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2-11-23 09:58全诚覃向平田孟宇陆方苗韦善教
广西蚕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桑蚕

全诚,覃向平,田孟宇,陆方苗,韦善教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河池市 547100;2.河池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心,河池市 547000)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称环江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适合桑、蚕生长发育,每年的3—11 月份均适合养蚕。历史上,种桑养蚕就是环江县人民的一项传统产业,全县各乡村均有众多养蚕经验丰富的蚕农,而且长期以来环江县具有独立的优质蚕种生产、供应和管理体系应用于蚕茧生产,具有自治区、市、县、镇一体化技术推广指导体系,有利于促进环江县蚕桑业高质量发展[1],因此环江县蚕区是全区有名的桑蚕业“世外桃源”。自进入21 世纪后,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工程推动下,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政策带动、在县“亿元工程”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环江县蚕桑业高质量发展得到极大促进。目前,环江是广西蚕桑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先后被评为“广西十佳蚕桑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2];环江南大门蚕桑专业合作社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推介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环江全产业链扶贫典型案例“绢柔细丝拉动茧丝产业发展”入选《广西农业全产业链扶贫典型案例》推介,成为广西蚕桑业的典范。值此环江县桑蚕业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完成脱贫攻坚重担,正在迈向“十四五”乡村振兴,需要蚕桑业更高水平发展之际,本文总结环江县蚕桑业高质量发展现状、经验措施指出新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各地桑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 环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桑园优质高产发展

2000 年全县桑园面积仅为766.67 hm2,至2021年全县桑园面积已经达到13 400 hm2,增长16.48倍。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发展蚕桑业,各乡镇桑园面积分别为:思恩镇1 933.33 hm2、洛阳镇1 783.47 hm2、水源镇1 507.59 hm2、川山镇1 286.8 hm2、东兴镇1 086.67 hm2、明伦镇893.34 hm2、下南乡473.33 hm2、大才乡1 323.34 hm2、大安乡1 353.67 hm2、长美乡803.33 hm2、龙岩乡413.33 hm2、驯乐乡546.67 hm2。建设8个标准化优质桑园基地,桑园总面积为80 hm2,分布在思恩镇、水源镇、洛阳镇、明伦镇、大才乡、龙岩乡、长美乡。全县种植桑树品种以桂桑优12、桑特优2 号、农桑14、强桑1 号等优良桑树品种为主,平均亩产桑叶2 515 kg,为全县养蚕生产提供大量优质桑叶;2021 年全县平均每667 m2桑园产茧量为159.20 kg,而全区平均每667 m2桑园产茧量135.48 kg,环江县比全区平均产量高17.51%。因此,环江县桑园桑叶的优质高产支撑着环江县蚕桑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蚕茧生产规模化发展

全县共有4.87 万个养蚕户,有1 家蚕种生产单位,2021 年年生产蚕种22 万张,全县蚕农饲养蚕种78.8 万张,主要以两广二号和桂蚕8 号品种为主,这两个品种具有抗性强、茧质优的特点;全县共有小蚕共育室118家,饲养小蚕66.98万张,加上县外输入小蚕,全县小蚕共育率为100%;大蚕户基本采取轨道地面育饲养大蚕,熟蚕采取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这些技术既有利于控制蚕病的发生,又能实现省力化生产。目前,全县共有9 个桑蚕专业合作社,饲养家蚕4.32万张;有8个标准化、规模化大蚕饲养基地,饲养家蚕3 000张,正在通过示范作用推进全县蚕桑业标准化生产。2021 年全县蚕茧生产量3.2 万t,售茧收入16.5 亿元,蚕茧销售平均价格为51.56 元/kg,略高于全区51.1元/kg的平均价格。桑蚕业依然是环江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 茧丝加工高品质发展

近些年,在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环江县“优质茧生产基地”品牌效应下,众多企业到环江县兴办工厂开展茧丝和综合利用加工。目前,环江县有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环江桂合丝业有限公司、环江意桐茧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亿元茧丝绸加工企业,1家捻线生产企业,1家食用蚕蛹加工厂、1家高新技术方格蔟、脱茧机制造企业和11 家真丝家纺小微企业,安置就业员工1 959人。这些企业缫丝生产规模76 组2.96 万绪,年产2 000 t 白厂丝,5A 级及以上白厂丝占80%,产品平均质量等级达5A+20,属于高品质茧丝水平,环江生丝综合质量排名为广西区前列,形成“江缘”“桂合”“桂丝雅”三大品牌。2021年全县茧丝加工企业生产白厂丝1 685.8 t,产值7.31亿元,税收625万元,是广西高档蚕丝生产基地,也极大促进了环江县域经济发展。

