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3 04:04张秀芬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思政课思政

张秀芬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特色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改进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是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趋势。专题化教学已经成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路径。但在高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之处。梳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对于完善和优化专题化教学,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高校思政课实施专题化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高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有效破解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专题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代相契合、贴近学生、重点突出、学理透彻”是专题教学的显著特征。专题教学能够更好地顺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专题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以较少课时完胜较多授课内容的最佳选择

专题教学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以较少课时完胜较多授课内容的最佳选择。作为一门与现实社会关联密切且与时俱进的综合性课程,高校思政课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做过三次大的调整,并依次形成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等不同的课程方案。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政课方案是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推出的“05方案”。“05方案”的实施,使得“98方案”中课时多且由众多子课程组成的“两课”变为课时相对减少但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四课+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年秋季学期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2021年秋季学期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代替。“05方案”的思政课具有理论性更强、知识跨度更大、综合性更高等特点,特别是2021年版新修订的思政课教材,更是分门别类地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博大精深之思想。这不仅使得各门思政课框架结构更为复杂,也使得课程内容更为庞博。与思政课授课内容的大幅增加相比,思政课的授课总时数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如何以较少的授课时数完胜较多的授课内容,对传统全面系统讲授法具有极大挑战。专题教学因其具有高度的问题凝练和突出的教学重点自然成为完胜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最佳选择。

(二) 专题教学:是实现高校教师资源优化组合,打造“金课”的有效路径

“金课”是目前各高校各课程致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致力的方向,是激发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的重要“法宝”。然而,“05方案”实施后的思政课,具有知识范畴跨度大、综合性高、内容庞博等特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例,2018年修订版教材相较于2015年修订版教材不仅结构做了较大调整,而且新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2021年修订版教材除对个别章节结构进行调整外,又增加3节新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等,知识跨度极大、综合性极高。与课程内容庞博相比,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却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对思政课教师具有极大挑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系统讲授法教学,必然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必须拥有非常广博的知识。为了能够胜任系统法教学,思政课教师势必整日忙于备课,即便如此,上课效果可能还是不够理想[2],更难打造出“金课”。专题化教学使得不同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积淀、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选择讲授专题并集中精力精心打造精品专题,形成教师独特多样的教学风格;专题教学有助于整合教师和教育资源,带给学生精彩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促成其教学水平的提升[3];专题教学也使教师从事科研有了时间上的保证,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专题教学在教学目标达成和课堂教学活跃度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4]。专题教学能够实现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是高校思政课打造“金课”的有效路径。

(三)专题教学:是克服思政课内容重复枯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理想方案

专题教学能够克服高校思政课之间及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内容重复而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重复性的内容学习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烦。目前,思政课的重复有两类,一类是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容重复,另一类是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内容重复。高校思政课之间的重复,以2021年修订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两者内容的重复甚多。其中前者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从第八章始至第十四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章节内容与后者的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重复性极高。高校思政课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重复。例如,高校四门思政课就与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神奇的货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内容有重复;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中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等内容有重复;与高中(必修三)《文化生活》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有重复。上述重复性问题,如果不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深化,势必使大学生因重复性学习感到厌烦。

另外,尽管传统系统地讲授法以完整性和全面性见长,但这是一种偏重理论的灌输式教学,相较于专题教学,其对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能力培养[5]。而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效对接。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思想和现实问题更加灵活、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和突出重点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既有利于避免交叉重复和刻板陈旧等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能力的培养。[3]

总之,专题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以较少课时完胜较多授课内容的最佳选择;是实现教师资源优化组合,打造精彩课堂的有效路径;是避免思政课内容重复枯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理想方案;是增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不仅从理论上讲有诸多优势,在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已经对增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发挥重要作用。但专题化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专题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首先存在着专题设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是,专题的设计目的偏离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知识的深度与体系结构等,教学大纲既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不论什么方式的教学,教师务必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专题教学因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专题,因而相较于传统的系统讲授法教学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专题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和专题的设置应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前提和主要依据,不能偏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专题设计过程中,“增删教学内容没有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6]二是,专题设置的内容与教材雷同,即仅仅把原有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标题转换或对内容进行次序调整;[6]“一些专题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出‘专’的特点,而只是一种知识点的简单罗列。”[7]是标榜的“专题教学”而已,实际上达不到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引领,深化对问题认识的教学目的。三是,专题的题目设计缺乏新意,没有足够的凝练度、针对性与时代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6]“专题设计缺乏与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结合,使理论教学脱离现实。”[7]四是,专题设计的碎片化,与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整体性之间存有矛盾。[8]理论讲授的碎片化与课堂的娱乐化,使得教学在热热闹闹之后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7]部分思政课教师专题设计时注重了内容的生动性、现实性,却缺乏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深度。[6]专题设计存在着专题以外理论知识疏漏问题[5],等等。

