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天津市河东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天津 300170)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中存在的多种发展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当前多数城市中存在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落后及社区活力较差等多种问题,已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更新”发挥着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作用。在城市化建设发展中,经历半个世纪时期,城镇化水平已提升至60%,这代表国内城市城镇逐渐进到高质量、高水平阶段。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正确认识到共生理论的重要性,并以该理论为基础,采取有效的城市更新措施,进而实现活化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该点对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共生理论是一种源自生物学的理论,其突出强调两种事物应在彼此对立的基础上,为彼此提供相应的支持与理解,并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发展通用领域,以此创设新机会,进而为彼此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共生理论已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并成功促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及人类和谐共处,满足彼此具有的内在需求。针对共生理论的内涵而言,其主要包括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工作与自然环境及人类之间的关系;城市总体与部分区域之间的关系。上述内涵的具体表现如下:促使建筑物、城市与生命之间进行结合;正确认识到城市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确保城市过去、当前及未来能够实现和谐共生;对无阻碍中间件进行创造,以此为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共生提供保障。
城市更新即城市快速发展期间,就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城市衰老采取的自我调适过程,也就是对城市当中的某一落后区域,实现的改造、拆迁、重建,确保其重新发展。20世纪中期,国外有学者通过研究后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相关概念。该学者提出的城市更新主要目的是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分配平衡性降低与结构不具备合理性问题进行处理,并通过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各类基础设施、重视与发扬城市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为城市社会、居民及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点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节奏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更新选择对改造模式进行利用,即在获取城市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相应措施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并加强开发建设强度,通过对旧城进行大面积更新、对社区环境进行微改造及对城市进行有效修补等方式,有效处理城市中存在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及整体空间较乱等问题。从现实角度出发,可发现城市更新并非对城市环境采取机械性改造或重组措施,而是对城市文化、经济与生态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提高其核心价值,并对空间进行重塑。城市更新突出强调对自然生态、文化传承之城进行建设,提高城市的实际治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城市更新的内涵是对城市结构进行优化、不断完善其各项功能及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并对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进行转变,创设绿色智慧的城市。在城市更新中,常见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开展对城镇规划体系方案的研究工作,充分掌握其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创设共生城镇发展格局;进行城市生态修复施工作业,不断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而提高其生活品质;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塑造全新的城市风貌;对社区机制进行建立,进而增强城市社区环境的活力;提高新基建建设速度;积极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保障群众生活品质;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以此为城市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共生理念”身为新的成熟理念,其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国内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城市建设不断更新,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变成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
1.3.1 巴黎城市更新:现今,巴黎作为时尚有品位的城市,城市发展建设期间,巴黎也经历过拆迁阶段。1850年,巴黎颁布“奥斯曼计划”城市改造,项目建设期间,曾经尝试在中世纪巴黎蜘蛛网街道开设多条广场与马路,例如圣米歇尔广场与圣日耳曼街道等,便于扩展公共空间,但这种改造方式会破坏城市文化遗产,所以这一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就暂停了。截止到目前,巴黎仍保留18、19世纪的城市纹理。且17世纪的老旧街区也有很多被保存下来,例如巴黎东北区域玛黑社区,该处原来是沼泽地,现在已变成巴黎最时尚地段。
1.3.2 上海田子坊:上海田子坊作为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群改造完的创意产业聚集区,但改造田子坊内二三层居民区和底层商业十分混杂,加上生活环境相对混乱,商业业态也十分混乱。在几轮历史文化街改造中,田子坊与自身海派文化相融,提升里弄元素影响力,使用自下而上的规模更新开发模式,秉持长期治理理念,延缓历史文化街区生命,保留了石库门原有的生活环境与风貌。
1.3.3 日本“朱鹮”计划:该计划目的为选择部分日本历史文化建筑,然后将其改成酒店、餐厅、图书馆等文化体验场所,让游客充分感受历史文化下的古建筑底蕴,便于将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全面发挥出来,确保其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行。当前,针对低等级保护古迹点,将其改造成餐厅、酒店等也变成历史文物古迹应用的主要形式。
1.3.4 城市文脉更新和延续:城市文化记忆的完善性,对城市文化发展价值与品位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城市,不是重塑而成,而是更新出来。在时代快速发展中,历史文化遗留城市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技术与工具,城市更新应在保留城市文化内核期间,减少时代差异引起的城市空间环境不协调问题,努力更新塑造最佳建筑空间与社区环境,努力完成新旧城市景观交融。
大拆大建改造完的新城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这一拆建的快速发展,其逐渐失去城市灵魂,一个城市是由一些独特记忆的建筑与街道构成,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城市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提升城市价值的主要动力。
针对该项措施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2.1.1将城市历史文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全面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正式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深入调查城市中存在的文化内容,将其作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城市名片进行设计时,必须添加一定程度的历史元素,促使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同时采取多项宣传措施,促使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正确认知,且能够给予相应支持。应对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利用,不断拓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并对传播形式进行转变,促使城市历史文化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传播,确保其他地区的群众能够初步了解城市的文化信息。该点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深入挖掘其潜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及促使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2活化城市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持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已趋向于成熟。