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卫明 郭佳鑫、2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能否摆脱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之问”。学界对此探讨由来已久,研究方兴未艾。早在20世纪90年代,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学者就已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围绕中国共产党是否受其影响、产生原因、如何摆脱等问题开展研究。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屡次提及历史周期率问题,他说:“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1]304,引发了学界研究新热潮。
学界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周期率”还是“周期律”的问题展开辨析。如赖其深(2001年)、王子今(2002年)围绕黄炎培是否“误引”展开了探讨。二是对出现历史周期率的原因展开分析,形成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说”。以王传利(2017年)为代表,认为历史周期率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律所决定的社会现象。第二种是“人民群众决定论”。以陈先达(2008年)为代表,指出“人心向背”是历史周期率出现的决定性因素。三是讨论中国共产党是否已经跳出了“历史周期率”。李振民1991年在《中共党史研究》上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受“历史周期率”的支配,甚至有学者直言中国共产党已经跳出了“历史周期率”(胡敏,2021年)。但多数学者对此保持清醒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尚未跳出历史周期率。四是探讨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形成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是“自我革命论”。以姜辉(2021年)为代表,提出不断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对历史周期率的成功破解。第二种是“人民江山论”。以黄百炼(2021年)为代表,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之本。第三种是把“民主新路”与“自我革命”相结合跳出历史周期率,以齐卫平(2022年)为代表。
综上,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单一方面论述多,整体性研究少;政治视角的研究多,经济角度的讨论少。在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跳出历史周期率、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等问题上还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长期执政条件下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关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中国共产党陷入历史周期率的危险和条件并没有完全消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2]397对于这个时代之问,有必要加以认真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而言的,这是长期复杂、尖锐严峻的问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1]179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并主要通过党内发生问题。
1.国内风险
(1)政治领域消极腐败的风险
腐败为人民所深恶痛绝,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关乎“人心向背”,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历史上封建王朝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官吏贪污腐败成风,严重影响国家治理效能,政权丧失民心,终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之中。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腐败侵蚀党的肌体健康,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魄力、刮骨疗毒的勇气反对和惩治腐败,取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性成就。据统计,从2012年12月至2021年5月,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3]需要提醒的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2021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63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3.1万件,处分62.7万人;全国有3.8万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10.4万人主动交代问题。[4]这表明,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反腐败仍然任务艰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内“四个不纯”“四风”等问题尚未得以根本解决,老问题可能会反复出现,新问题可能会层出不穷,反腐败斗争形势依旧严峻复杂。
(2)经济领域贫富差距过大的风险
以史为鉴,由贫富悬殊造成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是历史周期率出现的重要推手。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物质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对政权存续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5]241。老子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6]194。在中国封建王朝末期,往往“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农民起义就在此时爆发。从其他国家的现实情况看,贫富分化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7]贫富差距过大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导致政权动荡不安。综合历史和现实,缩小贫富差距对政权实现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超巨型社会,人口总量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客观现实。经过长期奋斗,绝对贫困现象在中国已经被消除,但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发展机会不均等、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问题的困扰,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在中国仍然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连续7年超过0.46(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年度查询,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A0G&sj=2021。,超过了0.4的一般警戒线。
(3)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风险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表明,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行动的混乱。毛泽东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8]15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9]465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在意识形态上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措并举,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被动的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0]。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升级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打压的风险。中西双方在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理念的差异,使西方国家始终把中国发展视作威胁,试图从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分化、打开缺口来遏制打压中国。当前,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沉渣泛起,敌对势力通过歪曲党和政府形象、放大社会负面信息等方式,加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各种渗透活动呈高频度、高强度态势,构成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现实威胁。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复杂尖锐,风险挑战依然严峻。
(4)党的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1]17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时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成效显著。但由于执政环境、党员队伍的复杂性,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因素仍然存在,党内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容易反弹,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政治建设上,要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在党内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在思想建设上,要实现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相当不易;在组织建设上,要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要求,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在作风建设上,要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仍然顽固存在;在反腐倡廉建设上,要清楚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还任重道远;在制度建设上,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仍需完善。
2.国际挑战
(1)西方霸权主义颠覆活动
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1]8,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政治道路的选择更是关乎中国共产党存废的根本性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先发优势,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奉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霸道”做法,肆意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尤其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实施所谓的“和平演变”战略,成为导致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丢掉政权的重要外部原因。长期以来,西方霸权主义者一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视作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试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快速变化,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斗争日益激烈。西方国家不甘心自己的全球霸权逐渐走向衰落和消解,利用“民主”“宗教”“人权”等议题,策动“颜色革命”的行动变本加厉,亡我之心不死,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台独”“港独”“疆独”“藏独”肆无忌惮地制造事端,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打压。他们不断对中国进行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挑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做好国内事情的同时,应该做好有效应对西方霸权主义颠覆活动的准备,跳出西方敌对势力设置的“西化”“分化”陷阱,成功摆脱西方国家遏制打压中国发展的图谋,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所面对的重要外部挑战。
(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东升西降”大趋势不可阻挡,但“西强我弱”总体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外部压力与日俱增。中国越是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与压力就越是严峻。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快速变革,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突出,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紧密、相互影响如此深刻。对于正处于复兴关键期的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世界,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博弈中实现自身平稳发展,同时要注重防范外部环境的负面效应传导至国内,避免产生连锁反应,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作为执政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一个政权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根本所在。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作为执政党脱离群众,主要是由于长期执政条件下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古往今来,不少统治者在执政之初尚能保持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但在执掌政权一段时间后,精神逐渐懈怠,漠视民众关切,直至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 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这么大一个党,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1]163面对执政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国内外一片赞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不能把过去的成功当作可以“躺平”的资本,不能产生“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要充分估计到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认识到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拦路虎”“绊脚石”,切不可滋长骄傲自满的盲目乐观情绪,更不可“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如果那样,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极大的危险。”[2]19
