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途径

2022-11-23 08:40:03张雪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品格素养

张雪飞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桃李学校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

引言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作为主体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一门语言,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寄托。学生想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还要加强对文化理解能力。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核心素养作为新的教学目标进入了师生们的视野中。在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中,文化品格素养是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忽略最多的一个方面。教师通过加强文化的渗透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一、文化品格素养内涵及教学意义分析

文化品格素养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它要求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西方文化,通过文化学习、交流和熏陶,提升学生的品格。首先,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品格素养体现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对外国文化的认可。其次,作为一种素养,文化品格素养集中体现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文修养、审美观等。我国高中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化,能够提升他们与外国文化的沟通能力,从而让学生具备比较不同文化的能力,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最后,文化品格素养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品格素养的高低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这种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在我国初中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中,专家们选取的教学素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英语文化,从饮食文化、人文地理到科学技术、价值观念无所不包,通过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讲解,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具体体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

第一个方面,文化品格素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文化的不同特性。初中英语教学的主体部分是阅读,而每一篇阅读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多样化又极其丰富的阅读文化背景为学生们了解多地区的文化习俗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不仅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第二个方面,文化品格素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教学进程的加深,学生们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化也会增多,这些不同方面文化的细微积累最终能够汇聚成相对完善的知识谱系。而这一知识谱系又将促进学生形成文化意识,使他们下意识地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体会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比较中,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原则

英语学科固然有着非常明显的第二外语属性,其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英语人才,提升国民的英语素质,促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但是自从2014年起,教育部就在不断强调英语教学的另一作用:育人价值,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初中英语中,渗透文化教学能够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文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

首先,要遵循阶段性和层次性原则。相比较于英语语言教学来说,文化教学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升了好几个阶段,因此,在培养学生养成文化品格时,教师要引起充分重视,避免散乱教学,形成系统的教学策略,遵循阶段性和层次性原则,由浅及深地开展教学,使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与后续的教学形成联系,并且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由学生的兴趣过渡到知识的讲解,再过渡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从多个维度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

其次,要遵循渗透性和包容性原则。渗透性和包容性是不同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所必须要持有的态度。一方面学生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骨子里已经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认同;另一方面近些年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导致西方文化在部分群体中比中华文化更受欢迎。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形成造成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视两种文化,并且努力使学生也养成这种视角,能够鉴别不同的文化,保持客观、公正的批判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选取能够充分体现中外文化差异的教学材料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不同文化能够产生相同的包容心理。

最后,要遵循协调性和趣味性原则。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趣味性,但是文化的学习并不是玩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做的是协调好英语文化中的趣味性内容和枯燥性内容,做到穿插教学,尽量培养学生养成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进行改善。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养成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同样作为语言教育,英语和语文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英语教学还是语文教学都需要将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但是教学中不同的是,学生处于汉语语言文化氛围中,却没有处在英语语言文化氛围中,这为英语文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教师要积极挖掘身边的素材,营造尽可能真实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我国初中英语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教材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初中英语教材为每篇阅读都配备了插图,教师应当以插图为切入点引入更多、更加丰富的插图到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教材中的阅读篇章还涉及了节日习俗、日常生活、文化观念等,教师应当在这些阅读篇章的教学中充分展开文化的普及和对比[3]。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就《冒险岛》这本书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对这些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

2.从单词入手,走进英语文化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体现这些文化差异的重要阵地,如一些日常问候语、情感的表达等。而这些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又是非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进而造成沟通上的误解的重要内容。例如,英语中“black tea”的意思是红茶,“lucky dog”的意思是幸运儿等,学生如果第一次接触这些俗语、成语等很容易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翻译成“黑茶”和“幸运的狗”,从而造成歧义,影响阅读和沟通。所以,在介绍英语文化时,教师应当重点挖掘中西方词汇对比上的不同。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心、全面的备课,同时不断增加中西方文化知识储备。教师应当将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对比教学融入、渗透进日常的生活教学中[4]。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Good morning》中介绍了打招呼的方式,教师就可以借由此进行扩展,向学生们解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寒暄方式的不同。例如,中国人往往以“吃了吗”开始一段寒暄,英国则以“how is the weather”开始一段寒暄;中国为了表示关心会在见面时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婚姻、事业等,西方则出于隐私的考虑不会谈到这些方面的话题。

3.展示出充分的文化背景

每一篇阅读文章的写作都有其意义,这些意义是依托于更加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上的。有的文化背景学生比较熟悉,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中关于《愚公移山》的阅读文章;有的文化背景学生则完全摸不着头脑,如第八单元《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关于《冒险岛》的阅读文章。同时,初中生正处于性格特征发展较为明显的阶段,他们往往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意愿,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会进行积极的探索,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愿意学习。教师要同时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阅读文章所依托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将每篇阅读文章的文化背景都做出充分介绍,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能尽量提起兴趣。教师在介绍文化背景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提升教学的趣味性[5]。

4.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法,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别划分出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互补、小组间可以互相竞争。教师为小组们发布任务并提供任务线索,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索答案,完成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6]。在《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教学中,教师在网络上搜集不同国家的志愿者活动视频,让学生集中观看这些视频,并从视频中发现不同国家的志愿者活动之间的差别,对这些差别进行讨论,从而理解东西方文化在志愿活动上的差异。

5.从听说训练入手,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英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目的,将应付考试当作最终目的,这就是造成学生英语能力差的根本原因。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是对这一误区的及时改正。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之外额外添加大量的听说练习,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进行交流,听英语并说英语,在实践中体味英语文化。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能够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只有从语言本身入手,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才能够得到本质性提升[7]。例如,《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中讲解到了一些中西方的礼仪文化,如“shake hands”“hug”等。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与其他学生进行寒暄,从而将这些关于礼仪文化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

6.培养学生兴趣,抓住课外自由时间

文化品格的培养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想要只通过课堂教学就培养学生养成相应的素养是几乎不可能的,甚至由于各种条件的干扰,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只能够为学生打下粗浅的基础,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够仅仅将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巧妙地做出延伸,通过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产生兴趣,而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平台和知识获取途径。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订阅一些对应的英语读物,如《亚马逊森林》等,放到班级读书角中供学生自由阅读,不断扩宽并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鼓励学生成立各种英语社团,互相交流自己对英语文化的看法[8]。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对培养初中生的人格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英语中所蕴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是英语语言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英语文化的力量,利用这种文化培养学生养成文化品格素养,让学生形成一种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在进行该方面的教学时需要意识到教学成果不是一朝一夕间忽然出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通过教材的挖掘、教学方式的拓宽、课余时间的利用等不断深化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品格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