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英
(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 山东济南 250033)
在积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学生的自主发展,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管理为主,过渡到中高年级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力;其次是学生独特性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有管理班级的全局观,同时也需具备发掘学生潜力,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化的能力;再次是班级管理的评价,教师需要有大数据概念,采用多元评价,从整体考核学生[1]。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和基础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位于底层阶段,主要是以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班级管理的本质是为教育目标服务,是培养和服务学生发展的平台和工具。通过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找出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可以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进一步丰富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从班级管理的主体上看,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即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班级的发展目标,规划班级活动的内容,引导班级全面、健康地发展。班主任主要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来实现自身的管理作用。从班级管理的内容上看,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即对学生各方面教育综合的管理[2]。
管理策略是指组织对工作或任务进行管理时采取的策略。班级管理策略指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为应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完成班级目标。
从核心素养的发展来看,在20世纪初,能力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且出现了诸如多元智能、外显能力与潜在能力等重要的理论观点,但人们对素养的理解主要还是停留在能力的层面上,没有全面考虑到人的健全发展所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本文对X 小学班级10位班主任进行观察和访谈记录,通过记录结果,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管理理念关系着班级能否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成长,主要体现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良性沟通,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积极引导。
如果在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过分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忽略了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中的学生主体特征,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的[3]。
观察案例记录:
在某班级进行的以"向古人学习"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中,班主任提前让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古人,并思考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什么。课上,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查找的关于古人传记的相关书籍与资料。班主任开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首先进行的是时长5分钟的四人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表现主动。5分钟后,班主任表示停止小组讨论,将进行个人上讲台汇报。但学生依旧沉浸在小组讨论当中,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进度再次进行强调之后,学生注意力才恢复到班主任身上。
班主任说:“接下来哪位同学能主动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古人?”
学生默默低头看自己的书籍与资料,无人主动举手。
半分钟后,班主任说:“请黄同学上讲台来汇报一下吧。”
黄同学拿着资料上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古人以及这位古人身上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介绍完毕后,班主任再次提问还有谁想上来介绍,班上无人举手,班主任点名周同学上讲台汇报[4]。
在以上的观察中,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四人小组讨论的热情,但班主任希望能把握时间进度与主题班会进程,没有适当延长学生四人小组的讨论时间。在之后的提问中,学生表现出兴趣减弱,班主任没有尝试积极引导便直接点名学生回答问题。
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维持班级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班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班级管理制度的成效如何,是班级管理制度从建立到实施是否达到一个良性结合的体现。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班级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建立班级制度是普遍现象,但部分班级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达到有效规范学生行为的效果,没有以此建立学生在学习及卫生等行为方面的良好习惯,导致出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要求。
访谈记录:
问:“在班级管理中,让您觉得难度较大的是哪方面?”
答:“我在管理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还是纪律问题,在我的课上学生基本还保持整体纪律,但在其他老师的课上就比较散乱。”
问:“您有与其他科任老师讨论过学生们的纪律问题吗?”
答:“有的,但是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一般有科任老师反映学生课上纪律差时,我当天肯定会让个别学生留下来谈话或者是全班教育,之后几天的纪律状况确实会有好转,但是几天过后又会恢复原状。”
问:“据您了解,其他班级也存在这种情况吗?”
答:“是的,纪律问题是我们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纪律管理成了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难点,通过访谈同时也了解到上述
情况是该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可见,纪律问题已经
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难题,班主任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纪律的管理,但效果甚微。
班级活动是师生为共同实现某一活动主题,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活动目标,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班级活动形式多样,但过程单一,。
访谈记录:
问:”在展开班级活动之前,您是否会做细致的安排?”
答:”当然的,有了详细的计划,才能让活动顺利完成。”
上述结果表明,这种地质条件下,最初的深孔系统水泥灌浆对较大裂隙和孔隙,及空腔充填作用好,围岩完整性、变形指标、抗渗性和强度均已得到很大提高。后期化学灌浆对剩余的较小裂隙和孔隙进行了进一步处理,鉴于环氧灌浆材料是一种高强度低模量材料,灌浆处理后的围岩抗渗性能提高大,强度从灌后芯样看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变形模量总体提高相对较小。
问:”您认为活动的顺利完成是指哪些方面?”
答:”达到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点什么。”
问:”在制定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学生有参与进来吗?”
