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清
前一讲,我们特意留下第10个探究具体方式,将单独在本讲阐述。这主要是因为第10个具体方式涉及到有关评价的讨论,而评价会有决定性的“指挥棒”效应,它能决定一个教师是否愿意在过程中采用探究。只有愿意采用探究,才可能用到前面的9个具体的方式,也才可能用到前面几讲所解读的有关探究的各种基本内容,所以这第10个具体方式在层面上高于前面9个。因此,我们特意用差不多一讲的篇幅单独给出这第10个探究的具体方式(您读完之后也一定会同意我这样处理有关篇幅的考虑的!笑)。
(10)结构化终结评价改善教育活动离不开评价。在中国的情形,只要有了评价要求和方式,那么这些要求和方式就会成为一种业界乃至社会的“指挥棒”,然后一切皆向“指挥棒”看齐(如图1)。不巧的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在近半个世纪由于受到西方“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当然也有中国文化历史的本质基因沉淀的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总会逐渐将“指挥棒”逐步精细化、夸大化然后异化(“高考指挥棒”效应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的“全民为补课”和“内卷”更是标志)。不远的今后,历史一定会证明,我们近30年和今天这种由于错误使用、滥用“绩效管理”而导致的竞争驱动型效应,最终像是演变成了一种畸形“社会群体效应”的“类社会文化”错误社会导向,是不科学的。所以无论何时我们在考虑建立和使用评价时,都要记住,“指挥棒效应”必须也最值得慎重践行。这一点,在针对探究开展评价时,也是一样的根本道理。
为了让探究持续有今后更好的发生,就必须思考,如何评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促进当前的探究乃至今后探究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势必因为错误评价当前的探究而进一步引发终结今后探究的良好延续。要做到这一点,从科学评价的角度讲(见表1),就不能仅以终结性评价(或结果性评价)为标准,尤其是不能以片面结果为评价依据,而是应该尽可能完善结果性评价,并兼顾良好和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更在结果中同时纳入对可能的后效应和长效应的评价,还要看到很多其他当前不重要的显形和隐性的多方面结果的影响。绝不能仅仅以有限指标封闭性地评价当前的有限结果,尤其是不能简单地以对标计数性的“达标”和“合规”方式给出简单的分数。客观地说,我们当前的教育就是过于强调片面的结果性评价,尤其是将这一评价演变为了更为偏重的“简单化绩效评估性体系指标”,只注重几个简单的分数,却忽略更深层面的各种效果、效应,然后与为了竞争筛选的排序结合,最终形成了太多的不良导向(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就是逐渐通过绩效评估管理方式强化排序而“塑造”成今天的“离谱”格局的。应该多思考一下:高考指挥棒现在如此深刻的指向性是不是该纠偏?从根本上思考清楚,教育可以采用绩效评估吗?旗帜鲜明地说,绩效评估带偏我国教育,这是严重的历史失误,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大环境所影响的,但这本身还是由不是真正懂教育管理的一批管理者逐步推演出来的。他们是不是应该为此负些责任?!)。
按照这样的认识,为了让探究得到更为科学的评价,在兼顾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应该尤其让其中的终结性评价针对更合适的方面和指标。那最主要的,探究就应该以动手实践性、充分探索性、多向锻炼性、知识融合性、创新发展性和认知建构性等为首要评价方向指标,而不能像考试那样出个卷子然后评个分数(我们的教师们好像已经非常习惯于这样做了,而且这样做也的确简单省事儿!好像还显得最公平公正!笑)。这也就要求我们实际上应该反过来更将过程设计得富有探究性,然后用好的过程中发生的多方乃至全面后效迹象作为评价的更准确依据。
依据此思维,这里给出针对探究的最为基本的倾向性评价原则:一是让过程更多充满动手实践性、创客过程性和学生自我主导性,此中可以判断学生动手、创新和自我管理所反映出来的多方面的技巧、能力和素养(如图2);二是尽量减少纸面的、标准答案式的答卷结果评价方式,这样可以从记忆背诵性能力转向全面的能力和素养考查,也就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的各种展示和留痕成为考查的判据积累;三是尽量在学生的群组团队的合作交互中所呈现的表现实现学生的相对评价,最终能反映出学生的相对所长和所短,而不是单纯从回答教师的问题的正确性(即是否合乎“标准答案”)实现评价,以此避免绝对性分数的排序式排名评价方式;四是还让学生自我参与评价,发挥了解和理解学生个性化进步的自我导向性等科学评价机制;五是尽量避免学生间的最终综合折算一个分数的排序等。所以,最终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过程性多元素表现的结构性量表评价方式,应科学反映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进步以促进其继续成长。绝不是“一考定终身”,也绝不应该最终给出学生之间的“谁强谁弱”!
事实上,只要有真正的、合适的、充分的、确实是最终奔向学习目标的(哪怕是稍许走点儿弯路的,抑或是过程中有点儿偏离目标太多但却最后还能回到目标的)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一定会遭遇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问题,然后想到更多解决方法、尝试更多解决方式,然后会用到更多的技能、更多的手段和更多的资源,虽然会花掉更多的时间,但却一定会有除了直接学习目标之外的其他更多捎带学习到的、经历过的、体验到的、接触过的、尝试并留下记忆痕迹或者动手印记的内容。即使不算真正已经学习掌握到,至少会留下初步的印象和体验,这定会为以后更多的学习起到后续才发挥作用的奠基。况且,在真正的探究中,学生在学习当前目标知识的同时,定会感觉到当前知识点与探究中遭遇的各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衔接性和关系性,然后直接体会到一种知识包集、知识系统的概念,由此建立知识体系的先行感受,这不仅会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当前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会使学生尽早认识知识系统和提早感受知识的完备建构与扩充拓展概念,所以好处极大。在这一意义上,探究可说是提前预支了学习未来更多知识点的时间。这对于只限于评价当前知识点的学习而言,的确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和当前学习上的整体“低效率”。然而,换个方式,在更大的系统学习的认知模式下,这无疑是比简单递进的学习更高级的一种学习,更在知识深度的达成、知识系统的尽早建立、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都有更高的效能。
准确地说,相对于当前知識点按部就班的应试型非探究性教学为主的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时空转换”,一种更能达成未来整体知识体系掌握的时间更优、效率更高的学习过程与方式。如果我们了解一下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我们就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不能只关注当前最为重要的产品收益,还更应关注产品当前已经建立起来但却偏隐性、只有在未来才会逐渐显现的长效收益。明白了这样的内涵,您事实上也就明白了商业上的“百年老店”为什么更为成功的道理,您也就会更明白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更有效和高效掌握知识、长远学习和人生终身学习的真正好处了。一句话,我们必须以更好的方式、更科学的认识评价探究、看待探究、采用探究!绝不能目光短浅,只看着短期指标利益!
到目前为止,10个探究具体方式都在这里了。希望您将它们多用在您的STEM课程、课堂、活动中,用好了,您的收益和回报必不会少!
话到这里,我们还必须说,打通STEM和探究之间的认识,我们必须看到,探究是STEM教学的基石型载体,没有探究的内在发生,STEM就不可能成其为真正的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