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福 王艳 丁鹏 李强 刘炳伟
(1.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六汪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工作站,山东青岛 266400;2.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山东青岛 266400)
牛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也是在养牛场内多发的一种疾病,被我国规定为二类传染病[1],本病也是感染人最多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本病可以对养殖业甚至公共卫生方面带来严重危害,在养殖中要注意本病的防控。
本病病原为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外观呈卵圆形或短杆状。无鞭毛,也不会形成芽孢和荚膜。本病根据宿主的不同可以分为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森林鼠种布鲁氏菌及海洋哺乳动物布鲁氏菌种等7 个种[2],不同的布鲁氏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其中牛布鲁氏菌主要引起牛的感染,但对其他少数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也有一些其他布鲁氏菌可以感染牛。牛布鲁氏菌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这是由于牛布鲁氏菌的毒力相对较弱。
本病原对光和温度比较敏感,通常阳光照射4h 就会被杀死。用巴氏消毒法也可在10min 之内将本病原杀死。病原对常规消毒药物敏感,应用常规消毒药物均可在较短时间内使布鲁氏菌灭活。
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牛和带菌牛,病牛会通过粪便、尿液等方式向体外排毒,当健康牛接触到这些污染物时就可引起感染。这些粪污可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使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长期存在,给养殖场造成潜在威胁。处于妊娠期的母牛发生本病后,通过流产胎儿、羊水和胎衣等也可向体外排毒,甚至通过乳汁也可将病原排出体外。公牛在发生本病后,其精液中也含有病原菌。此外,具有关节炎症状的病牛在关节液中也含有病原。本病的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主要是经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传播。健康牛出现皮肤或黏膜破损后,当其接触到病原菌时就有可能造成本病的感染。当病牛呼吸到具有病原菌的空气或采食到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时也可造成本病感染。本病还可通过蚊虫叮咬的方式传播。牛布鲁氏菌病的易感动物有多种,如牛、羊、猪和马等,可以感染人。但其中牛的易感性最高,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也随之增大,幼龄动物易感性较低。初产母牛比经产母牛的易感性高。发病牛通常会终身带毒,并且能向体外排毒,当牛自身体质升高后,本病也可能会自行康复。
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当养殖场饲养管理不良时,发病率会有所升高,如环境潮湿和气温较低时,病牛自身免疫力下降,会造成本病发病率上升。营养供给不足和牛使用年限较长时也可引发本病。
本病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的牛所表现出来有些差别。通常在发病前具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为0.5~6月。在潜伏期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母牛也不会出现流产。
母牛发病后临床最为明显和典型的症状是流产,但也有母牛不表现出流产。母牛在出现流产前会有乳房和阴道症状,乳房通常表现为肿大明显,阴道黏膜出现红肿,且在阴道黏膜上还可见有大量结节,米粒大小,颜色为红色。且在阴道内有大量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多呈现灰白色,在此之后,母牛会出现流产。流产母牛还会出现胎衣不下情况,从阴道内持续排出灰色或棕红色分泌物。经过1~2 周后症状才会消失。母牛流产后胎儿多是死胎,即使产出的胎儿为活胎,但胎儿经过一段时间也会死亡,这是由于胎儿体质较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差,自身体质发育不良导致的。
公牛发病后临床症状为睾丸炎和附睾炎,有时还表现为阴茎红肿的情况。如果病牛的发病急,则睾丸的症状典型,表现为睾丸出现肿大并伴随着肿大有剧烈的痛感,而且此时病牛还可以出现高热情况。
有的病牛在发病后表现为关节炎,可见病牛前肢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还可见有滑囊炎的情况,而后表现为后肢肿胀。病牛在病程发展后期周身淋巴结和关节均会出现炎症。
剖检发病牛可见病牛的病变主要在卵巢和子宫等部位,子宫内可见有内膜的充血和肿胀,子宫体肥大,子宫绒毛还可见一些坏死灶。母牛卵巢可见有硬化和发炎情况,有的病牛卵巢内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囊肿。剖检流产胎儿可见胎儿具有明显的败血症情况。公牛睾丸有明显肿大,阴茎有红肿情况,阴茎黏膜上有多样结节,切开后可见有大量化脓点和坏死灶。
