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花萍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山西 榆社 031800)
谷子,也被称为“粟”,属于草本植物,具有较强耐寒性,适应能力较强,全国广泛种植。谷子脱壳后制成小米,营养丰富,对于糖尿病等具有较佳干预效果。谷子生长中经常发生白发病,严重影响谷子生长,需明确该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谷子生长,所产谷子品质较高,种植面积稳定在2 万亩左右,是当地第二大农作物。当地谷子产量较高,平均每亩产量在250 kg 左右,高产地区可达350 kg,常见品种有晋谷21 号、晋谷40 号等。
近年来,榆社县谷子种植中逐渐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半精量播种,采取谷子渗水地膜穴播种植方式,可有效缓解以往间苗用工难问题。同时,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谷子产业不断发展,收购价格能保持在5~6 元/kg左右。
谷子发生白发会导致产量减少,是影响谷子种植效果的重要因素[1]。农民使用甲霜灵药剂对白发病进行预防,但效果不明显,发病率能达到4.2%,个别重发地区达到50%,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降水量较大、气候潮湿时,发病率较高。谷子是榆社县主要农作物之一,产量大幅下降、品质降低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白发病发生可分为有形阶段与无形阶段,不同阶段会产生2种不同孢子。其中,有性阶段中产生孢囊梗与孢子囊,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白发病在田间以卵孢子形态越冬,8~20℃时萌发,15~16℃时产生孢子囊,21℃时侵染。
影响白发病发生的因素较多,与品种、温度、湿度、地势位置、覆土厚度等均有较大关联性。春播推迟播种,覆土较浅时出苗较快,且出苗较整齐,白发病发病率较低。此外,温度与湿度均可能导致发生二次侵染,提高白发病发生率。
目前,谷子生产中白发病发生概率普遍较高,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较少[2]。部分品种经鉴定结果显示为中抗或高抗品种,但连续种植后,抗病性会逐渐降低,甚至丧失,如以往鉴定为高抗品种的汾选3 号近几年田间种植均表现为感病。
晋谷是高产、高品质的谷子品种,产量较佳,但受白发病影响较大,发病率甚至能达到70%以上。种植前应查询当地近几年抗病性排行表,选择白发病发病率在10%以下的品种种植。
常见种子处理方式有温汤浸种和药剂拌种。
(1)温汤浸种
将谷子置与50~60℃温水中浸泡10 min 左右,浸泡后晒干再播种。这样能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且不会对种子造成破坏。
(2)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预防白发病的主要方法,能有效降低发病率。使用甲霜灵粉剂、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混合,混合药剂总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6%,预防效果可达到80%以上。也可采取种子包衣的方式预防白发病,效果更佳。
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含量,谷子可与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轮作,减少白发病的发生。谷子白发病发生率较低地区(30%及以下),可实行2 年轮作;发病率较高地区(30%以上),需实行3 年或3 年以上轮作。
种植前用药剂拌种剩下的药剂对土壤进行预处理,结合药土覆盖与药剂拌种可减少病害发生率。如,使用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25~300 kg/hm2拌土,可保护谷子幼苗,确保其不会受到病原菌侵染。合理施肥可预防白发病发生[3],增施有机肥,每公顷需2400 kg 以上,高产地块应达到3500 kg 以上。
谷子种植中,可通过晚播、浅播降低白发病的发生率。避免使用带病谷草沤肥,使用的有机肥需充分腐熟,有效杀灭粪便或肥料中的病原菌。谷田中出现病株,需及时拔除,带出地块深埋或焚烧。同时,加强田间巡查,发现谷子出现“白尖”应及时拔除,防止卵孢子借助风力传播扩撒。
谷子是榆社县的重要作物之一,应加强对市场中的谷子进行鉴定,筛选抗病品质较高的种子,通过杂交方式培育出抗病性较高的品种。温度和湿度是白发病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增加会加重白发病的发生程度。当地农业技术部门需联合气象部门,根据白发病发生规律,对该病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提前预防干预。
谷子是榆社县当地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规模发生白化病不仅会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应积极采取预防与控制手段,采取种子选择、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合理施肥、改进耕作方式、及时去除病株等方式,减少白发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