答:”很少,基本都是我一人完成。学生的参与主要是在活动展开之后。”
问:”在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能按照计划完成要求吗?”
答:”基本能完成要求,但是需要班主任在场对每个步骤进行监督和提醒。”
通过访谈不难发现,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学生只参与到了活动进行中的部分,而活动的策划和具体的实施内容由班主任制定,简而言之,班级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单纯地完成班主任的活动要求,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或是意见建议的交流。
班级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纪律卫生、学习成绩、课余活动以及相关的各项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班级管理内容进行合理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访谈记录
问:“您认为班级管理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答:“学习管理。”
问:“您认为如何才能有效进行学习管理?”
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督促,提升学习成绩。”
问:“您是如何看待学习管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答:”现实来讲,学习管理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是实实在在的、具有说服力的,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得到提升的最好印证。”
该班主任将学习管理视为班级管理内容的重心,但由于从狭义的角度来解读了学习管理,把学习成绩提升等同于学习管理,对学习管理的理解单一化,片面追究学习成绩。同时学生家长方面对于学生成绩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给班主任施加了压力。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班主任角色的多重性,班主任应是知识丰富的教育者、有全局观念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的评定者和注重学生差异的心理工作者,对于班级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担任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转变[5]。
首先,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鼓励是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班主任通过积极引导,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过程中建立信心;通过倾听,了解学生产生某一行为的原因,注意观察学生在沟通过程表情和语气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其次,由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班主任应由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让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环节中,班主任也积极加入班级活动的实施参与中,明确师生的平等关系,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与学生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融于学生并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发展,并在组织策划的讨论中,逐渐加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由监督者转变为协调者。班主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有效的交流并不是班主任作为监督者单纯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协调者,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家长的支持,更好地进行班主任工作。
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主管理,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将"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贯彻落实的有力支撑点[6]。
首先,班级制度与班级发展相接轨。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为方向。一个合理的班级制度应与班级发展相接轨,既要积极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又要引领班集体良性发展。因此,班级制度的建立应考虑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班级的发展规划。
其次,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班级由一个个学生组成,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情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要求班主任在设定班级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班级目标与学生的个人目标相结合,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同时把握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以班级实际情况为依托,避免主观化,把握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内在联系,引导与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
最后,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相辅相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内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学生自我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以获得自我发展。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上的积极引导,也需要丰富的班级活动来支撑[7]。
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以丰富的认知与科学知识为基础。班主任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需要在班级内创建一个外放活跃的阅读环境。例如,在班级设立一个图书角,图书角的书可质学生自由借阅;每周的主题班会让同学轮流介绍最近看的有趣的书刊或文章,介绍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到讲台的发言,也可以是做成读书绘本的展览;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或是书籍进行自我解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意见交流中敢于提出质疑。
其次,主题班会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切入点,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确定班会主题,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融合,同时又能体现出班级学生的个性。教室布置的参与者应包含班主任与班级的全体学生,大家发展创造能力,在教室的角落或墙壁窗户添置精美的装饰。例如,中秋节期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手工花灯,并挂在墙角或天花板展示出来;班级的规章制度可以由学生们手工制作,图文并茂,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征集学生写的学习箴言,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在教室中。在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8]。
班级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树立班级管理全面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应该还需包括家长与学生。家长是学生在校外的主要管理者,家长的评价对学生某一时间段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衡量学生良好行为的保持是否能延续至校外生活;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映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是否能细心发展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反思缺点形成的原因,并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学生的他评反映了从其他学生角度对该学生的评价,即使在学校,班主任也不能做到每时每刻观察班级所有学生的表现,学生他评从另一个角度让班主任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能了解到该学生的人际关系等。从而有利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9]。
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不仅包括了科学知识的认知,也包括了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等。所以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例如,学习能力和成绩表现、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水平、班级活动参与度、自我期望以及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等方面。
最后,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个连续且真实的过程。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收集学生成长及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例如,学习成绩、获奖荣誉、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同时对学生日记和读书心得进行分类整理,展现学生最客观的成长记录。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不仅能让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轨迹,同时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有个客观且真实的回顾,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为全面发展提供了依据[10]。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班级管理建设提出新要求,班级管理已经不是局限于组织学生纪律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是学生形成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场所,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才能让班级管理行之有效。本文通过对X小学10名班主任进行观察和访谈,研究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策略,希望能为小学班级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