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 北部战区总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16 )
在临床上,四肢开放性骨折为经常出现的骨折类型,此类骨折具有较强突发性,能够让患者产生极强的心理应激反应,让患者无法全身心的接受临床诊疗,从而导致急救时间过长,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进而使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改善患者身心应激反应,第一时间进行诊疗,能够确保患者救治成功率并保留肢体功能[1]。有文献显示[2],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人性化急救诊疗的效果较常规诊疗更好,常规诊疗只注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状态,容易出现医患纠纷,患者依从性差等情况,影响急救工作有序开展。而人性化急救诊疗能够弥补上述不足,其属于一种新型的诊疗方法,是在基础诊疗的基础上添加了人性化理念,一直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诊疗工作时兼顾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注重同患者沟通,采用语言沟通方式以及非语言沟通方式,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增强治疗依从性,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3]。为此,临床医护人员应给予人性化急救诊疗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实施,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最大化。为了对人性化急救诊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随机从我院急诊外科选取5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均是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和平院区急诊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进一步分析,具体资料、方法、结果、结论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意从急诊外科选取50例患者,均是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和平院区急诊室治疗的患者,随机分2组,前25例为观察组,后25例为对照组,前者患者的均龄为(37.52±8.23)岁,后者患者的均龄为(38.11±9.35)岁;前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后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上述2组患者一般信息相差不多,具有可比性,P>0.05。入选对象:凝血功能无异常;通过影像学等检查得以确诊;家属及患者均同意参加实验调查,并签署有关文件;所选患者均符合四肢开放性骨折诊疗要求。排除对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既往有创伤史;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严重感染性疾病者;膝关节处外翻畸形伴随疼痛患者。
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诊疗。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展开基础检查,随后立即对患者实施止血处理,之后对骨折位置进行对位固定,快速开放静脉通道,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急救诊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其不良情绪,借助成功病例排解患者的负面心理。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肢体语言、眼神以及手势等,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并做好观察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1)抗休克干预:工作人员接诊病患后,应当关注患者病情改变,及时分析患者情况。详细内容包含患者皮肤颜色、尿液量、瞳孔改变、血压值、呼吸、神志等等。方便及时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急救方案。第一时间对患者创建静脉通道,保证输入液体畅通,在此同时给予患者充沛的氧气供应,开展有效的保暖防护,收集好血液样本,方便匹配到符合病患的血型。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或者是心脏骤停的情况,要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将其口鼻腔中的异物清理干净。包扎止血处理中主动和患者沟通,结合患者需求选取止血办法,应用止血带时要详细记录时间,比如转运途中0.5-1小时应松懈1-2分钟,防止止血带压迫肢体致使坏死。(2)止血处理:针对病患骨折位置伤口加以正确处理。若病患为活动性出血,且出血位置浅显,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简单包扎即可,经此举能体现出止血效果。而如果病患的出血位置偏深,则要使用气囊止血带完成止血。在此过程中,应当列明应用时刻时间。在此之后,每相隔60分钟放松1次,并应用小夹板固定患者骨折位置肢体。(3)非永久性固定:为了达到减缓病患苦楚的目的,避免骨折断端过度活动加大对于四周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和引起休克发生,有必要利用临时固定的方式处理患者的患肢。通常而言,可以使夹板固定,具体的范围要超出骨折位置上方和下方各1个关节。就原则上来看,骨折位置没有进行固定处理时,不要随便移动患者/移动受伤肢体。如果一定要搬运病患,应当进行躯干/对侧肢体固定处理。(4)转运操作:通过以上干预处理之后,医务人员要及时转运病患。在转运过程中,要求安全、舒适、迅速。在转运时应注意病患全身状况,在必要条件下,可对患者实施静脉输注,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转运中应减少患者移动,构建静脉通道,给予输液或者是输血治疗,如果患者疼痛难忍则向其注射吗啡,注意脑部损伤患者不能应用该药。询问患者有无病史,与病房手术医生取得联系,告诉医生准备好手术室和医疗物品,确保医疗工作有序开展[5]。
3 观察指标:(1)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2)对比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3)对比2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愈合情况进行观察[4]。(4)对比2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5 结果
5.1 2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x2=5.6856,P<0.05)。
