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本真
——2021年《大理文化》散文述评

2022-11-23 00:34张琼斯
大理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散文生命

●张琼斯

2021年《大理文化》全年12期共刊发散文44篇,约42万字。我们沉浸在这些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真诚、动人而又充满性灵的文字打动,仿佛透过《大理文化》在与作者的灵魂直接对话。因为这些作品渗透着创作者生命的本真,他们燃烧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让真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充实着单薄的文字、丰盈着脆弱的纸页,让沉默的文字发出声音、传递情感、散发能量。

寻找生命的本真,即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修辞立其诚”“为情而造文”,只有创作主体以赤诚之心观照世界,超越个人利害得失地将体验、感悟到的真实归结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情感,才能突破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为情造文的创作,直抵生命的内核,将文字铸成匕首、化作明灯,为人类划破迷障,指引人类前行。

尽管2021年刊发的散文风格各异,题材、创作手法、语言等也不尽相同,但作者们都在创作之路上潜心修炼,寻找着生命的本真,让作品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对生活的内蕴、世界的本质、生命的内核等做出艺术的、个人化的揭示和表现,表达对它们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一、女性散文散发的生命力量

在2021年的散文作者中,女性作者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这种独特的气息源自于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亲历,造就了女性作品不同于男性作品的题材、语言、风格。而如今的现代女性,又将自我与更为广阔的时代相联系,她们崭新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犀利的洞察力以及对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的新思考,使得女性散文打开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她们在现实社会、在家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的同时,也渴望一吐心中的块垒,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站在与男性同等甚至对立的位置上,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让世界听到她们的声音。

孕育生命的自然本能也带给女性创造新生命的体验,她们选择把这种体验真实地记录下来,以唤起所有女性的共鸣,并将这种体验集合成一种专属于女性的力量——母爱。母爱,让女性在回归家庭与坚守职场之间不断寻找平衡,而《成为母亲》的作者袁媛也在经历着这一切。当新生命降临的光芒掩盖了初为人母的荣耀时,她的文字及时把人们的视线从新生儿身上转移到产妇。生产与哺乳的艰辛,以及预产期可能发生的心理疾病,时刻考验着新手妈妈的身心健康,她们在与家庭、与新生命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更需要家人、社会的关爱和理解。袁媛在描写自己喂奶的体验时,写道:“饥饿犹如干涸的大地,我必须将乳汁倒入这些裂缝之中,才能填满它们。”除却生育喂养带来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母亲在履行生儿育女的神圣职责之后的幸福感,她在观察女儿熟睡时的表情时,写道:“在夜最深最深的时候才能听得到她的呼吸声,那种生命的呼吸声微小却又真实”,在创造生命之后触摸到生命的真实,这才是成为母亲的意义呀。这些来自母亲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是建立在女性独特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上的,因真实而显得立体、丰满。

当现代女性的理性、果敢、追求自由与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交织在一起时,会产生这样一个新的女性群体——她们更加乐于接近自然,亲近动物、植物,并把这些美好的生命体验融入文字,使这类文章充满温暖人心的力量。她们或是像男性冒险家、旅行家一样向往未知的世界,彭愫英的《听雪》记录了一次如同穿越时空一般的“听雪”体验,“与雪邂逅的幸福”是亲近自然怀抱所得。女性不再会被能否“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刻板印象所桎梏,毕竟厅堂、厨房这样的四方之地无法束缚她们渴望远方、富于冒险的心,勇敢地走进大自然,如彭愫英一般“于行走里触摸滇西的脉息”,那将是不同于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的又一种真实体验。袁媛在《沉默的生命》里曾行至苍山人迹罕至的险坡,或者国外风景优美的秘境,写植物世界的奥秘,写动物王国的神奇……这些汪洋恣肆、丰富多彩的文字源于新时代女性内心深处对新世界、新生活的向往和探索,以及那些被自然唤醒的生命力量。也许是母性使然,女性对其他物种的热爱和对不同生命的敬重也是十分强烈的,王小梅的《猫咪女王》简直就是对一位“猫奴”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对猫咪的喜爱而“甘愿为奴”,这种对其他物种视如己出、一视同仁的态度在当代社会屡见不鲜,也许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日渐淡漠,也许是因为人类共情能力的提高,总之,当人类母性的光辉照耀到动物世界时,每个人都会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场景而动容。言子笔下的大理是一个正处于自然与商业化、城市化相互博弈的地方,作者在描写大理优美风景的同时也记录了在大理经历的人和事。其中她写到一个女子,她与男友一起来旅游,男友白天却在旅店睡大觉,女子只好只身去游览,并向作者这个陌生人倾诉自己的感情问题。作者在最后写了一个看似不经意却充满温情的细节:“她的个子比我还矮小,要承受情感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个细节被放大后,竟成为当代大多数女性的写照。我想作者写这位女子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同为女性的作者对陌生女孩的善意、接纳与理解。

