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苑 石凤伟* 徐同美
(1.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普洱 665000;2.普洱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云南 普洱 665000)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欧亚大陆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世界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在我国云南省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数量约300头。2021年,COP15大会在昆明召开,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备受关注,科学地开展亚洲象保护和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力度增大,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使亚洲象的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影响。橡胶、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被种植在原本的亚洲象分布区域,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性下降。亚洲象在岛屿化的栖息地间游走穿梭,基因交流受到阻隔。人象分布区域重叠,人象矛盾日渐凸显,亚洲象保护面临严峻形势,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对策迫在眉睫。
普洱是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普洱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普洱市境内亚洲象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普洱市境内监测到的亚洲象有181头,约占全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61.7%,象群活动范围扩大,普洱市在亚洲象保护和安全防范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亚洲象活动与人类活动范围重叠,“人象矛盾”愈发突出,所以现以普洱市为例,对亚洲象保护现状、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亚洲象种群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相关参考。
普洱市森林资源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亚洲象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1992年开始有一头独象到普洱市境内,后来随着新象群迁入,当前已有181头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活动,约占到全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60%以上。普洱的亚洲象群常活动于思茅、江城、澜沧、宁洱、墨江等县域,分布主要涉及普洱市的7个县(区)31个乡(镇)138个自然村。其中,备受关注的北移象群,于2020年7月15日,由云南省西双版纳首次进入普洱市,后来经普洱市的宁洱县、墨江县一路北移,2021年8月12日,北移象群从玉溪市元江县重新返回到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又经宁洱县到达思茅区。
普洱采取了保护宣教、预警监测、食物源基地建设、监测塔、防象栏等安防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人象和谐,成效明显。
1.2.1 突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亚洲象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人象冲突防范知识和技巧,让亚洲象保护与安防有效“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村寨”,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比如到涉象的村庄举办亚洲象安全防范知识讲座,进村入户发放《与亚洲象和谐相处安全防护手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等宣传资料,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在中小学以话剧表演、野生动物保护辩论赛、优秀作文大赛、主题绘画比赛、现场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在“世界大象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等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建立生物多样性展馆,发挥科普宣教功能,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引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 强化预警监测,减少人象相遇几率
把人工检测和无人机监测结合起来,配置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为亚洲象预警监测员,对亚洲象群进行跟踪监测,第一时间用短信、微信、广播等方式发布亚洲象活动的动态信息,减少人与亚洲象相遇的概率,避免发生危险。在人力难以到达或获得亚洲象监测信息的区域使用无人机预警监测,弥补人工预警监测中的空白,有效降低监测员的安全威胁。开发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的应用平台,更快捷发布预警信息;把红外探测仪和监控摄像系统安装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段,在野象通过该区域时,动态信息迅速反馈到预警监测员,这样监测员能有效组织村民及时离开亚洲象活动的区域。
1.2.3 开设大象“食堂”,降低进村取食频率
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设食物源基地,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棕叶芦等,建设野外硝塘,进行定点投食,满足亚洲象的取食需求,避免象群进入人员活动区域,减少人身安全威胁,有效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通过以上措施,亚洲象每月进村入户概率大大减少,由原来的每月10余次减少到2—3次。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的农地上,鼓励农户恢复种植,每亩补助200元,最大程度补偿亚洲象肇事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象区群众理解和支持亚洲象保护。
1.2.4 健全安防体系,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在亚洲象活动区和群众生产生活区主要路段,安装警示标志,安装太阳能路灯,扩宽道路弯急、路窄、林密处,让人能够较早发现亚洲象,建立安全防护围栏、围墙,搭建监测塔、防象亭,种植防象林、挖设防象沟,成立森林警察警务室,建设校园防野象冲撞护栏;替换房前屋后栽种的亚洲象喜欢吃的甘蔗、芭蕉等农作物。
1.2.5 进行保护管理工程建设,探索亚洲象肇事补偿机制。
开展集亚洲象保护、收容救护、科普宣教为一体的亚洲象保护管理工程项目建设。自2011年开始在思茅区、澜沧县开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试点,2012年,把全市10县(区)纳入保险范围,弥补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
