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玲
(深圳技术大学 广东深圳 518118)
应用型人才是融理论知识、转化应用和实践创新为一体,兼具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一种人才类型,其核心职能在于转化与应用。应用型人才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需具备履职胜任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心理育人背景下,需协同育人以培育应用型人才积极的心理品质。
应用型人才的认知目的不是学术探究、理论创见,而是实际应用及创新。应用型人才不应只追求“为什么”,更应关注“怎么做”。这就需要应用型人才以问题为导向,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其利用价值,掌握其加工处理方式,将各种知识连接在一起,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进行演绎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途径。
应用型人才面对的是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专业技术,也包含了学科理论,需要与人打交道。所以,应用型人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有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还要有积极的情绪支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他们拓展思维范围,让他们的认知更加灵活,进而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这种积极情绪包含了激励、喜悦、敬佩等,是应用型人才人际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品质[1]。
应用型人才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最初主要负责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也许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需要从事此类工作。但就大多数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了解的传统文化,都很难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平凡,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所以,部分应用型人才在工作时缺少职业成就感,很难适应这种平凡的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其职业发展。为避免应用型人才出现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开展心理韧性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逆力[2]。
人格有调控自我的作用,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即使这个人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人格也能让这个人保持定力。对应用型人才来说,探寻未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利用已知。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来看,他们希望应用型人才能够与用人单位有一致的工作目标,希望他们将这种工作目标转化为工作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心理、行为动力。简单来讲,这种独特的人格特质就是责任心[3]。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人文关怀、关注应用型人才各阶段的心理需求、价值导向,以正确引导的方式,帮助应用型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引入积极的教育理念,帮助应用型人才挖掘自身潜能,看到每一个应用型人才身上的积极品质和良好美德。教师更要用积极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应用型人才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到问题背后的正向动机,向应用型人才传递积极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增添自我改变的信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应用型人才,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应用型人才差异的同时,包容每个应用型人才的不足,挖掘每个应用型人才的长处,做到个性化培养。这样才能让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4]。
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只进行知识点的单向灌输,还要积极地与应用型人才进行双向互动。这要求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教育原则。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良好道德品质,教师就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理论教学的层面,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把这种积极心理品质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树立积极心态。也只有这样,应用型人才才能有更强的心理适应力、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等。这需要教师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在教学时不能脱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生活;每个应用型人才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把握应用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5]。
高校必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思政教育为基础,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让应用型人才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熟的社会化观念、积极健康的心理。
(1)多元一体化的课程目标
上文已经提到过,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当从知识传授、行为训练、人格塑造这些方面入手。心理课是一门通识类公共课程,不仅关注应用型人才当下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应用型人才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为了达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发展需求,又要考虑到应用型人才未来的发展需要,要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所需的心理素质。
(2)互补衔接的课程体系
虽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如果只凭着心理这门必修课程,是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的。在心理育人背景下,高校可以关注心理课程思政,这是对心理课的拓展和深化。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考虑应用型人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求,建立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理论模块包括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要阐述“是什么”“怎么做”,不必过多地关注“为什么”。在介绍理论知识时,要与实践应用连接在一起,将理论知识嵌入到相关的场景中;心理体验模块则需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点,为应用型人才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应用型人才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探寻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实践模块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要消除应用型人才的消极品质,让应用型人才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知和行的统一[6]。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所以,教师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应用型人才的情感体验,提高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
①开展赏识教育,培养积极认知方式
每个应用型人才都希望自己得到肯定。所以,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应用型人才,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尊重应用型人才的努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希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教师要看到事件的两面性,发现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的认知方式,引导应用型人才正确对待消极事件,发现事件背后的正向意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②案例分析法
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生活化教学,可以选择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应用型人才关注度较高的时事新闻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应用型人才能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得出结论。这个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开发应用型人才群体智能的过程,能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独立意识,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
③传统文化渗透法
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为人处世、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相关的知识。在开展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带到课堂。这样既能对应用型人才开展心理教育,又能对应用型人才开展思政教育,如“满招损,谦受益”,能够让应用型人才规范自身行为,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保持平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让应用型人才学会换位思考,帮助应用型人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让应用型人才在分析这些经典文化的过程中表达观点。教师针对性地引导指正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心理、思想进行熏陶。当前,大多数应用型人才在人际交往这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不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如果引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还能够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思政、心理教育,让应用型人才学会把握分寸。
