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海,周田田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提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46的重大论断。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本性工作,取得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梳理这些实践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坚强有力地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凝聚全体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团结、价值整合、文化繁荣、制度健全、行动一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巩固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思想团结: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大海航行需要灯塔,思想团结依靠旗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承继历史又放眼未来、既格局宏大又务实务细、既高举梦想又脚踩大地、既立足中国又胸怀世界,涵括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主张、新战略,是新时代引领发展、标识道路、凝聚力量、团结思想的光辉旗帜。
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全社会形成了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烈氛围。一方面,党中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从全局性的高度出发推进新思想的阐释、学习与大众化。包括组织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辅导读本;编辑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等权威著作;整理编撰多部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本、重要会议学习读本、重要讲话单行本等,为理论学习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创新推出“学习强国”“习近平活动报道”“学习微平台”等线上学习平台,建立起全领域、全时段、全终端、全覆盖的学“习”网络,为全民学“习”搭建桥梁与空间。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学习新思想,从理论联系实践的立场出发学思践悟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内在的真理感召力、思想穿透力、现实透析力、实践指导力,一经提出就引发全民学习热潮。自觉学习与笃行新思想、运用新思想检视与指导个人生活与奋斗实践成为社会新潮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获得感”等习式话语成为社会热语;“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布局获得全社会的广泛拥护;“中国梦”“美好生活”等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奋斗力的动力坐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26,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通过广泛、深入、自觉、有效的学习、教育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武装、教育人民的理论武器以及引领、缔造最广泛的思想团结的强支撑和主心骨。
2.价值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正如磁场的聚合需要磁心,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国精神内聚之磁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标识当代中国最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准绳,是引领全社会文明风尚、精神追求的“伦理指南针”。培育弘扬核心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多元思想价值观念是凝结社会共识、滋养社会理性、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活动。从“培育”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专门的阐释专栏;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法入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培育氛围;发挥榜样模范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完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等。从“践行”看,在国家层面,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十三个方面”事业建设的巨大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在社会层面,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党中央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最真实、广泛的人权,推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在公民层面,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培育时代新人,推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力践行。总之,通过深刻、务实、全面、科学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成为共识、广为弘扬,推动实现了人民精神凝聚与多元价值整合。
3.文化繁荣: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透析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新时代繁荣文化事业、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社会建设资源、思想道德精华等助力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回归渐成热潮,“国风”“国潮”获得年轻人的广泛追捧,传统文化自信蔚然成风。其二,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内容。新时代党中央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加强优质的正能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执政认同、意识形态认同。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越来越成为拥护主流文化、宣传主流思想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其三,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治国理政话语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创新话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这些治国理政话语不仅在国内获得一致好评而且传播到域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活跃度、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全球热议、“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广泛认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外多国,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国家话语自信空前彰显。
4.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5]。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6],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实现各领域制度完备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要实现稳定有序的长期发展,同样要以制度明确内容、规范责任、保障落实,克服工作中的偶然性、主观性,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上升至制度层面加以全局谋划。中共中央办公厅相继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2015年)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2016年),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规定了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工作办法与细则,扎实推进党管意识形态。2019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6],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提出制度化建设要求。2020年出台的《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更是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在党中央的指导与推动下,各级党委(党组)、各部门、各机关纷纷出台相关落实办法,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例如,湖南省郴州市制定了包涵主体责任定期报告、联席会议、分析研判、舆情风险评估、重大问题处置、情况通报、教育培训、督查考核、问责等在内的九项具体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7]。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制度遍地开花、结出硕果,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适应性不断增强,为新时代守住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意识形态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5.行动一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伟力空前凝聚。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同心同德、行动一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来源。“任何社会的整合最有效也是最为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使某种意识形态社会化。”[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国内外形势,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有力地聚民心、汇民力、御风险,才能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回顾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意识形态工作的谋篇布局,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以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两个巩固”,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坚决批判错误思潮,强化中国人的思想认同,实现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描绘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强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鼓舞全民族的奋斗伟力;开展广泛而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提高全社会的政治定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强化中国人的价值认同,缔造全民价值坐标;重视“四史”学习、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强化中国人的历史认同,坚定继续前行的信心信念。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认同、身份认同、信仰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得到极大增强,扭转了主流思想主导地位遭到侵蚀的状况,人民群众的建设伟力得以空前凝聚,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调适力、批判力、号召力与传播力。