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在阅读、实践、生活和思考中得以丰富和拓展,我们在读一些女性作者的散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们通过学习、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看展览等方式弥补自己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缺失和匮乏,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疗愈、自我修复甚至自我提升,变得愈加坚韧和顽强。

左中美在《阑珊记》中回忆了自己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生活的时光并由此引发作者对生活、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对个人真实的经历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显得有些琐碎甚至乏味,但这篇文章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自我情感之中,而是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女性共有的普遍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在自我提升道路上从迷茫、困惑到顿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本真从日常生活中脱去遮蔽,显露出诗意。在她的文字里,大多数女性所追求的仪式感、秩序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她仿佛能看到无数个“她”——正是由于女性天生缺乏安全感才会不断追求秩序感“借以获得安抚和慰藉”,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感“抵达更好的表达,以及更好的自己。”

指尖的《时间的皱纹——青园笔记》,作者以丰富的阅读、旅行、日常生活等经验为支撑,展示着内心对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诸如生命个体意义等未知事物的好奇。她用极具个人化的思辨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直觉、顿悟、灵感和启示。“阳光穿过窗户照射到地板上的暗色方块,蓝色的静脉,沉默的嘴唇,忧郁的眼神,这些终将成为生命个体的秘密,无法倾诉,无人可诉,它们所散发出来的孤寂,让你只能选择沉默。”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书籍典故,还是平时看过的电影,或是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事件,都能让作者信手拈来,引发作者的思考。她以冷冽的笔触以及属于女性的敏感、细腻的思维方式达成了一次又一次对生命的观照,获取了这些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的隐秘性体验。更让人惊讶的是,隐喻式表达的背后是一条通往未知世界的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这些遭遇似乎每个人都曾遇见过:“我们在不断裹缠日益胀大的秘密同时,也通过适时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缺陷,换取某种自我平衡,以及与他人的亲近和融”“生命中的某些境遇,个体根本无力做出选择,你只能被安排,循着一条你以为的,新的、陌生的、有意义的路”……我们在这些语言中不断照见自己,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互对照,我们会发现,这也是一个作者不断向我们剖析寻找生命本真的过程。王雪茜的《跟我一起认出风暴》也展示着作者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阅读随笔,与《时间的皱纹——青园笔记》一样,需要读者具有相似的阅读经验或是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自如地跟随作者的视角进入到阅读带来的神秘世界。

田蓓蓓的《病房里外》,这篇文章的第一、第二部分中作者记录了自己作为病人家属和成为病人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变的是那种对疾病的畏惧和对生命的渴望。作者的叙述视角和叙述顺序是比较传统的第一视角顺序的方式,但文章中真实的细节描写,使文字充满了让人沉浸其中的生命力。尤其是第三部分作者通过亲身经历、阅读书籍和影视鉴赏积累的知识,对“生命的神奇、疾病的意义以及医生的治疗”进行讨论和分析,这一部分是作者对叙述对象这一客体的渗透与融入,升华了全文,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她对疾病和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以及对自我的不断勉励,在疾病面前展示出了柔弱女子的强大生命力。

