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聚涛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农村局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056000)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是指由反转录病毒科中的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鸡的病理综合征[1]。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病毒首次分离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后在欧洲、东亚、中东、澳洲及美洲地区也相继报道,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导致该病一旦发生,鸡场受到的损失非常大,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为了能帮助大家科学地防控该病,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本病的病原为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直径在90~110nm之间,其类核体具有链状或假螺旋状结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和酶系统进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最终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感染的细胞表面释放,可导致感染鸡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虽然本病毒和白血病病毒及马立克病毒都可归为免疫缺陷病的范畴,但在致病机理方面截然不同,该病毒为反转录型,表面有囊膜,是禽C型肿瘤病毒的亚属,感染后主要引发淋巴网状细胞增生[2]。临床上该病毒分为复制缺陷型和非缺陷型两种,前者感染后主要导致鸡出现急性网状细胞瘤,后者感染后以矮小综合征和慢性肿瘤为主要表现。病毒主要侵染鸡的免疫器官、组织和细胞,胸腺、淋巴、法氏囊、脾脏等是重要的靶器官,致使这些器官发育不良,已发育成熟的会出现萎缩,淋巴组织出现变性和坏死,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脾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刺激的增生反应减弱,使得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本病除了鸡之外,火鸡、鸭、鹅、鹌鹑等鸟类也能感染,其中以鸡、火鸡和鸭感染后发病最为剧烈,死亡率和传染性也最高。病鸡和隐性带毒鸡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体表分泌物及未无害化处理的尸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健康鸡。此外,呼吸道、眼结膜部位等也易受病毒侵染,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鸡场病毒可经气溶胶或以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粒子为载体进行扩散。刚接触过病鸡的相关人员,如果手臂未消毒,再接触健康鸡时,病原也很容易以人为媒介传播。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报道,目前在我国还未出现大范围流行,只是在个别地区呈散发。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管理不达标的鸡场发病率更高。种鸡感染后病毒可经种蛋感染雏鸡,2月龄之内的雏鸡是发病高峰期,其他日龄的鸡也能感染。我国肉鸡发病率显著高于蛋鸡。另外,当鸡感染法氏囊病毒、马立克病毒或白血病病毒时,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也很容易继发本病。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病例表现出急性突然死亡,也有一部分鸡表现出慢性经过,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分为急性网状细胞瘤型、矮小综合征型和慢性肿瘤型3种。
急性网状细胞瘤型由复制缺陷型的毒株感染引起,潜伏期3~5d,病程一般为2~3周,由于发病较急,大多数鸡以死亡而告终,临死前症状表现不明显,突然死亡。病死鸡以肝、脾肿大为本病特征,组织出现局灶性或弥散性浸润,心脏、肾脏、性腺、胰腺等组织出现空泡样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本型是临床常见类型,感染鸡的病死率接近100%。
本型主要由非缺陷型毒株感染所导致,病变组织不是肿瘤样浸润,而是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鸡生长发育不良,与同龄健康鸡相比体重不达标,个头矮小,生长发育迟缓,可视黏膜苍白,肉鸡表现出栏时间延长和料肉比升高。除此之外,法氏囊、胸腺出现萎缩,外周神经肿大,羽毛干枯无光泽,肠黏膜坏死,肝脏和脾脏组织也表现坏死。
慢性肿瘤型主要由非缺陷型病毒感染而导致,感染鸡死亡率较低,但会长期带毒,采食量轻微受到影响,死亡率不如急性网状细胞瘤型高,有些鸡场甚至长期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产蛋鸡表现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下降,部分鸡有腹泻现象,生长周期延长,生产性能下降。
防控本病需保持鸡群较高的免疫力,强化消毒管理工作,不断提升鸡场管理水平[3]。
临床常见的引发免疫力下降的因素都易引发本病,如饲料霉变、应激、滥用药物等,饲料霉变后,霉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都会造成免疫功能受损。暴露驱赶、断水断料、天气突变、转群、免疫疫苗及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等也能造成免疫机能暂时性下降,这些都是本病的常见诱发因素,临床一定要引起注意。霉变饲料禁止饲喂,管理人员每天关注天气变化,便于未雨绸缪加以预防。转群前一天可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或微生态制剂,从而起到抗应激效果。做好鸡场后勤管理,防止断水、断料、断电等情况。每批次饲养员最好固定一个,不要随意更换,尽一切努力将应激降至最低。地塞米松、盐酸泼尼松龙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要少用或不用,进入产蛋期的鸡禁用。
消毒有利于及时切断病原的传播,经常消毒的鸡场环境病原微生物数量少,鸡的成长环境更安全。消毒虽然有很多种,但对本病的防控需将重点放在环境消毒、外来车辆和人员消毒及带鸡消毒上。环境消毒可喷洒2%火碱溶液,在走廊、道路、墙根、粪便污染的地面撒生石灰,墙面可涂抹石灰乳。外来车辆和人员可用0.2%地过硫酸氢钾溶液喷淋车体,人员在大门口缓冲间雾化消毒60s以上。带鸡消毒方面可使用稀碘溶液或0.1%过硫酸氢钾溶液舍内喷雾消毒,尽量每天消毒1次,由于喷雾消毒可使舍内湿度瞬间升高,为了防止产生应激,建议大家在白天进行,同时消毒前需将舍内卫生打扫和粪便清理。为了降低消化道传播概率,应加强饲料和饮水卫生管理,最好采用密闭水线供水。
不同批次和品种的鸡禁止混合饲养,新引入的鸡要先在隔离区观察,未出现临床表现,抗原学检查呈阴性时再进入生产区饲养。种鸡场一定要做好防控,防止病毒经种蛋传播至商品代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建议定期检查鸡群,可随机选取0.2%的个体采血化验,防止鸡群出现隐性感染。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外来人员尽量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接待。一线饲养员、兽医及管理人员在一个饲养周期内不要去家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及同行鸡场走访,避免病毒经人体携带而扩散。严格控制鸡的饲养密度,地养、平养和网养模式的鸡群水槽和料槽要间隔较远距离,防止采食时扎堆,增加鸡群接触频率,笼养鸡保持舍内空气流通。由于病毒也能感染野鸟,因此,饲料仓库、鸡舍等要做好门窗修补,防止野鸟飞入偷料。小型鸡场大多没有封闭料线,多通过料车人工推料饲喂,料从仓库推到鸡舍的路途中要小心,防止饲料洒落地面而遭引野鸟飞来啄食。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能治疗,也无疫苗可供免疫,临床必须以预防为主。建议经常发生本病的鸡场将鸡全群淘汰处理,所有病鸡尸体一定要确保无害化焚烧或深埋,通过高温和自然降解来将病原杀灭。同时还应做好场内外环境消毒工作,鸡舍要空舍一个月以上再进行下批鸡的引入。有些轻度感染的鸡场可通过中药进行调理,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用药原则,有助于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