5.2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治疗前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差异较小,观察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43.66±14.32)分,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44.04±14.11)分,2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t=0.5756,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0.12±17.01)分,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51.77±14.2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54,P<0.05)。
5.3 2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少,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为(7.23±2.65)天,住院时间为(10.33±3.12)天,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为(10.03±4.22)天,住院时间为(14.57±5.26)天,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t=7.4353,P<0.05)。
5.4 2组愈合情况对比:观察组愈合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更好,观察组骨痂密度、断端边缘、骨痂边缘、骨痂量分别为(3.66±0.54)分、(3.61±0.49)分、(3.88±1.21)分、(3.52±0.79)分,对照组骨痂密度、断端边缘、骨痂边缘、骨痂量分别为(2.42±0.22)分、(2.28±0.21)分、(2.11±0.23)分、(2.21±0.31)分,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t=9.5566,P<0.05)。
5.5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并发症情况:感染1例,伤口愈合慢2例;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休克1例,感染3例,伤口愈合慢5例,血管损伤1例,周围神经损伤2例。对照组较观察组并发症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7.714,P<0.05)。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上私家车数量激增,进而令房建工程事故以及交通意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大了骨折疾病的发生概率。四肢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在临床中又可被分为闭合性四肢骨折以及开放性四肢骨折两类。以上两者具体区别在于表皮和骨骼间所固有的软组织是否存在挫裂伤。和闭合性骨折相比而言,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具体骨折位置有相对严重的伤口。在此刻,伤口和外部环境直接接触容易发生感染情况。四肢开放性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者的伤口严重程度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值得说明的是,病患往往会伴随骨折位置渗血等不良症状。如果情况严重,还有可能引发诸如休克等不良问题。由此能够看出,针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来讲,选择一类有效方式为患者开展治疗。意义重大,以免酿成严重后果[6]。
相关文献证实,针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来讲,实施人性化急救诊疗能够取得满意成效。该学者经过创建院前急救路径小组、翻阅文献资料,同时联合临床经验设计出符合该类型患者的临床急救路径,并对小组成员加以培训。此举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了相关急救举措的有效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经过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包扎、固定、运送消毒等等系列性举措,有助于稳定患者当前病情,进而为下一步诊治患者夯实重要基础。在转运患者过程之中,医务人员全面观察病患当前身体变化情况,第一时间通知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当患者入院之后实现快速运转开放绿色通道,减少病患在伤口处理检查、转运等环节时间消耗。此外,院前人员和院内工作人员进行交接,一并做好抢救患者工作,可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急救效率水平,减少患者的抢救时间。另外也能够强化医生和护士的协作力度,一并提升院内医护人员急救观念、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的热情以及自身责任意识,就此让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此外,对病患开展心理干预工作能够有效消除其内心不良心理,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可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减缓其内心压力。另有文献研究结果证实:针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而言,实施人性化急救诊疗方案可取得显著成效。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院有关人员反应时间和急救反应时间明显更短,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该法应用于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救治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急救成功率,加强患者和家属对于临床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可减少急救时间。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落实此项工作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当尽可能避免其因操作水平、理论知识、缺少经验等所引发的工作纰漏现象出现。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人性化急救诊疗注意要点来看,分为下述内容,详细为:(1)早期对患者清创。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当早期对患者清创。以降低污染创面细菌与组织内繁殖。如果延误了清创时间,不但会加大患者自身苦楚以及失血量,同时也增加病患伤口感染发生概率。预防伤口感染的关键点在于仔细彻底地清创,具体内容包含整体四肢刷洗以及在伤口中使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清除异物、皮肤消毒、去掉失去活性组织等等。医务人员需要有效鉴别坏死和健康组织。通常而言,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不建议使用止血带。如果病患存在急性活动性出血,医务人员应当设法止血或者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止血。