针对该项技术手段而言,其能够对电子地图及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进行利用,以此提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创设能够充分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并通过多方位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促使城市历史文化信息进入到公众视野,以此吸引游客前往城市。该点对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其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不仅城市存量空间将实现活化,而且经济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有效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更新城市功能的情况下,不仅城市存在的传统产业将实现健康发展,而且城市整体品位与档次将显著提高。由此可见,该项措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对上述措施给予重视,充分发挥城市具备的文化遗产优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进而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为提高城市更新效果,必须对不同层级的规划工作形成正确认知,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低碳绿色理念,以此提高城市更新规划工作质量。此外,必须对层级规划指标进行细致化区分,以此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针对区分内容而言,其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构建、实施生态修复、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科学利用清洁能源等。在构建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的过程中,应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适当参考:
2.2.1 应对原有城市规范方案及城市双修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开展对城市更新总规与相关细则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结束后,应对各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其与政策法律法规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等规范要求相互匹配,以此建立具备科学性及合理性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促使多方实现共生;2.2.2对城市总体的社会结构与政策指导进行结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对城市功能的定位工作,应结合实际状况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升级与调整,促使城市发展共生经济革新。在此基础上,城市将形成新的城市名片,且发展活力将显著提高;2.2.3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城市老城区存在许多环境问题,且人口较为密集,建筑物数量较多,交通拥堵。导致该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未制定良好的城市规划,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严格做好规划工作。对老城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变时,必须将顶层设计作为切入点,加强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参与程度,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吸取群众意见,做好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以此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满足城市居民具有的内在需求,促使自然环境与城市实现和谐共生。该点对促进城市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虽然城市更新发展速度正在不断提高,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建筑改造设计工作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筑设计体系不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及科学性,且未对相应的落地措施与细则进行制定,导致其可行性欠佳。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未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导致已完成改造建设的建筑项目与城市整体发展或文化内涵不符,无法满足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致使城市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此外,部分设计人员进行建筑更新改造时,未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致使建筑更新改造不具备特色。上述问题对城市更新发展极为不利,且能够直接影响城市、人类及建筑物的共生发展。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城市更新建筑设计工作时,必须对相关原则进行综合考量,并以共生理念为基础,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进行科学利用,以此实现科学更新改造城市原有建筑。在实际设计中,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适当参考:2.3.1在城市更新建筑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结合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及生态环境特色开展改造工作。在保障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改造方案进行制定,进而为城市发展、生态和谐及建筑改造的和谐共生奠定基础;2.3.2应充分结合城市更新总规划核心内容,依据各项工作实际状况对工作细则进行制定,并为建筑改造更新提供可靠依据;2.3.3应对城市功能定位进行考量,并根据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进行改造设计,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2.3.4应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城市不同主体参与到城市更新改造设计工作中,并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对城市美好和谐发展局面进行创设;2.3.5对城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环保、共生及绿色理念进行结合,科学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手段,以此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满足其具有的内在需求。
若城市为大树,旧城即城市之根。其浓缩城市文化净化,充分展现城市个性。旧城保护和更新密切相关,可以说二者间为“温故知新”的关系。
旧城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人口聚集主要场所,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其可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标志,同时具备不可再生文化价值。旧城保护即延续城市建设文化价值,其不仅和城市发展所需相符,也符合人类现代文明发展。
城市发展到某一规模,在要素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与居民民宅等方面影响下,逐渐走入滞涨过程,该过程需要借助系统改造复兴。旧城改造不仅可改变城区原有的居住条件,还能健全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带动相关事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过度开发会对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产生影响,过度保留还会影响城市形象和人们生活质量。城市以旧城为基础发展而来,新城建设期间可合理应用旧城当中的资金、市场、劳力、基础设施优势。城市新区发展以此为基础,还能为旧区提供疏解地域空间作用,不断完善旧城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唯其如此,方能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建设朝着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综上所述,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共生作为重要基础;及时明确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城市发展思路进行科学转变,进而提高城市更新改造质量,促进城市建设发展朝着可持续、优质化方向前行。未来,城市更新还会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动能与趋势,相信其可带领城市建设不断向前,确保城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