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友好:“中国石化科研环境10年巨变让我受益良多”

2022-11-22 07:22宋玉春
中国石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催化裂化分子筛科研人员

本刊记者 王 娜 宋玉春 孙 艳 刘 行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许友好

发明了变径流化床反应器,首创变径流化床催化反应工程科学与技术并得到国际认可,研发的基于变径流化床的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市场覆盖率高,在我国车用汽油质量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大公司来说,每个人都很重要”

10年来,中国石化科研软环境硬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都有切身体会。中国石化发展迅速,在科研硬件上舍得投入,诸如实验装置、分析仪器等实验室设施都得到了更新。硬件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除了看得见的硬件环境焕然一新,中国石化的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也得到长足发展。知识产权是创新制度的核心部分,近10年,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石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制度方面,科研人才成长通道更加畅通,从专家、高级专家、首席专家,到首席科学家,我本人也是制度的受益者。我也感受到,集团公司更加重视调动各层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对于大公司来说,每个人都很重要。

集团公司领导非常关心科研人员,马永生董事长在今年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不要让科研人员陪会,要让科研人员静心做学问、专心搞研究”。我觉得这非常好,科研工作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应该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科研工作本身。

“一项新技术从技术思路到最终实现产业化,需要漫长的等待”

科研环境10年巨变让我受益良多,我个人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做汽油质量升级,1999年我设计研发的“变径流化床”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车用汽油的质量,助力我国汽油质量在2000年至2019年一步步实现从国一标准升级到国六标准,到2021年7月1日,随着车用汽油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标志着我国汽车标准全面进入国六时代,基本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作为科研人员,置身这个进程中发挥作用,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这10年来,我尤为难忘的是与中国石化研发团队一起,突破传统认识,开发出国际首创的中孔分子筛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用中孔分子筛取代已应用60年的大孔分子筛重油催化裂化技术,于2021年底在青岛石化成功应用,实现了低成本改造、低能耗生产低碳烯烃等化工产品。为炼油行业转型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新动能。

作为研发团队负责人,我其实早在30年前就有用中孔分子筛做催化裂化催化剂活性组元处理重油的技术思路,2008年进行试验探索研究,直到2021年在青岛石化成功应用,这粒科研的种子历时30余年才开花结果。毕竟大孔Y型分子筛在业内已应用了60年,用中孔分子筛替换,对大家来说就是打破传统去冒险。我也觉得本人此生可能没有机会进行工业应用实践,便于2013年将探索试验结果写入了著作《催化裂化化学与工艺》中,希望能给他人带来一些参考。幸运的是,2018年,契机还是来了,青岛石化需要转型到生产船用燃料油,当时采用低硫减压渣油和催化裂化柴油调合,经多方反复研究与测算,均没有经济效益,并且原油采购存在着严格限制。炼油事业部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一位同志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根据企业转型的实际需求,我当时就基于我们2008年探索试验结果,提出了思路,得到了企业认可,在向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和科技部进行汇报后,项目被列为2020年十条龙攻关项目,2021年完成工业试验。结果显示,和空白标定相比,原料性质相当,丙烯产率增幅98%、异丁烯产率增幅228%,明确验证了新型催化剂可加工重质烃,能充分地将重质烃中的大分子饱和烃高选择性地裂解成富含烯烃产品。正是基于对相关技术的充分认识和长期准备,才能在企业和上级部门最需要的时候,提出适合的技术路线,为总部相关部门领导技术决策提供支撑。

我把这段创新历程分享出来,是想告诉大家:一项新技术从技术思路,到实验,到最终实现产业化,需要漫长的等待,即便技术完备,也还要等市场条件适合才能落地生根。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扎实做好科研工作,静心等待契机,一旦市场变化机遇来了,随时能拿出来技术成果,马上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每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对科学品德有所敬畏”

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好的心态,还要有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伟大精神,其基本概念包括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这些精神在闵恩泽、陈俊武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科研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跟踪模仿发展到了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作为科技领军人物,必须身先士卒勇闯无人区,甘为行业发展、年轻人成长当炮灰。对年轻人来说,搞科研十几年下来没有成果很难交代;对于带头人来说,专家教授各种名号都有了,不能满足于做咨询参谋、做决策,而应该在科研新领域内带头冲锋。

我国科技领域已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研究方向选择与确定成为首要研究内容,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此时要求每位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品德有所敬畏,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尤其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宝贵思路。科技领军人物要为科研团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年轻人才能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才华。

2021年9月,许友好教授(前排中)及研发团队在工业试验现场。白旭辉 供图

“新形势下大兵团作战,判断方向至关重要”

目前,为更好地推进科学技术攻关,集团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大兵团”作战模式和机制。“大兵团”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值得深挖。我国催化裂化工艺开发就是“大兵团”作战的典范,当时石油部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科研人员分工明确,大家都很拼命,这种“大兵团”作战体制效果显著。从1962年开始到1965年,短短3年,首套硫化催化裂化装置就建成投产,为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与起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大兵团”作战,“方向对”至关重要,也就是要对“做什么,什么有价值”做出科学判断。这意味着不仅要强调协作精神,而且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重视基础研究,充分尊重专家技术人员的主动性,调动各层次的积极性。

中国石化拥有科研、设计、生产与销售全产业链,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保持定力、延伸优势,确保催化裂化技术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我1987年一毕业就来到石科院,催化裂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注定是我一生的攻关课题。我深信催化裂化技术在炼油向化工转型过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中国石化催化裂化技术未来仍然是生产低碳烯烃的核心技术和主流技术,炼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何保持定力、延伸优势,确保催化裂化技术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开发更多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技术和产品,这需要我们及后来人奋发有为、不断开拓。

作为首席科学家,我自知能力与集团公司对首席科学家提出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唯有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不断从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及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力量,更加努力地进取、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真诚地付出,在关键核心领域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上取得革命性创新和突破,才能对得起这份重任与嘱托。

猜你喜欢
催化裂化分子筛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分子筛结构设计研究现状及展望
13X/SBA-15复合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提高催化裂化C4和C5/C6馏分价值的新工艺
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改造后的运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