值得说明的是:当放松止血带之后,医务人员应当再检查一遍是否遗漏已经不存在血运的组织。医护人员要及时切除掉患者表面坏死皮肤,一直切至出血为止。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进行此项工作中,倘若患者皮肤大面积撕脱,尖端位置虽说在切割时不出血也可以不切除,可以将其制作为中厚皮瓣用以覆盖创面。如果切除过多会对患者的伤口闭合造成影响,这一点重点体现在小腿位置。但不能忽视的是,医务人员不应当单纯为了方便伤口闭合,盲目保留即将坏死的或者已经坏死的皮肤,以免引发伤口感染。医务人员需要切掉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及挤压破损的肌腱,要及时切除掉外表为暗紫色、通过切割不出血、刺激不收缩的肌肉组织。倘若病患骨组织污染情况不严重,且骨片没有完全游离或者已经游离的比较大的骨片,不要随便摘除。以免引发骨部连接以及骨缺损的现象。(2)在对患者开展骨折治疗的过程之中,也需要稳定软组织合格的固定手段能够全面恢复病患神经、血管、肌肉结构排列,有效改善静脉回流,减少炎性反应,强化局部血管再生,缓解水肿、疼痛。在此刻,要允许病患适当活动,以降低诸如呼吸系统等全身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也方便后续伤口处理。当前临床针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究竟利用何种固定方法以及是否使用内固定,尚存在一定争议。通常而言,在早期完全清创与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背景之下,且患者伤情与医院技术条件过关时,可以对该类型患者开展复位并实施内固定处理。内固定治疗方案有着其自身特点,通过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令患者的骨折端稳定在既定位置,取得可靠固定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处理伤口软组织。这一点重点体现在有助于合并存在神经血管损伤处理之中。通过该法加以干预,能够有效规避骨折断端不稳定再次损伤软组织,降低软组织张力水平,可为软组织愈合创设良好条件。可以这样讲,内固定方案针对多发性骨折能够实现满意控制。但不容忽视的是,虽说内固定方案优点诸多,但也不要无区别的对患者过度应用。通常而言,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为以下几点,即:不使用内固定方案无法处理者;软组织损伤严重存在缺损、需要进行修复性手术的患者;同时存在机体重要血管神经受损性骨折,且需要修复血管神经者;多发性骨折和多段骨折者不稳定性骨折者。在使用内固定加以处理过程之中,要以方式简便和固定牢靠为根本原则。对比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优先对患者实施髓内固定干预方案。最近几年,临床中一般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带锁髓内钉固定方案加以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这种处理方案不会对患者的骨折端血液供应造成显著影响,其有着比较好的稳定性,且也能适宜传导骨折块之间的生理应力水平,方便患者骨折愈合[7]。如果遇到下述情况,不要对患者实施内固定处理,详细为:①存在伤口污染和组织碾压伤比较严重者,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十足的把握实现彻底清创,不要盲目使用内固定;②伤口依然存在感染表现的患者。③病患全身情况比较严重,开展早期处理过程中,不具备同时应用内固定的条件。在此刻,有必要推迟应用内固定的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一点重点体现在开放粉碎性骨折同时合并广泛软组织受损的患者群体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外固定器治疗,能够方便伤口观察以及骨折固定。使用超声直方图测定骨折愈合实现辅助临床治疗,对于争取在良好应力状态下实现骨折愈合意义重大。通常而言,病患手术之后第5周-第6周超声检查灰阶值达到健侧的50%-60%时,可以拆除外固定器[8]。(3)关于开放性四肢骨折合并血管神经的相关处理。倘若患者同时合并重要血管受损,医务人员有必要做好紧急处理工作。其可以依照受损动脉情况和自身经验,决定具体的手术方法,开展血管缝合修补自体静脉移植、对端吻合以及人工血管移植操作。在开展血管吻合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血管缝合的技术之外,另外,也不要忽视解除血管痉挛、管腔冲洗、吻合前血管清创和血管床修复等工作,以免对血管修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9]。本次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有效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较小,观察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43.66±14.32)分,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44.04±14.11)分,2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0.12±17.01)分,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51.77±14.22)分,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少,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为(7.23±2.65)天,住院时间为(10.33±3.12)天,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为(10.03±4.22)天,住院时间为(14.57±5.26)天,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愈合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更好,观察组骨痂密度、断端边缘、骨痂边缘、骨痂量分别为(3.66±0.54)分、(3.61±0.49)分、(3.88±1.21)分、(3.52±0.79)分,对照组骨痂密度、断端边缘、骨痂边缘、骨痂量分别为(2.42±0.22)分、(2.28±0.21)分、(2.11±0.23)分、(2.21±0.31)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组术后并并发症情况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并发症较少,2组差异用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人性化诊疗过程当中,能尽快让患者配合完成手术,为治疗争取时间,并在后续处理中,能对患者伤口进行及时换药。并能及时观察患者感染情况,防止进一步恶化。这和夏利新[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代表性。
综上所述,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人性化急救诊疗的效果相对于常规诊疗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愈合情况,并且患者预后良好,并发症较少,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少,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