本病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确诊,确诊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目前在实验室主要应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凝集试验,也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除了免疫学试验,还可应用分子生物学试验进行检测,常用的技术为PCR 技术。
在检测本病过程中,应用较多的免疫学方法有试管凝集法、平板凝集法和全乳环状试验。试管凝集法是将病牛血清样本用石碳酸生理盐水按1∶12.5、1∶25、1∶50 和1∶100 稀释后加入稀释的抗原,混匀后37℃恒温放置20~22h 取出放室温静置2 小时后判定结果。在试管内出现凝集情况时可以判定为阳性,但如果结果为阴性,需在3~4 周进行重复试验,如果结果还是阴性,才能确定牛未受到病原感染。
平板凝集是在无菌玻璃平板上用记号笔划出边长为4cm 的方形格子,在每个方格中均要滴加抗原和待检血清,在室温(22~25℃)条件下放置5~8min 后进行观察,如果在平板上出现有凝集块或颗粒状物质,可以判定牛受到布鲁氏菌病的感染,而且凝集块的大小和感染病毒的数量呈正相关性。没有出现凝集则可以判定结果为阴性。
全乳环状试验是通过对乳样进行检测,通常在检测前要将奶牛的乳房清洗干净,而后将疑似发病的奶牛乳汁放置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抗原液,充分混匀后,37℃恒温培养,在1h后判定结果,通过凝集情况判定结果,从而可以确诊本病。
分子生物学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就是PCR 法,从发病牛的乳汁、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取病料进行检测,对病死牛还可取内脏进行检测,将病料加入生理盐水后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对上清液进行裂解,提取核酸,对布鲁氏菌核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其进行扩增,而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结果进行检测,如果在琼脂糖凝胶上可见有特异性大小的条带,可确认本病。本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灵敏度,而且特异性好,能对病料中的微量病原进行检测,但由于本方法所需要的技术和试验条件较高,通常不适合临床应用。
通过免疫接种的方法预防本病,提升牛对本病的抵抗力。这也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当前应用较多的疫苗为布鲁氏菌弱毒苗,本疫苗可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来进行接种,也有养殖场通过气雾的方式进行免疫。通常种牛场和奶牛场每年都应进行免疫接种,部分肉牛场也应对本病疫苗进行接种,尤其是处于疫区的肉牛场,一定要接种疫苗。在母牛分娩前和公母牛配种前也需要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前要注意疫苗的正确运输和保存,确保疫苗没有因保存不当而出现失效的情况,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也要保证接种方式正确,避免因接种方式的问题而导致病牛出现免疫失败。由于本疫苗是细菌苗,在应用疫苗前要避免使用抗生素药物,否则会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发病牛或处于亚健康的牛要在治疗痊愈后或机体免疫力得到提升时再接种疫苗,避免牛群出现应激情况,甚至使牛群造成感染。接种疫苗后的1 个月要采集牛群血液进行抗体监测,确定疫苗的接种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要及时对牛群进行补免。
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要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对牛群进行分群饲养,而且在饲养过程中避免出现饲养密度过大,合理利用养殖空间。如果牛舍是全封闭,要考虑牛舍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牛舍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保证不同季节舍内温度恒定,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还要注意舍内的通风情况,及时排出舍内有害气体,确保舍内空气新鲜。但气温较低时要注意协调好温度和通风的关系,在保持温度的情况下增加通风。牛群要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尤其是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要合理,不会出现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而引发营养代谢病。饲料品质要好,尤其要避免饲料霉变,一旦饲料出现霉变必然会导致牛群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出现霉菌中毒情况,提高动物易感性。
本病治疗通常是使用链霉素和土霉素。链霉素是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用药,使用剂量为3 万单位/kg 体重,每天用药2 次,连续用药5d。而土霉素用于拌料,应用剂量为5~10mg/kg 体重,在饲料中混匀后给病牛采食。还可应用合霉素和金霉素搭配治疗,肌肉注射合霉素,每次注射量为900IU,每天用药2 次,连续用药7d。而金霉素是10~15mg/kg 体重的量拌入饲料中供病牛采食,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