1.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是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最高政治力量,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是党对自身肩负使命的清醒认知和主动担当。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无产阶级政党就是思想工作的载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一贯极端重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10]。邓小平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力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捍卫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首要前提就是始终贯彻党管意识形态、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实现对思想文化战线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要求全党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全面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范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责任,坚决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压紧压实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确保党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同时,通过广泛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党中央着眼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干部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培养了一大批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家里手,有力巩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基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提升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是党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规律真理性认识的生动体现,也是于危局和变局中始终保持社会思想领域稳定性与向心性的关键前提,有效扭转了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度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
2.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意识形态调适力是核心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特点与优良传统。列宁告诫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1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奋斗史以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探索史。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重申“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核心要求就在于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调适力。意识形态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意识形态的变革、发展与调适。意识形态调适力就是根据实践发展、受众变化、环境变迁不断调整变革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话语内容、形式策略等使之适应变化了的实践,从而有效维护与提升其自身合理性、有效性的能力。新时代孕育新思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科学判断并回应了新的时代图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五位一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共同绘就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政治蓝图;“美好生活”理念、“绿水青山”生态思想等共同推动社会民生事业的向好向上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等共同引航大国外交之巨轮。诸如此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适性创新发展,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6,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坚持立破并举,提升意识形态批判力是关键支撑。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斗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列宁反复告诫“应当坚决地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作斗争,不管它披着怎样时髦而华丽的外衣”[13]。中国共产党是在思想论战中成长起来的党,是对异质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坚强作战部。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14]邓小平明确提出:“只要我们党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坚决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和自由主义态度,认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思想战线的上述种种问题都可以解决。”[15]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支撑就是始终坚持立破并举,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批判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国内思想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16]。党中央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理有节开展舆论斗争”[17]。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三个地带”,要求全党在坚守、扩大“红色地带”主阵地的同时,敢于破除、压缩“黑色地带”,努力转化、争取“灰色地带”。明确意识形态领域的“正反问题”,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坚决向歪风邪说、歪风邪气说“不”,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与胜利权。同时,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整治力度,扭转了网络空间谣言泛起、乱象丛生的状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构想,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8]。这不仅是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有力斥拒披着学术外衣的西方不良政治思潮的隐形渗透的关键举措。新时代以来的斗争历程启示我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绝没有妥协、商量、退让的余地,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勇于反对和批判一切错误思想观点,才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主动、取得胜利,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4.坚持资源整合,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力是重要保障。正如过河需要有桥或船,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需要有适当的传播形式与载体。恩格斯提出要把党的“出版物”作为斗争的旗帜、阵地和武器。列宁主张广泛利用新兴手段,认为这“将会给宣传鼓动工作带来极大好处”[19]。中国共产党人素来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建设。毛泽东曾批评过那种在宣传中不注意传播方式的做法,他指出:“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20]邓小平坚决反对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提出:“我们的宣传,要拿事实说话,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21]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就在于坚持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力。2015年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22]。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做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新时代以来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一方面充分适应技术发展新态,激活并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的媒介融合发展。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扩展到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新闻客户端等云上移动端,宣传形式也从以往单一的图文延伸到视频、动漫、虚拟现实、H5策划等领域,综合利用新兴传播技术,推动思想宣传工作潜移默化地“飞入百姓家”。另一方面,重视基层经验,盘活并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的“三贴近”。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来强调思想宣传中基层工作创新的重要性。新时代以来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致力于扎根基层,激活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宣传力量,大大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5.坚持人民导向,提升意识形态号召力是价值牵引。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同意”是意识形态工作实现社会引领与号召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持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贯主张。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23]。邓小平要求党的思想文化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4]。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价值牵引就在于坚持人民导向,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号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成为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色与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目标追求,促进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能动人格”,坚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探索多样态、多路径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了“一家言”的消极做法,有力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并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带头改政风、改文风、改作风,深入人民群众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汲取借鉴人民群众的话语智慧,创造性提出一大批“接地气”的意识形态创新内容,有效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号召力。总之,历史与实践表明,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人民群众都是依靠力量。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才能不断巩固党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号召力。
在新时代取得意识形态建设巨大成就的大好前提下,持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更具全局意义的长期努力。其一,坚持顺势而谋,完善党管意识形态下的“共治”大格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契机,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为中介,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与积极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合力,鼓励与引导主流思想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自觉性传播,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其二,坚持服务大局,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阐释。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基本职责,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定位理论建设的重要地位,继续挖掘、梳理和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其三,坚持因时而动,健全意识形态突发舆情处理机制。探索完善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情报通传与协调、舆论响应与反馈的全套联动系统,以制度的形式将突发舆情处理的相关机制规范固定下来,实现权责明晰、流程明确、灵活高效。其四,坚持防范风险,警惕网络新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要更加注重战略战术问题,在深入分析网上思想斗争新特点的基础上,充分适应流动化、开放化的社交新态,及时更新斗争形式,精心组织并不断壮大网上思想斗争的正面力量,努力建设良好网络舆论生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五,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域外传播。以民间交往为重点、以政党交流为依托、以多领域合作为途径、以特有文化符号为载体、以四个自信为保障,多渠道、全领域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形象。同时,也要正视文化差异、顺应交往规律,不可急于一时,而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