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国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新一轮科技革命汹涌而来,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掌握主动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高度,并相继制定了人工智能规划。我国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具体而又明确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个规划,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在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内实现从理论到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这一规划意味着未来15年内,人工智能将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管理者应把握住社会发展形势和高校育人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2]。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健全人格的人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并发现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成效奠定基础。
对思政教育管理者而言,只有较为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才能有效地放矢展开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但当前由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人员配备有限,学生数量庞大,思政教育管理者很难做到实时跟踪学生的行为情况、思想情况。这就导致思政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具体思想问题、不同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下,当学生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思想波动、行为异常时很难被及时发现,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任由其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得如何、成效如何,不是思政教师说了算,也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师课堂效果问卷调查能获悉的,必须要进行实时监测和客观真实的评估。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不重视监测和评估工作,或者说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工作过程或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难知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政治觉悟的提高,等起到了作用,是否真的营造出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良好的行为规范氛围。也很难知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各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否达标、对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群体思想及行为特点的把握是否到位、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否妥当。由于无法及时知晓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成效,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会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开始逐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但在涉及思政教育学科设置时仍然存在边缘化的倾向,表现在思政教育学科课时较少、思政教育学科师资力量不强、思政教育教学设备配备不足等[3]。学科设置的边缘化会影响师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继而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学科内容尚不够丰富,基本是以大纲课程为主,不注重其他资源的整合与汇入,不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吸纳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新内容、新资源,使得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受限。
关于人工智能,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清晰而又统一的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类: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就是依托智能化的技术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条件。强人工智能是接近于人的智能的一个发展阶段,目前还远未实现。超级人工智能则是要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取得极大发展后才能进入的一个超强智能系统阶段[4]。目前,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简而言之,可将人工智能概括为一种借助于人所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新技术[5]。
1.思政教育信息容易被庞大信息淹没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使得其内容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算法和智能化驱动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6]。这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海量分析、深入挖掘等技术优势,可以综合分析用户的各种网络使用行为,所有“偶然”“必然”的因素都会被捕捉记录下来,从而精准地分析出个体用户的需求,生产出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信息。比如,很多学生沉溺于每日浏览网络平台上的小视频和信息,而他们的浏览行为会被平台记录。平台会在后台利用大数据的算法技术分析出学生的浏览习惯、倾向,为他们“量身定制”具有个人偏好的信息,并向他们推送大量同质化信息。其导致的结果是使学生的喜好和偏好被固化,无意识地将自己喜好领域之外的东西排除在外,很难接受其他信息,包括平台上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2.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诱导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精准的算法可以契合不同用户需求,捕捉并预知话题热度,制造各种吸引受众眼球的爆点话题[7]。这是其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隐患。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为了刺激受众,蓄意制造一些夺人眼球的“假丑恶”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与受众的价值观冲突。但由于它能让用户在某种程度上感知到世界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所以极容易让受众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往往是各个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粉饰”并精准计算过的。由于平台代替学生做出了浏览哪些信息的选择,学生会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时,他们的视野、思想都会受到禁锢,变得狭隘、闭塞,不能自觉地运用思想政治信息、道德信息、正确的价值观等武装自己。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自身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渐渐脱离社会公共认知体系和公共议题,还会被一些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的西方国家影响渗透。继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做出与集体视角、与社会主流价值倾向偏离的价值选择。
1.思政教育管理可以获得坚实的数据支撑
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凌空高蹈,必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大数据技术诞生之前,管理者要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往往需要做大量繁琐的工作。比如通过走访、深入学生群体调查或与各科教师沟通,才能获得比较详实的信息。这些方式耗时长,会让调查对象有心理负担,影响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人工智能时代,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轨迹、与其他学生的交往轨迹、课上表现情况、课下参与各项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记录,获得较为完成的成长足迹。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对这些反映学生成长轨迹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而为管理者了解学生的成长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管理者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教育决策和管理。除了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借助复杂程式进行分析、对概率进行估量等进行科学预测[8]。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前置条件,凭借复杂的运算,就可以对结果进行模拟、预测。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各项综合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学生下一步的行为动态进行科学预测,便于管理者提前掌握学生的行为动向,从而做出积极应对。
2.思政教育管理可以更加透明化和个性化
