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冉,田云刚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文化自信的意义上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相继涌现,并凭借其精彩的节目呈现和强烈的感染力迅速走红,掀起了传统文化节目的收视热潮。与《中国诗词大会》的众人参与、注重背诵,《经典咏流传》的二度创作、注重传唱有所不同的是,《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2]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赋予了中华优秀典籍新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探索出一条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点,文化市场日益兴盛起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在文化市场新兴繁荣的背景之下,传统电视媒体也积极探索电视节目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丰富节目内容、强化节目制作的同时,也学习借鉴国外热播电视节目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创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转换,不断提升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电视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电视节目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出现在大众眼前。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部分电视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市场份额,‘审丑娱乐’‘低俗取乐’短暂风靡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泡沫式的大众狂欢”[4]。在“狂欢”过后,观众渐渐感受到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带来的精神空虚,对“剧本化”的综艺节目和刻意的话题炒作感到厌倦,他们更加关注电视节目背后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呼唤优质电视节目的出现带来有益的精神食粮。在文化市场持续繁荣和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双重作用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陆续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价值内涵得到了观众的青睐,也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兴趣与热情。作为2021年一档全新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中华优秀古籍为依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延续了以往此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又结合了时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进一步注入了年轻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适应了当下观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与欣赏品味,因此一经播出就再次掀起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热潮。
电视节目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服务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肩负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使命。在过去一段时期里,一些电视节目在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节目中所呈现的消费方式、生活理念等很容易使一些观众盲目追崇和模仿,特别是对于一些未成年的观众而言,极容易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在电视节目中传播主流文化、发挥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对观众群体而言尤为重要。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履行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在文化类节目上发力,提升主流价值观和主流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鲜活性”[5],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节目创新之路。《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题材的选择上符合主流文化的内在要求,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古籍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更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传递出的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也能够引导和影响观众群体为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典籍里的中国》也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实现多渠道传播。从节目的观看渠道来看,该节目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电视频道进行观看,也可同时在央视网、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观看,更为广泛的观看渠道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群体。从节目的宣传渠道来看,该节目在抖音、新浪微博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将经过剪辑的视频片段在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让人们在浏览手机的空闲时间里也能对节目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也为节目关注度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与其节目自身质量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在当前传统文化类节目总体发展情况良好、热度不断提升的形势之下,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期待值逐渐升高,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也在节目制作和节目形式上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从节目制作方面来看,《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共设置了11个导演组,每个导演组负责对一部典籍进行长达一年的精心钻研,期间查阅大量文献、反复向专家学者请教,经过不断修改与打磨,最终才有了节目中的完美呈现。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节目制作的水平也显著提升,能够为观众展现出更为精彩的舞台效果。《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实现了多个舞台空间的自由切换,更容易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此外,舞台场景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带给观众“大气磅礴”的视听享受,服装、道具等细节的精心准备,也为节目增添了许多亮点。从节目形式来看,《典籍里的中国》将“舞台戏剧表演、访谈、真人秀等多种元素进行了融合”[6],打破了传统典籍以往“高冷”的形象,使其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喜好。在进行舞台戏剧表演的“历史空间”里,该节目以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人物事例为主线,对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度还原,并通过实力派明星的精彩演绎,为古代先贤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历史场景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处于“现实空间”的专家学者也会赋予典籍故事现代化的解读,帮助观众增进理解。与此同时,《典籍里的中国》还创造性地开启了“古今对话”的新模式,从现代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的交流对话中感悟典籍文化的魅力与厚重,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这也成为该节目受到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充分彰显了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精神自信指的是对自身文化所蕴含的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和理想追求等的信仰,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想和精神气质,因而成为汲取文化精神自信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7]《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正是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中的成功典范。中华优秀古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和气魄,该节目中每一期的典籍故事都“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和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团结族群的精神纽带”[8]。以第六期节目《孙子兵法》为例,这部典籍虽然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巨作,但在第三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表述也道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传统,这种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由此可见,这种精神已经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得到国人的坚信和认同。节目中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不仅如此,一个个故事、一部部典籍都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历久弥新的文化密码,在传统与当代的精神交汇中彰显文化精神的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充分彰显了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能力自信是指对文化创造主体在推进文化创新发展能力上的确信。我国的文化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也依赖于人民群众。