④团体心理运动会
当前,应用型人才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由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过高,出现了一些“宅男宅女”,虽然他们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比较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非常少,一些应用型人才甚至抗拒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不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际交往能力,会给应用型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带来很大的阻碍。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心理咨询形式。应用型人才在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会进行人际交往,会观察他人、观察自我、认识自我、改善与其他人的关系,从而掌握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应用型人才到课外参加合力挤气球、单脚接力跳绳、纸板过河之类的团体活动。这些活动有较强的趣味性,每个应用型人才都有上场参与的机会。在比赛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能够认识到互相帮助的重要性,拥有大局意识,能够与其他同学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心理运动会,还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团体心理活动,只要营造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活动氛围即可。应用型人才在亲身感受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可以解决应用型人才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⑤社会实践活动
无论什么时候,高校都不能放弃社会这个大课堂,要认识到社会课堂的重要性。高校要与相关的街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些现有的条件组织应用型人才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饮水思源”,让应用型人才选择一位老革命家,探寻他的足迹,了解他所作出的贡献,感受他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让应用型人才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担当意识。无论开展哪种类型的活动,教师都要组织应用型人才开展实践分享会,让应用型人才谈感悟、谈心得,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进取之心。此种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化程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感,让应用型人才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成员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就能给应用型人才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应用型人才在成长及就业的道路上也会充满自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充满幸福感。
第一,家庭方面要营造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步入大学后,应用型人才也进入了成长叛逆的最终阶段,仍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人生观,在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要与孩子保持平等互爱的交流关系,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耐心疏导孩子的积极心理,坚持以身作则。如果应用型人才长期处于这种被关爱的状态下,会有更强的幸福感,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所有的外在事物。在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包容后,也能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学会感恩、珍惜友情和亲情的人。
第二,家长要有积极的教育观。很多家长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丰富的兴趣爱好、较强的生存技能等,却忽视了对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际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一个人的德行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表明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性。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要多对孩子进行正向激励,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找回自信。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让孩子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家长还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家长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认识到积极心理的重要性。
第三,家长要开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孩子直面挫折。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大学的舒适环境与创业就业的艰辛环境是不同的,疏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当然,家长更要鼓励孩子创造“从0到1”的奇迹,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只有把挫折教育融入生活中,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让孩子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坦然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逆境。
家庭和学校都属于社会系统的分支,社会环境对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应用型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应用型人才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应用型人才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第一,社会政策。新时期,应必须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心理需求与成长变化,以此为依据调整社会政策,要着重调整高校教育事业政策,发挥教育事业政策的服务作用。在制定高校教育事业政策时,必须突出社会整体的积极品德教育,如在高校内树立模范先锋人、利用政策资助品学兼优且经济状况不佳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资助目标,要设立明确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助学环境,还要建立完善的奖学金体系,解决应用型人才在求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呼吁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探索,保持思想的先进性。这样能够在社会层面营造学无止境的风气。针对应用型人才就业方面的问题,也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能够缓解应用型人才就业难的问题。这样才能缓解应用型人才的心理压力,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信息。
第二,发挥大众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应用型人才也通过大众传媒对外交流,了解这个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内容会直接改变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意识。大众传媒是一种开放型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应用型人才提供社会有效资源,能够扩大应用型人才的社交范围。相关部门要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可以传播优质报刊读物,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例如:新时期,社会在积极转型,开始从注重速度转变为注重质量,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转型,希望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支持,应用型人才才是技术的应用者,才是整个行业前进的推动者。工匠精神则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品质要求,而工匠精神中也蕴涵着积极心理品质,如“爱岗敬业”“劳模精神”等。这就是以责任心为驱动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宣传时,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具体事迹中,将工匠精神立体、鲜活地展示给应用型人才。这样只要应用型人才接触大众传媒,就能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
新时期,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高校必须把握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要挖掘应用型人才的心理潜能、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心理行为方面的训练,家庭和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做好家庭教育、社会引导,以更好地助力和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应用型人才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的质量和特色,实现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同频共振,提升育心品质,促进育德实效,提高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