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松 蔡焕满 吴家连 吴 敏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保护中心 浙江 庆元 323800)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分布广泛, 生存环境多样, 类群结构复杂。截至2021年7月,共记载7 亚属720 种(包括114 变种、45 亚种和2变型),其中中国特有种450 种。除宁夏和新疆干旱荒漠地带外, 中国其他省区均有野生杜鹃花属分布,其中云南省分布393 种,是省级尺度物种丰富度及特有性最高的区域[1]。经过多年的植物资源调查,发现百山祖(即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区域)分布有杜鹃花属植物10 种1 变种[2-3]。杜鹃花观赏价值很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现对百山祖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进行介绍,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评价。
百山祖位于浙江省庆元县东北部,主峰海拔1856.7 m,是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山祖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典型常绿阔叶林,位于Ⅱ-Ⅴ地带群落交错区,植物多样性高,特有珍稀物种多[4-5]。以侵蚀地貌为主,山地坡度大多在30°以上,土壤以黄壤为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据百山祖保护站气象观测点(海拔1100 m) 的观测资料(1982—2001年)显示,保护区年均气温12.8℃,年降水量为2341.8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相对湿度84%,10℃以上年积温3653.3℃,极端高温32℃,极端低温-13℃,无霜期187 d[5-6]。
常绿灌木,小枝、叶柄和花梗均密被刺毛或腺刚毛。叶片聚生枝顶,全缘,有刺缘毛;侧生伞形花序,常具3 朵花,花芽具黏液;花萼5深裂;花冠粉红色至近白色,狭漏斗状,长6~6.5 cm,5 裂,上方裂片内有浅黄色斑点;雄蕊10;花期4~5月;生于海拔1100 m 以下的山地。花大而密集,芳香,可供观赏;根和茎可供药用。
落叶灌木。幼枝有绢状柔毛,后变无毛;叶2~3 片,簇生枝顶;花1~3 朵,成伞形花序生枝顶;花冠淡紫色、玫瑰红色至白色,辐状漏斗形,长2.2~3 cm,5 深裂,上方裂片有红色斑点;雄蕊10;花期3~4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500~1600 m 的山地。根、茎、叶可供药用;先花后叶,花色多样,可供观赏。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7 m;单叶互生,常聚生枝端,网纹明显,叶片厚革质,两面无毛;伞形式总状花序,顶生,具花6~10 朵;花萼小,歪斜,具腺体;花冠漏斗状钟形,粉红色或白色略带粉红,长4.5~6.5 cm,7 裂;雄蕊14~16,短于花冠;蒴果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生于海拔800~1800 m 的山地。花大且艳丽,可供观赏;根、叶、花可供药用。
常绿灌木。单叶互生,5~7 片聚生枝端,中脉上凹下凸,网纹明显;伞形花序假顶生,具花3~6 朵;花冠粉红色,狭漏斗状,长约3.7 cm,5 裂;雄 蕊10;花 期4月,果 期10月 到 翌年1月;生于海拔800 m 以下的山地。可供观赏。
本变种与原种弯蒴杜鹃的区别在于子房无毛,叶缘全缘,叶柄不具腺头刚毛,易于区别。生于海拔500~900 m 的林缘或灌丛中。可供观赏。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 m。单叶互生,2~5 片聚生枝端,中脉上凹下凸,侧脉不明显;花芽侧生,每花芽仅具1 朵花;花冠狭漏斗状,蕾时紫红色,开放时淡紫红色至淡粉红色,长3.5~4 cm,5 裂;雄蕊10;花期3~4月,果期10~11月;生于海拔1800 m 以下的山地。花繁色艳,可供观赏;叶可供药用。
落叶灌木。幼枝有毛,老枝无毛。叶片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均被短柔毛,中脉在下面明显隆起;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 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冠阔漏斗形,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浅绿色斑点,长4.5~5.2 cm,外面被柔毛,5 裂;雄蕊5;花期4~5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1000 m 左右的山地。花朵美丽,颜色鲜艳,可供观赏;根、花、果可供药用。
