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教育部发布的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步进入由大众素质普及向精益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转型时期,经历着由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向创业能力提升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型。“互联网+创业”“大数据+创业”的融合创新,为创新创业教育迭代发展、加快专创融合、提升效率与质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评价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偏重于满足政府层面、评价指标过于注重外部因素等,其评价体系亟待健全和优化[1]。本文立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观的内涵和关键要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估模型,并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与提升优化路径,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制度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观正经历着由“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导向转移,由单纯的可见可知创业成果导向转变为符合创新创业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可以界定为,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组织、实施和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活动等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学习个体个性化发展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2]。从目标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资源投入、实践活动、教学教育产出及人才培养效果等各要素的达成程度;从结果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学习者经过创新创业训练后在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领导决策、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增值水平。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具有广泛的外延,从纵向来看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实践条件、指导服务、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评价;从横向来看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文化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评价,如在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保持与立德树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性和一致性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内涵见图1。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价值内涵框架
根据上述创新创业质量评价观,要科学地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合理、规范的评估指标体系[3]。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评价的有效性与区分度,其要满足以下几项要求:①满足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要求,即能客观地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②易于操作,即能便捷采集到对反映创新创业教育指标做出判断的客观数据与证据;③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各指标之间能避免交叉重复,同时不存在重叠的评价内容。在充分考虑以上三项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对我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学理分析和探索构建。
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和独立的领域。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时,需要规避以下几个常见问题:一是避免简单罗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要素,如创业课程、创业政策、创业竞赛、创业师资、创业实践、创业机制体制等。这些要素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穷尽与创新创业过程相关的所有要素,应当从中提取出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紧密相连的关键要素。二是避免创新创业要素与教育内容的混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导致评价指标之间出现交叉重复和边界不清,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做出准确判断。三是避免指标描述过于宽泛而缺乏针对性,从现有文献来看,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往往较为重视指标名称,忽视了对指标内涵的深入描述以及缺乏详细的评价标准细则,导致无法建立起来指标之间的区分度[4]。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完成的程度、水平以及成效等多维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种规范有效的评价体系,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估,保障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主要侧重于教育理念、教学效果、教师质量、管理制度、社会影响等方面,更多从教育行政管理立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而忽视学生这一重要利益相关群体的体验,尤其是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关注点、参与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系统设计。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评价理念,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评价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状态与运行质量,选出影响学生感知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价值的关键点,开发基于学生收获感知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使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绩效评价的问题。
基于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定位,深度挖掘各主体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初步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见表1)。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活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基于学生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绩效提供了基本依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为客观科学地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建构了操作框架,也为持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明确了发展方向。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与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最终要落实到有效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仅取决于课程、师资、实践条件等资源的投入,还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例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过程。要科学客观全面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营绩效,仅依靠现有的外部评价指标是不够的,必须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标评价体系,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口,关注高校为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所提供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全过程质量,系统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提高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得感[6]。
表1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既是我国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转向,也为如何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适应性、情境性、交互性、多元性以及实践性,要求摒弃过往过于关注教育经费、教学资源的数量投入等惯性思维,转变为重在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实际绩效。通过改变以往静态、固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的增值性评价机制,科学评估高校各种投入对学生创新创业和学业成就增长的影响程度,可以帮助高校聚焦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效率,增进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
根据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般由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组成。外部评价体系主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和评定;内部评价体系主要是由高校自身进行自我评价,包括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保障各利益相关主体实现自己对创新创业教育利益的诉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除了政府、高校等主体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进来,不偏不倚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专业服务,这将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反馈,通过多次、循环评价的方式促进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绩效。
教育质量评价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供全面、清晰的工作指南。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体现了质量监督的科学化,将有助于高校根据检查评估结论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系统性改进和调整,为构建立体、多元、动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