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病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11-22 23:47唐宏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水疱猪只死亡率

唐宏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6600)

猪肉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畜牧肉产品,猪肉消费量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过程中疾病问题的出现是限制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的提高,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将很容易导致猪群患病,给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疾病出现后使用药物很容易导致猪肉产品中药物残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猪痘病是生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会导致生猪的四肢内侧、耳鼻、腹部皮肤等处出现痘疹,猪只出现发热,采食量下降,精神状态萎靡症状,显著降低生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下文将对生猪养殖中猪痘病出现的病因,疾病常见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生猪养殖中猪痘病的科学防治及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1 猪痘病的病原分析

猪痘病主要是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是一种DNA 病毒,呈卵圆形,大小约为300nm×250nm×200nm 左右,外覆囊膜[1]。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猪的痘疹液中,在患猪发病早期血液中及晚期上呼吸道中也能检出痘病毒。该病毒可通过猪肺、肾、脑等猪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以引发培养细胞的病变效应(CPE),并且能在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2]。该病毒对外部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尤其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能长期存活,但对消毒制剂、紫外线和高热的抗性较差,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短时间即会失活,使用0.1%的碘酒和0.5%的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制剂即可将其灭活,在58℃的高温环境下5min 即可将其杀死,在37℃的环境中24h 可失去活性[1]。

2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流行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夏秋等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病率更高。发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生猪皮肤破损,有外部伤口等均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病毒可通过带毒患猪的分泌物、粪便进行传播,健康猪只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环境、饮水、饲料、饲槽后即会发生感染。病猪皮肤痘疹的渗出液或痂皮等也含有大量病毒,可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通过寄生虫、鼠、蚊、蝇、虱子等媒介也可传播病毒,造成生猪感染。该病主要对猪易感,无论各年龄段,各品种的猪都可能感染本病,但4~6 周龄断奶前的仔猪感染率更高,且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年猪感染后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隐性带毒猪。患猪耐过康复后即对本病产生免疫力,不会发生再次感染。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集体发病,可能与该地寄生虫问题与饲养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当猪舍环境较差,潮湿、阴暗、拥挤,营养供应不良时均容易诱发该病。虽然猪痘病的发病率有时高达50%以上,但整体的死亡率非常低,一般在5%以下,患猪多是由于并发症导致死亡[2]。生猪养殖中出现猪痘病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炎热季节的生猪养殖出现猪痘病的概率更高,而其他季节养殖中也有可能出现猪痘病的情况,但疾病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程度均显著弱于夏季,主要是由于夏季蚊虫、虱子等传播媒介的增加,导致猪群出现疾病的概率提高。生猪养殖中的密度条件也是影响猪痘病传染的关键,在生猪养殖密度高的区域中出现猪痘病的概率提高,同时出现群体性感染的概率也更大。

3 猪痘病的临床症状

生猪养殖中出现猪痘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4~7d。患病初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随后出现体温升高,通常可达39.5~40.0℃,患猪此时不爱运动,头部及腹部等部位出现直径1~3cm 的红色丘疹,触摸有热感和局部瘙痒。随着病程的发展,丘疹开始突出皮肤表面,形似半球状,眼、鼻及皮肤黏膜等处红肿并有脓性浆液流出,随后丘疹逐渐形成中间褐色,周围红色的水疱,最后形成脓疱。在此期间患猪的体温会继续升高到42℃左右,气喘、采食停止,病程继续发展进入结痂期后,病猪体温会下降到40℃左右,丘疹开始变为褐色或灰褐色,且逐渐干燥,最后形成痂皮脱落,露出白色或红色瘢痕,猪痘病的整个病程一般在10~15d[2]。发病期间患处黏附垫草或泥土等会导致痂皮变厚,病程延长,不利于痊愈。该病的病死率较低,但严重时可造成幼龄猪死亡率增加,若患猪在结痂期间感染其他病原,则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甚至造成败血死亡。

