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路径探索
——以宁国市为例

2022-11-22 13:34汪德祺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宁国宣城市贡献率

□汪德祺 陈 放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及时准确把握宁国服务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服务业发展路径,对促进宁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国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增加值总量

2021 年,宁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51.7 亿元,比上年增加15.7 亿元,分别列安徽省和宣城市的第26 和第3 位。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0.8 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9.9 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5.8 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19.5 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9.3 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3.2 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32.1 亿元。从历史数据看,2001-2021 年间,宁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安徽各县最好位次为第2 位(2001-2004 年),最差位次为第27 位(2020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增加值增速

2021 年,宁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6%,分别比安徽省和宣城市的平均水平低0.1 个和0.3 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增速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14.5%)、住宿和餐饮业(16.5%)2 个行业,低于平均水平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7%)、金融业(5.3%)等5个行业。从历史数据看,2001-2021年间,宁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在安徽各县最好位次为第5 位(2002年),最差位次为第57 位(2010年),呈震荡下行趋势。

(三)增加值占比

2021 年,宁国三次产业结构为6.3∶58.5∶35.1,服务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3 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行业占GDP 的比重均比上年提高0.5 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行业分别比上年下降0.1 个、0.2 个、0.3 个、1.0 个和0.2个百分点。从历史数据看,2001-2021 年间,宁国服务业占比在安徽各县市最好位次为第11 位(2001年、2002 年),最差位次为57 位(2019 年、2021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对GDP 的贡献率

2021 年,宁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3%,比宣城市低4 个百分点,居全市末位。其中,批零业贡献率为12.6%,拉动增长1.3 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贡献率为3.1%,拉动增长0.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贡献率为2.1%,拉动增长0.2 个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为2.4%,拉动增长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贡献率为4.2%,拉动增长0.4 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为2.3%,拉动增长0.2 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为6.6%,拉动增长0.7 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01-2021 年间,宁国服务业总量、占比和增速在安徽各县位次不断下降,占比不高、增速不快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对经济的贡献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存在制约因素。

|宁国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服务业从内部分类可以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本文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两方面入手,分析制约宁国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①依据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划分,下文涉及生活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依据《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划分。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密切相关。

近年来,宁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 战略,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2021 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49.5%,比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低1 个百分点,占比比上年下降0.2 个百分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②公式为:R 表示融合程度,X 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 表示制造业中间投入。为20.1%,比上年下降0.6 个百分点,表明 “两业”整体融合程度较低,分行业看,批发、运输业、信息技术和金融业融合程度居前4 位,但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商务服务和科学技术业融合程度虽然比上年有所提高,但融合程度居末两位(表1)。通过调研分析,主要是宁国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表1 2020-2021 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单位:%)

1.终端产品缺乏。宁国虽然形成五大产业集群,但除了司尔特、云燕食品、海螺、詹氏等少数企业直接生产面向社会的终端产品,其他企业多为零件部件等配套产品,以订单式生产为主,产品流通方式比较直接,不需要中间环节,导致宁国批发和商务服务业与工业发展不匹配。2021 年,宁国限额以上(以下简称限上)批发业仅31 家,以销售建材为主,销售收入为53.4亿元,是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10;规上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仅10 户(年报退出6 户),以商务租赁和劳务服务为主,营业收入为1.6 亿元,同比增长0.6%。另外,终端产品的缺乏也是影响宁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宁国共有170 余家物流公司,其中规上企业24 户,2021年营业收入为7.5 亿元,同比下降2.4%,且企业规模偏小、业务单一,尚未形成集包装、冷链、仓储、中转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链条。

2.科技含量不高。当前,宁国整体科技创新发展较好,主要依靠大中型企业支撑,大量中小微企业整体创新意识还不强、能力较弱。2021 年,381 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346 家,其中166 家开展了R&D 活动,经费支出合计占宁国R&D 经费支出的比重为37.3%。究其原因主要是宁国工业生产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同时,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均为企业内部机构,没有单独成立法人单位,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只有3 家,省重点只有2 家,主要是项目监理单位和测绘公司,没有制造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企业,制造业向科研服务延伸明显不足。

3.企业活力不足。2021 年,宁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为462.8 亿元,同比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长9.2%,增速比宣城市低3 个百分点,居第7 位;利润总额为47 亿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5.8%,增速比宣城市低0.8 个百分点,居第5 位;产成品存货37 亿元,同比增长51.3%,增速比宣城市高20.3 个百分点,总量及增速均居第1 位;亏损总额2 亿元,同比增长89.3%,增速比宣城市高40.2个百分点,总量及增速分别居第2位、第3 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宁国规上工业产品库存较大、亏损较多、利润增长较慢,企业活力比其他县市区不足,影响了企业存款增量及信贷需求,同时也间接影响了部门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和消费信心。2021 年末,宁国人民币存款余额391.9 亿元,同比增长11.7%;贷款余额309.5 亿元,同比增长10.3%,存贷款增速分别居宣城市第6 和第7 位。