2.“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
“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2]412执政党的自我监督,最重要的是对执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古往今来,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会陷入权力的自我膨胀和无节制的滥用。执政党由于自身处于执政地位,天然地容易陷入权力的“自我监督困境”。这是各国执政党的共性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自我监督的难题又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各类监督中是最基本的。“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党员比例超过百分之九十五。”[12]232一党执政的条件下,党的自我监督很容易陷入盲区和死角,容易产生“灯下黑”的现象。另一方面,自我监督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党实现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但实现自我监督,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也依赖于执政者的自觉。“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2]407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党的自我监督的实现。
3.党内存在产生特权官僚集团的可能性
特权官僚集团利用权力,把公利变为私利,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政权。党内一旦产生特权官僚集团,就会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就会丧失执政的合法性,就要被人民所抛弃。“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13]184那么,长期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是否会产生一个脱离群众的贵族阶层?从历史上看,苏共丢掉政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14]苏共的前车之鉴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其人民性也有可能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发生蜕变。面对长期执政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必须警惕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产生特权官僚集团的可能性。
4.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丧失
共同理想信念是维系无产阶级政党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源泉,是共产党人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15]共产党人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忘记初心使命,精神上就会“缺钙”,思想就会“滑坡”,思想上的问题就会反映到现实之中,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理想信念退化,必然导致行为蜕变。苏共垮台的历史经验说明,共产党一旦丢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就同其他政党没有什么区别了,就会成为乌合之众,就难逃失败命运。“一段时间里,受各种错误思想和糊涂观念影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只讲功利不讲理想、只讲私欲不讲信仰了。”[16]面对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丧失的问题,要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警惕之心认真对待,要防微杜渐,以防局部损坏整体,酿成大错。
5.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有待提升
国家“善治”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大批高素质执政骨干。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由于执政者治理能力不足,在国家治理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政权衰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11]5党的执政水平突出表现在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上。从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来看,苏共领导人自身执政能力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在决定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出现严重失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当前,党内外、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强化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在内的八项本领。[17]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拥有越来越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规模宏大的高水平干部队伍,来更好驾驭前进道路上的各类风险挑战。
历史周期率从根本上说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跳出历史周期率,一方面要依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增加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利因素、消解负面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掌握历史演进规律,引导历史运动朝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在借鉴自身正反两方面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15]中国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归根结底是由于自身“使命型政党”的特质。
1.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保证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组织。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8]413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其自身的先进性。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9]809不谋私利才能谋公利、谋大利。也因“无私”,而“无畏”。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能够摆脱各种束缚和羁绊,打破利益固化藩篱,能够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具备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可能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20]6
2.崇高的政治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备持久奋斗的精神动力
政党必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集中反映了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体现了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最高政治目标和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无产阶级政党只有通过不断革命才能实现。“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断革命”,“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18]557-558。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旺盛凝聚力、战斗力的泉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是全党共同行动目标,也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逻辑起点。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的新征程,内在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自身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3.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保证
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要跟进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1]312党的领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思想上的领导。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109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22]287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保持全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符合人民利益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保证。
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始终能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化危为安、转危为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23]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摆脱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依据。
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长期执政历史自信的来源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历来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关照现实。以史为镜,才能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将由历史和人民所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24]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执政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克服前进路上困难险阻、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
2.中国共产党夕惕若厉的忧患意识使其具备历史主动精神
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撼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只可能自己打倒自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5]380。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执掌全国政权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的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他深刻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19在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永不自满的品格,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居安思危、时刻自省、敬终如始,高度警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成为党不断战胜自我的独特优势。
3.中国共产党拥有依靠自身力量和人民支持及时纠正失误、错误的历史自觉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政党是永远不犯错误的。问题不在于是否犯错,而是在于犯了错误之后该怎么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历史关头勇于推动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待自身错误的态度,也是能够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恩格斯说过:“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26]586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27]17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28]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党始终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和偏差,于挫折中奋起,从挫折中走向成熟,成为压不垮、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始终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事业向前发展。
“人心向背”是历史周期率出现的根本动因。列宁曾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29]61“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30]556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就要遵循“人心向背”的历史规律,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
1.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政治权利和诉求
人民当家作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基石,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是打破历史周期率束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决定了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党代表人民集体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利益,坚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根本立场和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在谈话中就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31]611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丰富内容和有效载体。一方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经常性开展党内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内民主活力。另一方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起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各项民主权利,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获取长期执政的合法性。
