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引领路径探析

2022-11-23 06:30:26卢少求
关键词:亚文化革命精神

张 曦,孟 雪,卢少求

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引领路径探析

张 曦1,孟 雪2,卢少求3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人的价值表达,具有极强的隐性价值传播功能。当前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出现了共融的趋势,但相背离的价值目标指向依旧存在。革命精神蕴涵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价值内涵和强大的引领功能,可以给网络青年亚文化带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升革命精神的解释力、创新革命精神的传播话语和传播形式、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地位,可以有效增强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对于纠正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不良现象,打造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朝着同主流文化一致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革命精神;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引领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大众传媒的日渐流行,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环境以及传播语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群体通过虚拟的身份、网络的语言,用新媒体传播技术来表达自身价值理想,以此构建出特有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二次元”“宅文化”“游戏社区”和“佛系青年”等,都是网络青年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景观,既是青年群体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表达,也是对现实中自身生活方式的映射。所以说,网络青年亚文化不仅仅是缓解压力、寻求慰藉的娱乐方式,更蕴含着政治观点、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表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实践中总结凝练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内涵,具有先天的亲和力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以革命精神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可以有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通过引导网络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学习科学的实践方法以避免不良社会思潮和网络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一)同主流文化渐趋共融的发展趋势

主流文化“次元化”发展缩小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知识获得方式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纷纷进驻网络空间,主流文化的表达形式也逐渐向着“次元”化的方向发展。主流文化通过积极转变专业晦涩的话语方式、加强同网络青年的交流互动,拉近了同网络青年文化亚文化之间的距离,提升了青年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如:为了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出的网络动画《领风者》,让“90后”“00后”通过“二次元”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求学之路。条漫《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15个月的工作日程。动画视频和漫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疯狂转发和大量留言,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年网友参与到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和传播当中,体现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同频共振的文化现象。

青年群体对国家认同感的提升引起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的情感共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青年一代对国家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有危害国家利益或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危机出现之时,网络青年就会迅速集结,成为同主流文化指向一致的主流价值传播平台。2016年,百度“李毅帝吧”的网民通过表情包拼图等方式刷屏三立新闻、苹果日报等台独媒体的粉丝页,坚决表明爱国立场,以抵制“台独”。2017年,帝吧再次出征APA酒店,以历史照片+严肃话语相结合的方式,呼吁日本民众正视侵华历史。此次帝吧出征经由@共青团中央的转发之后,获得多个官方微博声援。随着国家旅游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相继发声,本次舆论事件达到高潮,形成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与度提升打破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的次元壁垒。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情感表达中,“爱国情”和“正义心”仍是最受青年喜爱的题材,相关主题的作品也能迅速地引起广大青年的互动与共鸣。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提升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性,青年网民不仅可以通过阅读、观看等传统方式理解主流文化,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弹幕等方式参与、传播主流文化。如2020年,B站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合作的五四青年节短视频《后浪》走红,引发超过21万人转发,8万人评论,近180万人点赞,凸显了主、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B站的跨年晚会中,每当有红色主题的节目出现时,弹幕区就会出现“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的情感表达以及“地名+兔”的身份表白,是青年网民通过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个人爱国情怀和正义品格的表达。

(二)同主流文化背离现象依然存在

价值多元化趋势冲击了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市场经济具有极强的“逐利性”,在实现“国富民强”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如“享乐”“拜金”“腐败”等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简朴”“节制”等生活理念被日渐侵蚀,青年的价值取向也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随着“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青年群体中扩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价值中心也日渐模糊,影响了部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导致小部分青年出现了同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青年从过去单纯的、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成为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为青年群体接触娱乐文化、创造娱乐文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为文化创作的主要依据,对网络青年亚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娱乐化打造,成为了网络空间“泛娱乐化”趋势的“催化剂”。在泛娱乐化的裹挟下,小部分青年将“娱乐价值”视为一切网络文化的最高价值体现,其追求也变成了最大限度地、无底线地吸引流量,刺激大众消费。马克思主义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被日渐消解,一切严肃的、理性的、高尚的内容都变成可娱乐的素材,弱化了青年群体的思辨能力,导致了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的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

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娱乐性,为青年躲避现实困扰和文化规制提供了多样的文化选择,使得青年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宣泄,身体感官得到充分释放”[1]。青年网民开始对现实中或主流文化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娱乐化的加工,不良社会思潮被裹挟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性中,以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渗透。如: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交织于带有恶搞性质的娱乐话语之中;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是掺杂在各种对主流价值观的娱乐戏谑之中。不良社会思潮借助娱乐进行思想价值的移植使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被娱乐的“虚假需要”所遮蔽,在不知不觉中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三)行为失范、娱乐化叙事、理想信念缺失等网络乱象丛生