(二)生活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直接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消费总量的大小与人口总量密不可分,消费档次的高低与人口素质和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所以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状况密切相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宁国常住人口38.8 万,户籍人口38.1 万,净流入0.7 万人,虽然是宣城市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县市,但人口总量不高,分别居安徽和宣城市第46 和第3 位。预期人口总量短期内提升难度较大,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1.人口虹吸效应有限。从“七人普” 各地数据看,经济总量越大的地区,吸引外地人口的能力越强,而宁国GDP 总量位次从2004 年全省的第6 位,逐步下降到2021 年的第14 位,人口“虹吸效应” 减弱。

2.青壮年人口日益减少。根据“七人普” 数据,15—59 岁年龄段人口数量25.2 万人,比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减少1.3 万人;青壮年占宁国人口的比重为65%,比 “六人普” 下降5.3 个百分点。宁国65 岁及以上人口达6.7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3%,占比比“六人普” 提高6.2 个百分点,比安徽高2.2 个百分点,宁国已经超过深度老龄化标准起点线,而且高于安徽平均水平。

3.人口增长率连续回落。2021年,宁国户籍人口38 万人,比上年减少0.1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9‰,比上年下降0.9 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8‰,比上年上升0.4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9‰,比上年下降1.2 个千分点,连续两年处于下降区间,2021 年为十年来最低值。

宁国人口总量不高,青壮年人口日益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下降,对消费影响较大。分行业看,一是零售业贡献率大幅下降。2021年,宁国零售业增加值为19.2 亿元,同比增长13.8%,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7.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从限上单位看,目前限上零售单位有40 家,仅比2020 年末净增1 家。二是住宿餐饮业占比下降。2021 年,宁国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5.8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8%,比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下降了0.3 个百分点。从限上单位看,目前限上住宿单位有12家,比2020 年末净增1 家;限上餐饮单位有40 家,虽然净增14 家,但2021 年一季度限上餐饮营业额同比下降36.2%。三是房地产业占比及贡献率同步下降。2021 年,宁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9.3 亿元,同比增长9.6%,比服务业增加值低0.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2.7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1.5 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2.6%,同比下降31.4%。从项目看,目前房地产投资项目有19 个,均为上年结转,剩余投资额及销售面积远达不到2021 年同期水平,降幅较大。

③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则表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同时,宁国生活性服务业因人口总量限制,消费市场发展不充分,整体层次较低,不能满足部分居民高层次消费需求④宁国人口整体素质、收入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9.1 年,比宣城市高0.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 万元,比宣城市高0.5 万元,居第1 位。。如消费环境有待升级,缺乏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专营店,消费服务品质不高,消费体验不佳;娱乐、体育、文化、保健等享受性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养老等行业远不能满足老年消费市场的扩大。

|宁国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当前宁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工业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不大,“虹吸效应”不足。因此,在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上,坚持“量质并重”,从而使资源要素加速聚集,不断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经济总“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发展集优” 要求,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向特种行业密封件、船舶风电等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拓展,鼓励由零部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发展;引导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向工程机械、汽车、船舶、高铁、轨道交通、核电等关键零部件铸造转型,鼓励精密加工;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向智能家居、集成电路、新能源、轨道交通、军工航天等领域拓展;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在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上有新突破;引导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立足山区农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电子商务品牌,创新“基地+制造+互联网” 生产营销模式,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最终五大产业相互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经济总量。

2.增强企业创新意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一是采用不同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创新典型,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在宁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二是依托省级核心基础零部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围绕密封元器件、电子元器件、高端机械基础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整合利用基地资源,进一步做强行业引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实施技术改造,着力培育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新兴企业;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融资贷款力度,对于相关中小企业可以进行贴息贷款,减少贷款风险;四是探索完善创新投入保险机制。依托科技保险服务,针对宁国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服务,着重降低小微企业的创新风险。

3.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上述两方面基础上,推进“制造业+服务业” 融合发展,促进工业企业更多从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品牌管理及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服务活动,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是以中鼎集团为龙头,引领汽车零部件行业向特种橡胶研发、模具开发设计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以詹氏山核桃为引领,提升“宁国山核桃” 区域品牌形象,引导山核桃产业向新零售、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三是以司尔特打造的土壤调理剂全产业链智能服务系统为模板,举一反三,引导企业在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领域有新突破。

(二)聚焦生活品“质”,推进消费提质扩容

1.优化消费空间布局。顺应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布局演变趋势,优化空间布局,鼓励瞄准细分市场和较高层次消费人群。大力促进消费环境提档升级,依托华贝商业圈、宁国外滩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中心、品质消费高地,同时也要夯实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保障能力,如积极培育发展家庭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刺激消费政策,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围绕民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堵点”问题,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妥善应对消费维权事件,不断增强消费体验。

2.强化宁国品牌特色。围绕市域整体良好的环境形象,展示经济实力、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和管理水平。深入发掘宁国特色,创建具有人文、地域、产业特色的区域性知名品牌,如畲乡、皖南川藏线、特色农产品等,促使“宁国品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不断吸引外来游客。同时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转型升级,探索成立旅游文化管理公司,搭建具有宁国特色互联网交易平台,逐步将旅游、民宿、特产、康养等进行集中管理、数字化交易,促进其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加快新型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入,全面提升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等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新特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保障,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宁国宣城市贡献率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生如夏花之绚烂
14.8%
宣城市2016年早籼品种比较试验分析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贡献率研究:1998—2011年的数据观察
名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