1.4 省力化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近些年,在自治区、市、县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环江县大力示范推广丰产桑园栽培、小蚕共育、自动上蔟、机械采茧、大小蚕节本增效省力化饲养等先进实用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省力化自动切叶机、轨道给桑车、省力化自动上蔟架、水帘空调及抽风机。为了提高工效配备了全自动采茧机、蚕房和环境消毒机械;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建设了蚕沙无害化处理室;为了引导蚕农向规模化、标准化养蚕发展,建设了标准化蚕房;为了促进各技术环节的落实,在每个蚕房内相应地安装了抽风机、水帘空调、省力化给桑轨道车和自动上蔟架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蚕茧质量;为了加强桑园护理工作,对部分桑园进行深耕翻土、施肥,减少病虫害提高桑叶质量,提高桑叶质量。目前全县有小蚕共育户118家,小蚕共育率100%,极大减少了蚕病发生,使大蚕饲养安全、稳定。大蚕使用地面育,部分使用轨道喂蚕车饲养。熟蚕上蔟主要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自动采茧机”组合技术,全县方格蔟使用率100%,自动上蔟技术普及率90%;省力化养蚕器具普及率达80%。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环江县桑蚕业迈向省力化、高质量发展。

2 促进环江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合力推进桑蚕业持续发展

桑蚕业是一项“短平快”产业,是环江县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促进本县桑蚕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加强了对桑蚕业的组织领导,主要措施为:成立县桑蚕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以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县副主任为负责人的桑蚕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专班;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茧丝绸协调中心主任兼任,成员由县工信和商务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项目谋划、基地建设审核、项目实施督导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专责工作小组,专责工作小组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小组长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兼任,副小组长由茧丝绸协调中心副主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站长兼任,成员由县直及驻环江中直区直市直有关单位人员和各乡(镇)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项目落地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组成,负责基地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等具体工作,解决桑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桑蚕业高质量发展。

2.2 政策扶持增强,产业资金投入持续加大

环江县2012 年出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农林产品加工业“亿元财税”工程实施方案》(环政发〔2012〕88 号),2014 年出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8310”工程实施方案》(环政发〔2014〕61号)、2017—2020年《环江县桑蚕产业“十三五”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 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等多项产业政策,全力扶持桑蚕业发展。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局每年安排资金扶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产业发展各项奖补措施、培训、科研、宣传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经费。统筹整合乡村振兴领域项目资金,集中资源优先投入,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列入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坚持政府投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和群众受益的原则。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蚕农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宣传发动、政策支持、组织协调等作用,发动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整合资源,出台相关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蚕桑生产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如聚焦小蚕质量不稳定这个发展短板,改变过去对小蚕共育生产行业严管严控的行政干预管理模式,强化全县小蚕共育室标准化建设扶持工作,通过示范点建设、项目推动、政府资金直接投入等措施,引导小蚕共育室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农户自行安装、购买配备,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综合小蚕共育生产设施设备市场实际造价或购买价,确定小蚕共育生产工作财政补助标准;强调小蚕共育蚕房应该符合技术要求,只有达到或完成小蚕房标准化建设改造要求,才能继续享受其他小蚕生产设施设备补助;2015—2021年投入120 万元资金,扶持小蚕共育户改造蚕房30个,提供温湿控制设备40套,显著提高全县小蚕共育质量。另外,针对蚕房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人蚕混居模式制约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对养蚕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扶持“人蚕分离”——独立专用蚕房的建设大大促进省力化设备及防病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3]。因此,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能够极大增强蚕农生产积极性,又能促进蚕农学习新的生产技术,从而全面提升全体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使环江桑蚕业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2.3 实施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近些年,在各级部门通力协作下,很多科技项目在环江县桑蚕业实施,包括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的“科技富民专项行动”项目,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主持实施的广西科技开发项目“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优质高效蚕业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石漠化地区蚕桑生态循环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旱地高产高效栽桑技术集成示范研究”“亚热带蚕桑一代杂交种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和广西农业科技项目“商品小蚕生产设施设备改进和饲养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以及环江县蚕业技术指导站主持实施的河池市科技开发项目“思恩镇福龙村桑蚕综合发展项目”等,以环江县作为桑、蚕新品种农村鉴定点和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县,先后承担了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 号、桂桑5 号、桂桑6 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桂蚕N2、桂蚕8 号等桑蚕新品种的鉴定试验工作,这些蚕桑品种都已成为环江县的当家品种。在高效省力化设施设备的研发推广方面,环江蚕业技术部门指导环江长达方格蔟厂生产的粘连式纸方格蔟及多级微压护电动脱茧机因实用高效,产品供不应求,深受蚕农喜欢。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引进良种良法,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和高产高品位家蚕品种,实施蚕桑良种化工程,大力推广桑树高产栽培技术,极大提升环江县桑蚕业科技水平。