因此,提升文化能力自信的关键就是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合力助推下,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正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经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进入新时代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中华优秀典籍以全新的形象登上电视荧幕,并且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无论是节目形式的更新、剧本内容的创作还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都反映出了节目主创人员在节目制作方面的创造力,显示着我国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的提升,也正是这种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为精彩的文化节目作品,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到自信,更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而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充分彰显了文化道路的自信。文化道路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发展之路的信心,在我国就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土文化根基,不仅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鲜明底色,也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是央视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电视节目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现代化、大众化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了新的路径。节目中“古今交流”的形式让观众在了解典籍知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同时,也能了解典籍知识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向观众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体现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让观众坚定文化道路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实施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创作生产出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节目栏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正是从中华优秀典籍中寻找中华文化基因并将其传承和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央视在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任务中取得的一项突出成绩,它不仅是对典籍知识的简单科普,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了解典籍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及其带给后世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正如节目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让晦涩难懂的古籍“活了起来”。在第一期节目中,伏生全家舍命护书的故事令观众动容,向人们传递传承文化基因、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中华优秀古籍得以传承是一代代护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绵延至今的优秀文化精髓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因而激发起观众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第三期节目中,司马迁继承先父遗志著成《史记》的故事令观众敬佩,节目尾声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代表炎黄子孙向司马迁的深情拜别,是对古人著书立说的崇敬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的接续,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需要后世不断书写,中华文明灿烂的精神财富也需要后世来发扬;第四期节目中,李时珍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的故事令观众叹服,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本草纲目》这部中医药巨著,也留下了科学精神与仁心医德,激励后世医者以“逆流而上”的意志为当今医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护佑苍生的胸怀传承济世薪火。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用来研读经典的时间大大缩减了,在闲暇之余,观看电视节目成为人们放松娱乐的重要方式。而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将这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经典带入观众视野,让尘封在书本中的文字走向现实,为观众搭建起良好的学习平台,弥补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上的空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正是以经典古籍为切入点,传递其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意在使更多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能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中华优秀典籍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精神和智慧,不仅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节目中,《论语》蕴含着深刻的修身治国理论,提供给观众为学、为人、为政之道,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中学习做人之基和立身之本,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第九期节目中,《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能够发人深思、给人智慧,老子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都给予观众独特的视角,带给人们无尽的智慧启迪;第十期节目中,《周易》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幻的大道真理,揭示了自然、社会与人事的普遍规律,培养观众看待问题的思辨思维。《典籍里的中国》不仅在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领了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与以往的文化节目相比,该节目以精英化的视角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但又以大众化的方式来呈现经典,让传统文化又具有亲和力,带给观众雅俗共赏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开放多元的世界文化环境里,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这一背景,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成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而在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下,必须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强大底气。《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度挖掘,从中华优秀古籍中寻找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契合的典型范例,创作出既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气质,又能实现当代价值传播的电视节目作品,因此在价值取向上更能够唤起观众认同,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该节目的成功走红充分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自信,也是对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转化能力的自信。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节目中,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与现代科学家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让观众感慨,300多年前《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传统技术与经验开启了中国的科学梦,但在宋应星的年代,水稻亩产至多才有五、六百斤,而如今,随着当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水稻亩产已突破三千斤。在数倍增长的水稻亩产背后,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当代科学的进步促成了“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梦想的实现,让观众在中华文明的进步中见证中国智慧的伟大,激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建构起自身的民族身份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带领观众跨越古今、追本溯源,从历史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探寻文化记忆、汲取文化滋养。该节目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对于电视文化节目的新渴求,反映出广播电视媒体在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面能够深刻把握观众喜好,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精彩范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广播电视媒体应当继续践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决定,积极承担宣传主流文化、传播正确导向的责任,以充满正能量的电视节目引导观众,继续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上下功夫,推出更加优质的传统文化节目作品,也要在传播方式上积极探索,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创作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和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电视节目,并进一步扩大此类节目的影响力,推动优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走向世界,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