人工智能提供的大量有效数据可以使思政教育管理从过去的模糊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迈进。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反馈的各项指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等进行精确地计量和定性分析,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循。与此同时,大量有效数据的存在,将使思政教育管理更具针对性。思政教育管理者根据这些个性化数据和指标,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偏好、行为偏向等。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作用。
3.思政教育管理效果可以得到监测评估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思政教育管理的效果、开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成绩和经验都是一个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强大的监测和预警功能是人工智能的突出优势之一,通过设置预设条件,启动监测程序,可以对思政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及实施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进行监测。当发现与预设条件不一致的情况时,监测系统会自动启动预警程序[9]。通过预警信息,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快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预案。同时,对思政教育管理者而言,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让他们对自身的教育管理行为有更客观地认识,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对思政教育管理对象而言,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把他们的问题暴露给管理者,便于引导纠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人工智能给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了“危”也提供了“机”,“危”和“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克服了危,就能化危为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当前思政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现实挑战,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克服目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以科技的力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精准化、个性化,提升思政教育管理的质量,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人工智能时代使信息的大规模、大范围、全面化采集成为可能。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获得两部分数据,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属性数据。包括学生的年龄、身高、入学成绩、性格、个人爱好等。这部分数据具有稳定性,获取方式也比较简单,借助学校的终端录入设备就可以获取。另一部分是学生的动态数据。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园活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活动等实时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安装传感器进行采集。考虑到动态数据采集容易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在同一环境下,也需要安装多个传感器。同时,要配备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清音视频采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算法、行为识别算法、语音分析算法等全方位采集不同学生的信息,准确完整记录学生校内表现。以人脸识别为例,它可以采集学生的动态表情视频序列或静态图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从中分离出目标对象的表情状态,从而识别目标对象的心理情绪[10]。这些详实的数据可以提供科学参考,让思政教育管理深入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中去,从而实现精准化管理。
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聚类筛选。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常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而当下,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这一内容已经进一步被拓展,增加了网络思政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内容。同时,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或非直接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校园事件等也是思政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只需要输入以上思政教育管理内容的关键词,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数据信息。与传统的内容建设方式相比,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样,收集到的信息与思政教育管理内容的契合度更高,可以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支撑。对思政教育管理者而言,有了更丰富的教育材料,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就更有底气。此外,思政教育管理者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新管理手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管理者可以搭建虚拟世界,创造虚拟的教育管理情境,让学生沉浸于类现实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情感,经历其中的事件,让他们用自己所习得的思想政治知识处理各类事件。管理者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处理事件的表现、最终的处理结果等进行分析评判,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状况,继而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管理者了解每个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成为可能,其精确的算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管理者所用。当然,为了避免算法在传播偏好等方面的固化给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视野开拓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管理者可以对算法进行干预,设置智能推荐条件,增加逆向推荐选项。比如“你最不喜欢哪类思政信息”“最不喜欢哪类思政教育资源”等。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自我思政素养提高需要,筛选逆向推荐条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接收到内容更广阔的思政教育信息,培养个体辨别、过滤及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的精准算法,可以分析出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向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资源的适配性。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思政管理工作中,其目的是为了育人。因此,要避免陷入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数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又要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性格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不同个体,思政教育管理者要保持高度的自觉与肯定,投注相应的情感与关怀,这才是思政教育人本化的价值旨归。比如在对贫困生的管理中,可以通过大数据读取学生校园卡消费信息,分析出哪些学生经济困难,利用数据的隐蔽性保障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减轻其思想负担,保护其自尊心。同时,给予其适度的帮助,减轻其经济负担。这就赋予了人工智能技术以温情,让“冷”数据可以发挥“热”情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使其更加积极地响应思政教育感召,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
学生的思政管理工作,需要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思政教师、家长、社会各方等的共同参与。要突破过去思政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育教学、学校与家庭等条块分割的局限,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智慧校园平台,实现辅导员、思政教师、家长等各方的互联互通。在这样的智慧平台上,涉及学生思政教育的所有内容都会被囊括进去。同时,依托智慧系统的精准画像功能,各方都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还可以在这个智慧系统中嵌入相应的育人效果评价模型,纳入各种量化的、可以反映学生思想行为水平和教育者及管理者育人行为的数据指标,对教育管理者的育人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直观反映思政教育效果。此外,在这个协同联动平台上,各方都可以积极参与进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为思政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健康自由发展服务。
人工智能具有典型特征,如强大的算力、深度学习及强大的大数据技术,这些优势技术使得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它可以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有了技术“加持”,思政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将变得更加便捷。但人工智能的运用也存在潜在隐患,这些隐患会制约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施,影响其应有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立足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管理的融合,使其为思政教育管理赋能,发挥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