青年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社会阅历和学识的欠缺导致青年群体辨别能力不足。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环境下信息完整性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以零散的内容拼凑成纷繁复杂的信息结构,导致了青年网民所接受的信息存在片面性、虚假性的风险。与此同时,在网络隐匿性的环境中,部分青年出现责任意识淡漠、道德行为滑坡的现象。网络消息传递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环境中,热点话题会迅速扩散,通过更快的速度、更宽的领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迅速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反馈,由单一性、偶发性的个体事件向整体性、系统性的群体事件转变,从而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青年群体理想信念出现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现象。在泛娱乐化影响下的网络空间充斥着暴力低俗、明星崇拜、奢靡欲望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商业资本和大众媒介的助推下,通过博得大众的眼球获取流量的商业社会逻辑成为文化创作的第一目的,各种暴力、色情、审丑、猎奇等低俗甚至媚俗的元素充斥在网络之中,一小部分青年开始出现“戏说”历史、“恶搞”英雄、“戏谑”文化、否定道德、践踏伦理等行为,由此,网络青年亚文化中开始“以庸俗的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性论解构道德的超越性”[2]。

青年人个性张扬,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但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青年若想脱颖而出,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无疑是一种捷径。所以网络青年常以自嘲、拼贴、讽刺、戏谑等叙事方式在网络媒体发表评论、创作各类文化作品,通过隐含的表达方式发起对主流权威的质疑、对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规范的挑战。部分青年沉醉在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不能自拔。贪婪的物欲、优先的功利、消费的欲望、突出的感官刺激侵蚀着部分青年人的信仰,导致他们理想信念存在世俗化、功利化、庸俗化倾向。

二、革命精神的文化引领功能

(一)以强大的理论内涵引领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精神的理论根基,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马克思认为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其他阶级的革命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以此指明了革命精神的阶级属性。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一生的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4],以此指明了革命精神的政治方向。将革命精神引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强化马克思主义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强调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政治立场,使网络青年亚文化朝着同主流文化一致的方向发展。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最宝贵的精神基因,也是支撑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以更为贴近青年的方式获得网络青年的认同和践行,可以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地位,以促进青年群体思想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

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属性特征,呼应着网络青年亚文化建设的民族立场。在中国5000年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屈不挠、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勇于变革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革命精神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内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道路上凝聚民族力量的动力之源。革命精神呼应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民族立场,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对中华民族振兴之路产生集体认同,有效支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建设中符合中华民族特性的道路选择。

(二)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是革命精神文化自觉性和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依托革命精神内在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对网络青年亚文化中不良因素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以及危害进行深入剖析,明确问题的本质以及根源。通过革命精神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论、经验唤醒青年网民的批判精神。广大青年可以在领悟革命精神“正义性”价值追求的同时,掌握明辨是非、克服困难的科学方法,通过提升辨识能力,以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有效规避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民至上”是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赋予了革命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革命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如“立党为公、忠诚为”的红船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关键。加强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可以有效呼应文化建设中的人民立场,使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能够站稳人民立场的根基。

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实践态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是革命精神的价值追求。以革命精神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一方面,可以增进广大青年对革命精神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艰辛历程,了解党百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增进网络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蕴含在革命精神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才能凝聚网络青年的共识,引领网络社会思潮,有效抑制各类不良思潮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侵蚀。

(三)以强大的改造功能改造不良现象

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精神磨砺于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历程之中,蕴含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改造力量,以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各类落后思想进行改造,通过理论引导、价值灌输、实践指导等方式提升广大青年网民的思想认识能力和批判精神,使广大青年学会以批判的思维看待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观念,从根源上抑制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革命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优秀道德品格的升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革命精神蕴含着激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为丰富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在网络空间的道德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依托革命精神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一致精神等,引导青年网民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避免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使革命精神的精神内涵迅速扩散到全社会,以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以减少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贯穿于革命精神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也是革命精神重要的价值表达。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6],“‘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将“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大量外来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使我国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态势。要想精准地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中作出判断,提升个人辨识能力尤为重要。用革命精神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可以加强青年群体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和理解,让青年学会“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弥补生活阅历的不足,有效规避各类不良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减少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

三、拓展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路径

(一)提升革命精神的话语解释力

要想让理论变得彻底,就需要有效凝炼、提升理论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让理论的说服力得以彰显,是进行理论宣传的价值所在。加强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革命精神的解释力,通过革命精神本身所蕴含的强大说服力提升民众对革命精神的认同程度,从而获得革命精神在网络阵地中的话语权。