2.4 构建技术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发展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蚕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县、乡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职责[4];组织农技人员深入蚕桑生产一线,对蚕农进行大规模培训。2015—2021 年采取多种方式培训蚕农545 期、2.28 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5 万份。每年安排蚕桑专项工作经费,常态化开展蚕桑生产宣传、试验示范、技术指导、蚕病事故处理、小蚕共育生产管理等工作,保证全县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环江蚕桑产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环江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蚕桑产业逐步由小规模家庭散户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方向转变,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形势,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环江蚕桑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蚕农种养观念和模式落后

蚕农长期以传统的家庭粗放种养模式进行养蚕生产,蚕房通风透气条件差,蚕座过密,消毒防控措施不到位,养蚕批次重叠,蚕发育开差大,弱小病蚕多,迷信和乱用蚕药、蚕饲料,导致后期蚕病多发。广大蚕农普遍存在“重蚕轻桑”现象,桑园掠夺式粗放管理,桑园没做到翻耕犁晒,单施偏施化肥,有机肥缺失、土地板结使桑叶质量明显下降。小蚕共育户为推卸赔偿责任,四处宣扬蚕种质量不好是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群众容易受误导,没有充分认识蚕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养蚕技术不规范蚕农种养新技术得不到提高[5],导致蚕病无法得到有效防治,养蚕成功率和鲜茧质量出现下降趋势。

3.2 蚕桑病虫害对蚕桑生产造成较大冲击

近年异常天气增多,对桑园长势及养蚕都有一定的影响,桑、蚕病虫害发生严重,如2017 年上半年全县降雨时间和雨量增多,蚕病发生严重,很多蚕农养蚕收入比往年减少50%~80%,损失严重。另外,农业结构不断改变,桑园与果树等其他作物种植区域交叉,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给蚕农造成一定的损失,如2021年上半年多次发生柑橘果园使用农药污染桑园桑叶造成大面积家蚕农药中毒的事件。

3.3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不足

环江县桑蚕业涉及12 个乡镇118 个村,全县养蚕4.87 万户,从业人员约21.5 万人。而全县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基层技术服务力量薄弱,目前县内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仅4人,县乡级从事蚕桑技术工作人员只有22人,1名技术人员需对应服务约1万个蚕农,受培训经费和技术人员不足等条件限制,蚕桑科技培训工作无法跟上产业快速的发展形势[6]。许多蚕户未经过培训学习便盲目投入生产,人蚕共居、蚕房不消毒等现象很普遍。

3.4 产业集群聚集程度不高

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聚集程度不高是环江桑蚕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短板,环江蚕茧丝绸加工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以缫丝为主,产业链短,规模小,印染、丝绸服装等加工领域还是空白,产业聚集度不高,处于初加工强、深加工相对滞后的阶段。另外,桑蚕业副产物加工应用尚未能全面开发,桑蚕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因此,环江县桑蚕业规模化、聚群度和综合利用有待加强。