(二)专题组织实施不够周全

专题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专题任课教师在讲授专题时,存在着思政教育情感价值目标不鲜明和课程内容的讲授整体性不足等问题。前者比如,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专题教学中突出问题意识,强调答疑解惑,而弱化或忘却思政课的情感价值目标教育。后者比如,部分任课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时,往往专注于自身专题的讲授,缺乏对专题间以及专题与教材整体内容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与关照。将自己所讲专题纯粹地独立化为一次讲座,“专题之外的理论知识往往容易疏漏。”[5]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深化对专题的学习,也不利于思政课情感价值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极有可能导致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下滑和教师全面发展受影响”[9]。二是,专题教学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创新性不足。在教学理念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在教学手段上,信息化手段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活跃,形式比较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的依然是“讲与听”,教学方式单一,与学生的互动性差[6],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有待于进一步激发。三是,专题教学存在着课堂组织与班级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6]因专题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各专题任课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只讲自己负责讲授专题的循环式教学,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各专题任课教师与全校同学的接触,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固定的授课班级而是“流水线”式的上课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师生关系疏远。给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班级管理带来一定挑战。教师采取以循环授课为主的专题授课,也给教务处排课带来一定难度。四是,专题教学面临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0]。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科学性、政治性、时代性。无论是采用传统全面系统地讲授法教学,还是专题教学,想上好思政课,各任课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科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深邃的历史眼光及对时代的敏感性等。但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足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任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

(三)专题教学考评不够精准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相统一。要以知识性和学理性来体现政治性并彰显价值性。因此,思政课的考核是一个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铸魂育人价值目标实现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注重结果考核,还要注重过程的考核。但目前的专题化教学,存在着考核“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不能正确导向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不能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和思政课教学效果”等问题[6]。专题化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教学活跃度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但教学综合考核优化度上专题教学却低于传统教学[4]。由于专题教学是一种以专题进行分工的教学活动,同一课程由若干专题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而不是由某一位指定的任课教师单独完成,这就使得完整的教学过程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从而给课程考核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偏重于知识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而对于过程性考核和价值目标的考核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题教学对教师的考核也存在一定难度。如何设定兼顾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立德树人等多重目标的思政课考核方式[5]是目前专题教学需要改进的重要问题。

三、更好实施高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主要对策

实施专题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解决高校思政课在专题化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抓好专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应做到:专题化教学准备工作要精心、专题化教学组织实施要严密、专题化教学考核要精准等。[11]

(一)专题化教学的准备工作要精心

专题化教学是一个循序展开的过程,要想较为理想地开展专题化教学,第一件事是做好准备工作。专题化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基础调研、专题设计、专题分配、分工与教师协作等。专题教学准备工作务必要做到精心。为更好筹划专题教学,在专题化教学初期要开展包括对兄弟院校专题教学情况调研、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意愿调研、对授课班级学生“思想动态、知识储备和问题关注”调研、对思政课重复部分摸底调研、对社会热点问题梳理等诸多基础调研,以便为后续专题设计和专题教学组织实施做好基础准备工作。[11]