二、在故乡土地挖掘生命的源泉

家乡与土地是2021年散文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因为家乡、家园、土地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通过这一题材,可以表达无限的丰富的主题。在常见的乡愁主题之外,还包括亲情、人情、珍惜时间、回忆童年、生态保护等主题。一篇优秀的乡土散文,绝不是单纯地表达一种思想或情感,也不是一味堆砌情感,它们通常集议论、抒情、记叙于一体,表达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复杂感情。就像家乡的那一片土地,散发出复杂的气息:有泥土、草木、花朵甚至动物排泄物的味道,它们混杂在一起,成为属于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

地大物博的中国,各地乡村也呈现着天南地北、千姿百态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乡土散文的地域性特征。故乡独特的物产、风俗、风景、人情,也成就了风格各异的乡土散文。描写乡土的事物,成为这类散文的写作主体和常见意象。莫景春的《那飘忽的童年》,作者选择了故乡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回忆和挖掘,那些细小而平凡的事物,如:萤火虫、童谣、火车、牵牛花……却承载着沉重的乡愁,还原了作者心中最真实的散发着生命原色的毛南山乡。寒石的《大地春汛》描写农村春天的景象,以活泼、灵动的语言写出春天的美好,土豆芽、蒲草、水藻、贝母、鸟雀、石榴、玉兰等动植物是农村常见而在城市难以找到的宝藏,在描写这些事物之外,作者也写了春天翻耕耙地、栽插早稻的场面,反映农村生活与节令的密切关系。对农耕画面的着墨也成为乡土散文的一道独特风景,反映着农民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人类通过尊重农事活动规律,积极合理地利用自然,以辛勤的劳动换取丰收的成果。在刘绍良的两篇散文、王晓亮的《影子和网》、李易农的《生活笔记》等作品中,都描写过许多珍贵的传统的农事活动场景,如:放田水,种南瓜、豆角,嫁接梨树,收玉米棒,改进喷雾机等。施亮池在《村庄》《生命·动与静》里都描写过他的故乡,通过他的作品呈现的诸多细节,一个大理白族村落的人与事物被清晰地还原出来:这里有热衷家长里短的“晒聊族”、炸爆米花的老头,村中广场上有垂柳、老刊墙,每年在大柳树下会进行春蒜、花菜等农贸活动,村中有新生命诞生时要种下松树,每年每家每户都要杀年猪……

思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新旧事物更替的矛盾也是乡土散文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城乡差距是很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环境、居住环境、医疗条件、消费水平、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逃离乡村去往城市。施亮池在《村庄》的结尾这样说道:“她向往城市生活,非厌乡村,很朴实的想法——那儿有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条件。”大多数出生在农村的年轻人,也许心中都会有他一样的困惑:“一半是陌生的繁华,一半是熟悉的乡井,有时真不知如何取舍?”

现实是大多数六十、七十甚至八十年代的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往城市追求梦想。他们接受了城市的改造,他们在被改变的同时,农村也在改变。当他们再次踏上回乡之路时,竟有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哀伤之感,让人不甚唏嘘。朱镛在《故乡秋事》里就写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一代人与故乡在哪里交叉开始分的歧。各种的丰富性,开始我还感受到的一种兴高采烈之感,随后却是一种不胜哀愁之感。因为回到老家后,我看到山的轮廓一直没有变,可周围的人们都变了,我也变了,我似乎从故乡的主人变成了客人。”