4 环江蚕桑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增强蚕桑科技支撑

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老龄化等情况日趋严重,桑蚕业又存在与其他农作物比较效益日趋下降趋势,因此桑蚕业向省力化、规模化发展是必然选择。在这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如充分利用环江县气候条件适宜、蚕农养蚕技术水平高的优点,加大示范推广桂蚕8 号等品种,提高养蚕成功率,获得优质原料茧;示范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模式,降低蚕病发生率;推动桑园改造和利用微耕机进行深耕翻土、施肥,提高桑园桑叶产量和质量;引进技术进行桑枝、桑叶、蚕沙、蚕蛹等副产品开发应用,提升养蚕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桑蚕业向简易化、省力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环江县实现桑蚕业强县目标,才能促进环江县蚕桑业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4.2 加强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

桑蚕业既涉及种植又涉及养殖,产业链长,而且桑、蚕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必须标准化生产,才有利于桑蚕业保量保质稳定生产。首先,应大力加强农村桑园土壤改造,引导桑园化肥零增长,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桑园,建立适合现代化机耕操作的集中连片桑园,以桑园深耕犁晒、重施有机肥为优质桑园建设核心,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了一个“桑园深耕犁晒、覆土施放有机肥、堆沤蚕沙还桑园”的生产氛围,全面提升桑叶质量,不断扩大标准化管理桑园规模。其次,要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大蚕饲养生产设施,新建、改造一批小蚕共育室、大蚕饲养标准化基地[7],积极推广大小蚕温湿自控饲育技术,营造良好的饲育环境,示范带动全县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摸索、推广“人工饲料共育小蚕+大蚕桑叶饲养”两段法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降低小蚕期、大蚕期的发病率,推动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促进茧丝绸产业“强基础、提品质、增效益”,开创新时代蚕桑产业发展新局面。从根本上提升蚕桑产业高质量生产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动了农民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促进环江县蚕桑业从传统走向规范化发展之路。

4.3 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

开发蚕桑资源的食用性、药用性、生态性,将蚕桑产业向食品业、饮料业、医药业、保健业、生物业和养生文化产业等行业延伸转型升级,在种桑养蚕、蚕桑资源综合应用产品开发销售以及蚕桑丝绸文化发掘利用等环节上进一步创新突破,坚持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立桑为业”发展理念,拓展桑叶、桑椹、桑枝、蚕沙、蚕蛹、蚕蛾、蚕丝等资源的多元开发应用,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蚕桑资源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环江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开发具有修身养性、观光采摘、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蚕桑特色村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趣味的系列蚕桑产业乡村休闲文旅品牌和系列活动,做大第三产业。创建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桑蚕科技产业园展厅,建设从养蚕—成茧采收—煮茧—拉丝—制成丝绸产品的丝绸文化体验中心、丝绸品牌短视频和直播中心,通过短视频+直播+引流体验产生消费的模式,提高蚕桑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4.4 强力打造蚕桑产业集群

环江蚕桑产业主要短板在于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产品加工量小,产品附加值低。进一步加强蚕桑生产基地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水平提升,蚕茧初加工、深加工和物流设施建设,蚕桑产业展示中心、全产业链数字化等新基建建设,市场品牌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壮大,生产提质增效基地建设,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等。贯彻落实2020 年3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通知》(农办计财〔2020〕7 号)文件精神,积极加入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申报,通过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进环江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大才乡试点建设村集桑蚕产业服务综合体经营部,由电商公司搭建桑蚕产业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和辅导,由村委村集体自主经营,主要以桑蚕技术、产销一体化服务,以桑蚕所需的桑树肥测土配方营养搭配,桑蚕产业所需的物资供销、技术培训服务及桑蚕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一站式平台,完成桑蚕物资供销—农技培训—蚕茧收购—丝绸产品品牌推广—桑蚕产业废弃物回收的产业链条,蚕农在生产经营中即是消费者又是股东,就地实现以二、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发展模式。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河池市“中国丝绸新都”品牌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引进强优丝绸加工企业入驻河池环江工业园区。强化服务,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实现筑巢引凤促产业聚集目标。加快推进高端丝绸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园承载能力,加大引进品牌茧丝绸企业招商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成“桑—茧—丝—绸—服装”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聚焦加工增值这个结构性短板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优质茧丝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提高茧丝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开拓国内大市场能力,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桑蚕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对策建议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小蚕儿吐丝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逃跑的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