专题设计是专题教学的核心,关系着专题教学的成败。专题设计是专题教学的第二项重要任务。任课教师在做好基础调研的基础上要吃透教材并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专题设计。专题设计务必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同时也要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性。为此,专题设计需要把握如下原则:一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2],使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宗旨。避免专题设计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并保证思政课教学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的统一与实现。二是,专题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具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专题设计要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的结构和框架体系,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和章节体系。突出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凝练和提升,通过学理性分析来回应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而达到答疑解惑和思想教育的目的。专题的设计要有效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政教学的难点问题来进行。[11]问题的选择必须贴近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那些容易产生误解、偏差的问题应在专题设计问题的首选之列。[13]在专题设计时最好建立一个专题化教学的问题体系[3]。三是,专题设计要注重专题内部以及专题与专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避免因专题设置的松散而影响教材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严密性。专题教学具有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特点,但切记不应以牺牲教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代价。[5]为确保专题教学既发挥重点突出的优势,又规避遗漏教材其他知识体系的缺陷,最好在专题设置时对专题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以将专题划分为必修专题(依教材和教学大纲重点内容设置专题)、选修专题(针对大学生人生、爱情、心理健康等问题设置的专题)、拓展专题(需要学生以研讨形式深化认知的专题)和自学专题(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无须细讲的专题)[14]等。好的专题设计是专题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专题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进行专题教学的分配与分工,以实现专题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专题分配方面,要坚持教学专题分配与教师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研究专长、知识积淀、兴趣爱好等来分配专题。专题分配后,需要任课教师不仅明确自己担任专题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而且也应明确所有专题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以实现不同专题教学间的无缝对接,保证教材和课程教学的完整性。

各任课教师在完成专题教学的设计、教案和课件制作后,首先在教学团队中进行试讲,以便进一步完善,打造出精品专题。[11]专题教学不是单个教师的“独奏”,而是教学团队的“合唱”。为更好实现不同专题教师间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最好设置“总论”专题。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统一讲授“总论”专题,系统介绍本学期本门课的专题设置、基本要求、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等,为后续专题教学的有序开展做铺垫。为防止部分教师长时间从事固定专题教学带来的教师综合素养的滑坡,可以实行专题轮换制度,规定在一定的教学周期结束后重新分配讲课专题,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又可以避免长期讲授同一专题带来的枯燥感。总之,要强化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合作优势,注重管理协调。除此之外,还要从学校层面完善教学保障。

(二)专题化教学的组织实施务必要严密

经过了前期的基础调研、专题设计与分工的精心准备阶段后,专题教学进入了组织实施阶段。此时的专题化教学已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各专题任课教师开始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授课并带给学生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课堂体验。此阶段,务必要做到组织实施的精密,这就需要各任课教师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题讲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注重专题教学是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与追求为宗旨。二是,各专题任课教师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整体性、完整性,注重各专题间的逻辑关联,要处理好教学专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避免将讲授专题的绝对独立化与碎片化。要注重处理好个人自由发挥与规范管理之间的关系[9]。总之,专题教学要“强调政治性、避免漫谈性、提升思想性,加强关联性、避免零碎性、提高系统性,增强协同性、避免孤立性、提高互补性,突出研讨性、避免表面性、提升应用性。”[15]三是,注重专题教学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及授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教学理念上,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要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想方设法将这一理念转变为实践行动。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对新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采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及其他多种方式为补充的立体化的综合授课。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方面的“讲与听”。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与问题的探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变化,善于把党中央最新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让思政课内容活起来。要做好专题教学的其他辅助工作,比如建设思政课教学案例库、讨论项目库、实践项目库、项目成果展示库和在线试题库等工作,[16]等等。四是,保障专题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老师。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上好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介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紧缺,专兼职并用的情况下,需要各高校乃至教育部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增加思政课教师人数,提升现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外出培训、访学等形式为教师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16]如果时机成熟可以通过相邻学校之间的跨校选课,实现思政课课程资源共享以满足师资薄弱院校的专题化教学。另外,要想不断完善和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还需要注重对专题授课的总结与推广。每一轮专题教学结束之后,都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和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后续的专题教学。[11]

(三)专题化教学的考评要尽量精准

精准考评阶段是一轮专题教学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构建与专题教学相适应的考评机制。这种考评机制既包括对教师的考评,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17]对教师的考评,要围绕专题教学的新模式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评聘机制[16]。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可以采用以专题为单位的考核方式。[9]同时,要及时改革教学评估与考核制度,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的评价,并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11]对学生的考评机制,应既包括过程评价也包括结果性评价,其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应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适当提高对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分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结果性评价中,也应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材料分析题比例,着重考查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11]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要兼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等多重目标。[5]

高校思政课的专题化教学具有重点突出、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学理透彻、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需要等诸多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专题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周密组织实施,方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思政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