虽然普洱市一系列亚洲象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冲突,但依然还面临着人象活动区域重叠,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亚洲象保护和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人象冲突是亚洲象保护管理中亟须解决的主要矛盾。随着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普洱、版纳、临沧一带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一方面,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原本栖息地适宜性下降,亚洲象走出保护区、走出森林、建立新的栖息地的趋势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亚洲象在进入人类生产区后,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取食,由于有丰富的食物作保障,象群不断扩大觅食范围,野生亚洲象的活动与人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人象冲突进一步加剧。尤其在农作物成熟采收季节,象群活动更加频繁,村民不敢出门、不敢下地,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为保护亚洲象,1958年,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了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近30年间,野生亚洲象数量从约150头,增长至目前约300头。由于象群数量增加和不断迁移,象群活动范围与人类生活区域重叠,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常年活动在保护区外。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已无法满足亚洲象栖息地的需求,常年活动于普洱的亚洲象占亚洲象总数的60%,亟待在普洱建立亚洲象保护区。
补偿标准与实际损失差距大。目前,亚洲象在普洱市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肇事频率越来越高,群众损失难以全面补偿到位。例如在经济作物补偿标准上,补偿价约为市场均价的40%—50%。
亚洲象活动区域广,无长期固定的栖息地,往往是跨乡镇、跨县区、跨地州、甚至是跨国界的,亚洲象保护安防设施和长期监测投入较大,原有的红外相机等监测方式已难以见效,而高成本的智能化预警系统设备没有覆盖亚洲象活动范围。仅依赖监测观察员每天穿梭在地貌复杂、道路不通的森林之中来追踪大象行动轨迹和预测路线,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无法保障全天候实时监测,容易出现误判、漏判的情况。因此,野生亚洲象观测、预警及工作经费是长期性的,每年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前预警监测体系不完善,在野生亚洲象重点活动区域尚未设立保护及监测站、点、所。同时,缺乏具有野生亚洲象保护专业知识的人员。
扩大亚洲象保护区范围,是解决亚洲象生存空间不足,化解“人象冲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的精神,鉴于亚洲象活动区域北移和普洱市亚洲象种群数量逐步增多的情况,建议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和相关区域,在亚洲象经常活动区域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增强亚洲象栖息地的适宜性以及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可推动亚洲象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和生境优化,规范资源利用管理方式。
为了有效降低人象相遇发生人象冲突的概率,建议在人象冲突严重区域,把集体农地和经济林赎买过来,采取胶林改造、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等措施,并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改造,使其逐步成为适宜亚洲象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调整林区的种植结构,在经济作物外围种植亚洲象不喜爱食用的林木,这样不仅阻止了亚洲象破坏庄稼,还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调整亚洲象肇事严重的重点村落和零星分散的农户的产业结构,转变就业方式。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群众自主自愿,保护核心区域、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廊道,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移民,进行合理搬迁安置,为亚洲象活动留出空间。依照近自然的理念,加强栖息地连通廊道建设,在亚洲象的栖息地之间建设亚洲象生态廊道,使原本隔离的栖息地相互连通,让亚洲象的隔离种群之间有基因交流,从根本上降低局域小种群的灭绝风险。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对于亚洲象更是缓解人象冲突的重要方式。建议研究制定亚洲象肇事发生损失勘查、评估和赔付的相关标准规范,通过国家级资金投入支持,充实投保资金,并有针对性、计划性逐步增加投保额度,提高保险补偿标准,减少野生亚洲象肇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亚洲象安全防范和保护长效机制,首先要保障资金的持续性。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支持用于完善安全防范基础设施、生态移民、科研监测、栖息地保护、肇事补偿等方面的投入。有效的物种保护来源于全面项目建设,建议增加实施亚洲象保护项目,补充、扩充亚洲象安防体系及食物源基地建设,提升改造现有防象设施。同时支持加强亚洲象预警监测及监测队伍建设,以奖代补、奖惩结合,把生态保护的成果与项目资金的分配相挂钩,以普洱为例,亚洲象分布多,生态环境良好,建议国家侧重考虑和分配普洱市亚洲象保护相关项目资金,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的补偿体系,积极号召社区、村民广泛参与亚洲象保护,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国际资金参与亚洲象保护与管理。
从我国历史上亚洲象分布的情况看,野生亚洲象原广泛分布于黄河沿岸、成都平原等地,亚洲象迁徙寻找栖息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专题研究的人员不多。应结合亚洲象分布情况,增加亚洲象保护管理机构,补充专业技术人员,为亚洲象保护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亚洲象食源补充、亚洲象保护、人象安全防范、亚洲象栖息地建设等,切实提出能够彻底解决人象冲突的长效之策,实现人象活动空间分离,切实保障群众人身安全,营造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环境。增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自然保护的认 同感和参与保护的自觉性。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建立与周边区域、国家的沟通联系,开展联合保护,以生态和物种保护促进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同时在区域间建立生态廊道,实施跨境保护和监测、促进亚洲象种群的遗传交流和种群恢复,让执法方面合作有效遏制非法野生动物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