4 猪痘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特点较为明显,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一些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通常对猪痘病的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诊断措施,首先需要对患病猪只的病理部位收集皮肤痘痂样品,随后将收集的样品制作成混悬液,在悬液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处理,随后将猪同源细胞和异源细胞进行接种培养。猪痘病病毒只会在同源细胞中生长,同时需要在多次传代培养后才能良好的适应,导致同源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病性,细胞出现病变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嗜酸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包涵体,同时胞浆出现线状结构,最终会导致细胞死亡。将患病猪只的病料组织接种在鸡胚绒毛尿囊膜组织上可以发现有病毒生长、定殖,同时形成明显的痘斑结构,痘斑大小在2~4mm,痘斑中心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

4.1 与猪水疱病的鉴别诊断

由猪水疱病毒引起,该病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60℃的环境中要30min 才能将其杀死,在80℃时需要1min 即可将其灭活,该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可长期存活。患猪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快,仅对猪易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皮肤进行传播感染。该病潜伏期在2~7d,患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42℃,但精神和食欲无明显变化。水疱多在蹄冠、蹄叉和蹄的底部出现,有的患猪口腔黏膜也有水疱,患猪跛行严重,病程在3 周左右。还可通过实验室技术进行确诊,给1~2d 的乳鼠接种两种病毒,发生死亡的即为猪水疱病。

4.2 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诊断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对偶蹄动物及人易感,其血清型较多,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紫外线及酸碱制剂可快速将其杀灭。该病传播速度较快,季节性明显,尤其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发病严重。患猪主要在蹄部、鼻镜及乳房等处出现水疱,患猪发病后不能站立,仔猪感染后则可能引发胃肠炎及心肌炎,该病死亡率较高,可达80%,根据发病症状可做出诊断,也可通过实验室技术将病料经过pH3~5 的酸性缓冲液处理过后给1~2 日龄和7~9 日龄的乳鼠接种,若全部发生死亡则说明为口蹄疫[3]。

4.3 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主要对猪易感,尤其是3 月龄以内的幼龄猪。患猪主要表现为胸部、背部及颈部等处出现突出皮肤2~3cm 隆起的红斑,直径约为1cm 或更大,指压红斑出现褪色,患猪精神萎靡,体温升高。急性型患猪死亡率可达80%左右,亚急性及慢性的死亡率较低。

4.4 与寄生虫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常见的由疥螨寄生所致,各日龄的生猪均可发生感染,5 月龄以下的猪感染率最高。患猪主要表现为频繁蹭围栏、墙角等处,猪毛脱落严重,皮肤角质化,消瘦,营养不良。通过刮取皮屑进行实验室镜检即可区分。

4.5 与真菌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由矮小孢子菌和毛鲜菌感染引起,各年龄段的生猪均易感染本病,患猪主要表现为皮肤有红色斑点出现,且斑点逐渐变大,呈圆形,最后可形成褐色结痂,发病过程中无瘙痒症状[4],可通过皮屑镜检确诊。

5 猪痘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生猪养殖中饲料营养物质供给是保障生猪良好机体功能的关键,首先应保证饲料营养供应充足,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其次,应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定期清扫猪舍内的剩余饲料、粪便及垫料等,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并对猪舍及场内环境定期消毒。若场内出现患猪时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患猪污染的饲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可使用浓度为2%的氢氧化钠溶液、3%的石炭酸对器具、饲舍及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另外,还应做好场内灭鼠、灭蚊、蝇的工作。场内引进生猪时应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防止将疾病引入猪场。

5.2 药物治疗措施

对于患病猪只可对患处进行对症治疗,首先使用浓度15%的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将病灶部位冲洗干净,然后使用1%的碘酊擦拭即可,2 次/d。病情严重的患猪可配合使用抗生素、抗菌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出现并发症,如有肺炎症状出现可使用每头40 万~120 万IU 的青霉素进行注射治疗,2 次/d[5]。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痘病是养殖业中常见的皮肤性传染病,其死亡率较低,感染该病后,患猪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诊断简单,并且大多数患猪可耐过痊愈,治疗较为简单,但若发生混合感染,则死亡率会增高。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及生物安全防护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水疱猪只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