在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结合时代背景解释革命精神是提升革命精神说服力的最佳方式。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虽然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精髓为指导,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解释革命精神之时,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寻求不同时代革命精神的贯通之处,以凝聚网络青年的共识,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解释革命精神的差异之处,使革命精神更为贴近生活,有助于青年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提升革命精神的解释力与说服力。

提升革命精神的解释力要结合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解释能否被网络青年接受是关键。要想青年网民发自内心地接受、领会和传播革命精神,就需要表达方式更为鲜活、更为贴近青年。将革命精神融入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创作中,一方面要切合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解释革命精神,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晦涩的理论讲通俗,让网络青年愿意听、喜欢听、听进去;另一方面,革命精神应以宽容的姿态同网络青年亚文化相结合,求同存异,在保留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网络青年亚文化进行再塑造,以革命精神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来提升青年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尊崇与认可。

(二)转变革命精神的传播话语方式和传播形式

创新革命精神在网络中的传播方式。首先要使革命精神生活化,让革命精神融入到青年的生活世界。从青年关注的现实生活体验入手,采用更贴近于生活实践的、与青年生活相关的内容与形式展现革命精神的内涵。要创新革命精神的传播方式,改变高高在上的态度,摒除墨守成规的方式口吻。比如,2015年出品的网络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通过憨态可掬的兔子、毛熊、鹰酱等形象,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以来艰难的成长史。不论是形象设计还是内容设置,都能迅速地抓住观众的目光和泪点,既讲述了中国故事,又有助于增强网民观看后对当前形势的审视与反思,是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式的成功代表作之一。

提升革命精神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实效性。一是分层次进行革命精神的差异化传播。我国地域宽广,青年网民的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革命精神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精准定位不同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设置议题和表达形式,是实现多样主题、多样传播的有效方式。二是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优势,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弘扬革命精神。要精确把握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在讲述革命精神深刻内涵时注重运用网络的交互功能,通过新颖的主题、生动的内容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弘扬革命精神的文化创作,在互动中促进青年网民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导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要增强阵地意识。”[9]主流媒体要创新工作思路,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工作模式,主动走近青年,打破次元壁垒,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为推动革命精神在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传播创造条件。近年来,随着大量主流媒体、政务号等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同网络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通过转换话语方式、创新传播形式,充分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以打造实现教育引导与舆论宣传、文化熏陶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为目的,开发设计有利于革命精神网络传播的节目、话题等,吸引广大青年群体的关注、参与与互动,让革命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入青年内心,以强化革命精神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领。

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引导。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对革命精神科学方法和深刻内涵的学习和理解,一方面,要以革命精神作为指导行业的管理准则,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服务意识给青年网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挖掘社会生活中能够彰显革命精神、贴近青年生活的人物事迹,精心打造、有效凝炼,以塑造出青年人所喜爱的榜样事迹,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以扩大对革命精神的传播。

要积极掌握网络尖端技术,改进革命精神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高度关注青年群体的舆情动态,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熟练运用,精准把握网络青年群体关注的热点、重点、焦点,以及青年群体的需求与喜好;一方面,主流媒体应主动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特点,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类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努力提升对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有效提升引导水平。将革命精神引入网络青年群体想听、愿听、听懂的话题之中,以青年人想看、愿看并可以通过互动有效参与的形式进行展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加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1]闫翠娟,徐思涵.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诉求、影响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7(7):74-78.

[2]文怡然,杨慧民.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中的道德逆反现象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74-7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02,20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6.

On the Correction and Guidance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to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ZHANG Xi1,Meng Xue2,LU Shao-qiu3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is the value expression of young people, which has a strong hidden value dissemination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subculture of network youth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have a trend of integration, but the value goal of deviation still exists. The connot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correct value connotation and strong transformation ability to guide the subculture of network youth correctly, whi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eading the subculture of network youth with revolutionary spirit can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to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 by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innovating the discourse and form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status of mainstream media in cyberspace. Thi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rrecting the bad phenomena in the subculture of network youth, creating effective cyber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ushing cyber youth subculture to develop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revolutionary spirit; subculture of internet youth; ideological leadership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3.15

G05

A

2096-9333(2022)03-0102-06

2022-01-22

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文化哲学视角的伟大建党精神研究”(SK2021A0868)。

张曦(1982- ),女,山西大同人,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秘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与实践;孟雪(1995- ),女,安徽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青年研究;卢少求(1969- ),男,安徽舒城人,博士,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