而王晓亮的《影子和网》则进一步指出了农村在时代更替下所发生的具体转变,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样的转变。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王晓亮用影子和网对时代更替下的乡村和外界的关系做出了形象的比喻和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一些强行侵入乡村的外来事物以及时代更替下的新鲜事物,就是那些不断覆盖乡村旧事物的“影子”。这些影子覆盖了那些“充满世俗的乡间物什和关联的记忆”以及生活方式甚至人的精神,让它们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比如因生态破坏而消失的豺狗、为全家生计冒险放田水的谋生方法、供给全村饮水的大水井……影子不断被新的影子覆盖,旧的事物也不断被新的事物所取代。然而作者的思考也是辩证的:“顿觉世间诸事如尘埃,是丑恶,是肮脏,一旦被人间定义便毫无价值终究消散无形;也如尘埃,是希望,是新生,终能在时光里缔结成一张可塑生命的网。”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变化并非都是冰冷无情的,它们里面仍有一些有温度的影子。“网”便指我们的出生地,是我们的根和血脉。不管我们出走到何处,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影子如何覆盖,我们都不能忘本,不能迷失自我。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乡情成为一种永恒而美好的羁绊,是不管我们去到哪儿都能抓住我们的网,是我们永远断不了的根。

城市生活也并非都是让人充满幸福感的,城市拥挤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日益恶劣的空气、巨大的生活压力、淡漠的人际关系,让许多失去自我、失去梦想的城市人开始选择回归家乡、回归田园,去田野、山林寻找生命的本真。刘绍良便是其中一位,他在家乡的山地开辟养护了一方梨园,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请告诉我你是谁》《门外的时光》等散文,铁栗的《阅读果园》也是以这个梨园为背景的。尽管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角度不同,但都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对自然、对土地深沉的爱,追求自然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借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消融城市人际交往的淡漠,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刘绍良的文字亲切、自然、质朴,如话家常,他在两篇文章中都分享了在山地种植的耕种经验,这说明他回归乡土并非是特立独行或为博取眼球,而是自愿成为一位真正热爱乡土生活并勤于躬耕的农人。他的隐居生活也并非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但他对生活总是充满着一种乐天知命的豁达与从容,无论是未知友人的意外来讯,还是老瓜王被陌生人顺走、每年卖不掉而烂地的南瓜,或是与城里亲友的日渐隔阂……他对这些日常生活小事保持着足够的耐心,耐心记录并存放在记忆深处,只有在写作时才会把他们倒在纸上,而他的态度却显得不惊不喜,仿佛只是平静地在向读者传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生活故事。但我确信,这些小事在他心中是有分量的,只不过他的悲喜已隐匿在被生活淘洗后的淡泊之心里。

铁栗的《阅读果园》是一篇极具技巧性和思想性的文章。首先是他的叙述视角,作者巧妙地运用虚构和叙述视角转换的方式来编织文章,这是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技巧。作者分别以水珍、作者本人、花牛的视角对果园展开“阅读”,但其中水珍和花牛并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叙述者,而是作者本人,只不过是借他人之口对客观真实的存在进行叙述,这也是小说和散文的区别。通过转换叙述视角能够不断开阔散文的叙述空间,使散文的叙述更活泼,也更吸引读者;此外也能呈现不同时态、不同视角下果园的不同特点,展现果园充满自然纯性的静美。其次是他的文字,铁栗的文字让人想到沈从文式的自然、灵动、纯净,融写实、想象、联想、拟人、引用诗句典故等多种手法于一体,虚实结合,着重描写那些对人与自然万物的互动画面,呈现着被自然淘洗后最本真、纯净的人性美。最后是他所表达的主题:第一层是表达人与万物互相感应、和谐平等的生态关系;第二层是对人际关系疏离、人性冷漠的都市生活的厌倦与批判;第三层是对“乡间的灵韵”的寻找,回归自然,重拾人性的真善美,呼唤“远去的文化和血脉”。

三、智者的生命之思

2021年刊发的散文中,从题材方面来看,还有以下几种比较值得关注的散文:

一是生态散文、自然散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和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许多作家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创作散文或在散文中涉及生态问题。自然、生态与生命息息相关,在生态散文或者自然散文中,每一种生命都得到极大的尊重,作者会将每一种生物放在与人类同等的地位上,发出生命之思。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为迎接这一盛会,也为了宣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观念,《大理文化》第11期专门刊发了一期围绕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作品。杨泽文的《故土山野动物追忆记》《虫鸟记》,袁媛的《沉默的生命》,施亮池的《生命,动与静》等。这几篇文章都有共同的特点,作者在时间长河里寻找与某些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相关的记忆片段,描写这些生物的相关特点以及和作者本人的关系,突出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联系,集博物、科普、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唤出怀念故乡、生命平等、尊敬每一种生命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主题。