常绿灌木。单叶互生,常集生枝端。花单一,生于枝顶叶腋;花冠淡紫色,宽漏斗状,长约2.7 cm,5 深裂,上方裂片内面有紫色斑点;雄蕊5;花期4~5月,果期10~11月;生于海拔1800 m 以下的山地。花繁色丽,可供观赏。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 m,树干常倾斜或弯曲。单叶互生,常集生枝端。叶片厚革质,上面无毛,下面有糠秕状毛被,初时红棕色,后变灰褐色。总状花序顶生,具花5~9 朵;花萼5浅裂;花冠粉红色,漏斗状钟形,内面有紫色斑点,长3.5~4 cm,5 裂;雄蕊10~12;花期5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800 m 以上的山地。叶色多样,花色秀丽,可供观赏;成片的猴头杜鹃林常为生态旅游的重要观赏对象。
半常绿灌木。单叶互生,叶二型,两面密被棕褐色扁平的糙伏毛;花2~6 朵簇生枝顶,花冠深红色,宽漏斗形,长2.5~6 cm,5 裂,上方裂片内面有紫色斑点;雄蕊10;花期4~6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1800 m 以下的山地。早春花期,漫山红艳,为踏春旅游的重要观赏对象,也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根、茎、叶可供药用。
落叶灌木。叶片常2~3 片集生枝顶,幼时上面被绢状长毛,下面疏生柔毛,老叶两面无毛;花1~2 朵稀3 朵簇生枝顶,先花后叶;花冠淡紫色或玫瑰红色,辐状漏斗形,长3~4 cm,5 深裂,上侧裂片密布紫红色小斑点;雄蕊10;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600~1500 m 的山地。可供观赏;根、茎、叶可供药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旅游观光体验方式。百山祖分布着大面积的杜鹃花,有的集中连片,品种繁多,花形花色各异,各种品种的杜鹃花相继盛开,花期较长,是理想的自然观光体验地,可以进入杜鹃花林开展观光体验、摄影摄像、文学写作等活动。这是一种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非破坏性利用方式,同时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目标职责之一,既让社会公众共享自然保护成果,又提高了公民的生态道德,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但在开展自然观光体验的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划定活动范围,原则上在一般控制区开展。除了特殊的摄影摄像和文学创作等外,禁止进入核心保护区。二是旅客进入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一切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行为。在旅游旺季,要加强巡护,加强对旅客的管理。三要实行游客限量,把人数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能力以内。必要时实行轮休制度,使遭受较大干扰的区域得以自然恢复。四是在景区景点制作树名牌、景点宣传介绍牌、指示牌、警示牌等宣传教育设施,提高自然观光体验的成效。
杜鹃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从唐代起就有栽培[7]。杜鹃花具有花冠大、色泽艳、花丝长、萼片小、花期长等特点,观赏价值极高,成为园林绿化、庭院盆栽倍受欢迎的对象。可以从野生植物上采集成熟种子,在自然保护区外的苗圃地开展人工育苗,也可开展扦插育苗,待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可出售。也可在野外开展不同品种之间、不同花色之间的杂交试验,并做到杂交果实整个采收,保证种子不掉落在野外,以培育优良品种。严禁从野外挖掘苗木。
多种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但药材的收集从自然资源保护角度来说,是一种损坏性行为,轻者影响植株的生长势,重者整株挖走,不仅减少野生种群数量,还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与自然保护的目标不一致。除了经批准可以适度采摘叶片、花朵外,严格禁止采收植株(包括根、茎)。为了解决利用与保护的矛盾,鼓励开展人工种植,以修剪下来的枝、叶,每年收集的花朵,以及作为园林绿化苗木挖掘后土壤中残留的根系作为药材。
杜鹃花属起源古老,分布广泛,但分化较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分类地位、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药理与植物化学成分、繁育与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值得研究[8]。同时,要做好杜鹃花的种质资源保护,采集和保存种质资源和DNA材料[9],送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保存,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强化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