品民宿。加快成立各种类别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健全行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指导服务机制,依托不同类型的指导服务平台,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精准服务,创新指导服务方式,利用网络、视频等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乡村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给予技术指导以及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等多方面服务。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流转的配合,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才能兼顾好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规范土地流转就要制定乡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年限、价格、土地折股量化、风险防患、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服务收费、纠纷调解仲裁等均予以具体明确规定。乡村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按照乡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运行,完善各级政府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乡村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引导土地科学流转,为乡村产业振兴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