这里想提一下施亮池的《生命,动与静》,他的语言风格在众多年轻写作者中显得独树一帜。作为一名九零后的写作者,他的散文具有“言文合一”的特点,即文言与白话并用。这种写作特点一方面得益于作者对古代白话小说的喜爱,另一方面或是受到“五四”时期散文的影响,兼具典雅与通俗之美。以现代白话文的轻松晓畅为主体,间或用一些口语词汇引导或衔接段落、句子,如:“再瞧”“莫瞧”“有时瞧”等;又采用一些文言词汇、句式润色文章,使语言自带古雅风韵,如:“然”“亦然”“谓之”等。在描写或抒情的时候多采用形式整齐的四字格、三字格进行排比,形成近似“骈文”的精致典雅如描写乐声用“似哀婉,似悲壮,似惋惜,似诀别”,富有节奏感,优美细腻;或以简短的散句相杂,写玉兰用“玉兰花,如莲,瓣白”,显得浅白晓畅,准确传神。

还有一些文章虽然不是以生态为主题,但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如言子的《去大理》也提到工业化、商业化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刘绍良的《门外的时光》、杨晓洁的《五谷丰登》里都提到了转基因农作物,并对此表现了隐忧。金国泉的《仰望星空》从仰望星空联想到城市化过程中“光污染”对乡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常华敏的《一路奔来的马》、乐祥涛的《母亲的烟火》、王小梅的《猫咪女王》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超越物种的感情。

二是文化散文。这类散文是对文化、文学、文人进行理性思考,甚至对客体产生情感共鸣,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一别于那些真实记录客体而缺少主体融入的散文,这类散文将主体的思考全方位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之中,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有效地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题材。凌鹰的《诗人的归途》中,作者写到许多与历史上著名诗人有关的文化圣地、名城,并站在诗人的角度进行想象和抒情,推己及人,以诗性的语言对人物本身的命运进行深刻体悟,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共情。这些在政治斗争漩涡里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的命运如同历史长河里的一叶扁舟,在沉浮中随时都有可能倾覆。他们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却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让后人不断研究的文化宝藏和不断思索的精神财富。此外,原因的《梨花深处的传奇——解读何可及》、宋长征的《潜龙在渊》考据各种典籍、史料,据真实的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人物或文化名人,对他们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杨晓洁的《五谷丰登》则结合自身的农村生活经验、成长故事讲述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

三是亲情散文。这类散文中比较常见的是描写父子、母女之间感情的,表现两代人之间即便存在隔阂也难以分离的矛盾感情,或者下一代人对父辈、母辈的追忆。如刘鹏的《失怙记》写父子之间因不善沟通而造成的种种遗憾;乐祥涛的《母亲的烟火》通过回忆母亲与“瓦屋檐”之间的不解之缘,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与邻为善、亲切和蔼的母亲形象;文猛的《欠娘一声妈》则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六个儿子的人生操劳一生的故事……

此外,2021年刊发的散文中,还有关注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纪实散文,如江静龙的《心灵与共》、北雁的《郑家庄走笔》等,通过实地采访,收集人物典型事迹,并通过合理想象对情节进行落实和再现,不断丰满采访对象,利用具体的数据加强说服力(阿拉伯数字的数据在汉字中能形成强烈对比,更具体、真实、可信,使文章也更严谨),结尾再通过画龙点睛的议论引出作者的观点。

编辑手记:

回首往昔编稿的日子,作为编辑的我们总是万般感受在心头,梳理了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和记忆的文章,在小说和散文的世界里徜徉,去体味人生百态和情感多样,去寻觅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

猜你喜欢
散文生命
生命之树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