2.经济上坚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满足人民物质利益
物质基础是发生历史周期率带有根本性的条件。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2]1002解决“人心向背”问题首要和基础在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中国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3]2的古训。人民生活质量反映和体现社会整体物质基础状况,是“人心向背”历史规律作用的首要条件,也是政党执政有效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25]354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政权保持长期稳定,往往是在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下实现的。“人民对党的工作是否满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为人民做了什么事,解决了什么问题。”[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这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正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同社会阶层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极大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升,才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找到了一条满足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35]这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奥秘。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民心所向”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价值依据,以党的自我革命作为内在动力,以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中国式民主”作为外部动力,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强大意识形态奠定思想基础,找到了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历史经验看,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一个政权存续的内在依据,也是跳出兴亡更替历史周期率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3]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古语也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从理论上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列宁曾深刻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36]646推进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将民心作为执政根本,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由人民来评判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把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根本评价标准,实现了执政程序和结果的有机统一。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牢记“人心向背”的历史规律,以民心为根本,从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出发,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利益问题,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实现党的执政优势和国家治理优势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长期执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2]19-20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制度显著优势的集中体现。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内在动力。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自我革命的正确政治方向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7]449。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25]166。党的十九大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38]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要害,如果政治方向发生偏移,那么发展结果就会南辕北辙,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最基本的政治前提。
(1)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干部在制定路线、落实方针、执行政策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党治国理政的主要依靠力量。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的首要能力。“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38]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既是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自我革命的有效抓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提高政治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升政治的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具体来说,一是要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化为内在主动,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常怀敬畏之心,牢记“国之大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二是要树牢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固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思想之基,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三是要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多从政治上观察思考问题,发扬斗争精神,在实践斗争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2)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团结紧密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是党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创造世纪伟业、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38]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全党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同不利于党的团结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更加团结紧密、步调一致,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
2.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破解自我革命的制度困境
推进自我革命,既要解决思想“软问题”,也要解决制度“硬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39]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40]547这条“制度新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制度困境,实现长期执政至关重要。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含内外两方面。一方面,把党内监督作为最基本的监督,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内在监督环境。思想建党与制度管党相结合是党自我革命的显著特点。“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41]455党的十八大以来走出的“制度新路”,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党治党的党内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由于权力无边界的扩张而导致执政衰亡。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国家监督体系,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有力外在制度保障。在制度管党、依规治党的实践探索中,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形成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内的国家监督体系。这一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监督效能,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重要的外部监督环境。
3.持之以恒推进反腐败斗争,破解自我监督难题
反腐败斗争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解决自我监督难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40]52随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进入全面巩固阶段,要深刻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继续保持正风肃纪反腐的高压态势,软硬兼施,破解自我监督难题。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监督。通过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查堵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硬制度”管住任性的权力。三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弘扬党内廉洁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4.打造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创造良好的主体条件和组织支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的问题。”[42]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立一支规模宏大、水平高超的执政骨干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巩固自身执政地位、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43]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大批执政骨干作为事业发展的支撑,这不仅直接关乎国家治理成效,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贯彻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持之以恒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建设,抓住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具体要求[16],提出了应具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内的“七种能力”[44]。同时,党管人才是党的一条重要原则。要认识到源源不断的人才是党安邦定国的基石,注重团结各方面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中国共产党想要长期执政,就要使各方面的治国理政人才融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之中,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创造良好主体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这是“中国式民主”的集中体现。这条“民主新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基石。
1.全过程人民民主模式实现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从理论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模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只存在于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内部。在西方民主语境下,民主流同于选举。但西方式的仅注重民主程序的做法,显然不能等同于民主的实质。邓小平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25]240在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民主模式。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39]这一民主模式,在注重民主程序的同时也注重民主的实际效果,使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有机结合,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政治前提。
从实践上看,民主最根本的是要看代表谁的利益,看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光看竞选表态和口号、光看是否符合所谓的民主程序。社会主义政权、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决定了党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模式,构建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模式,真实有效保障人民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39]。
2.以协商民主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民主政治形态,具有显著治理效能,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是夯实、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1)政党协商凝聚各阶层治国理政共识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11]10政党制度在政治制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西方政党制度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式的资本主义政党模式,不同政党轮替执政看似民主,但实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45]这一独特的政党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又能够广泛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各阶层治国理政共识,避免出现西方政党相互倾轧“否决政治”的问题,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国家治理需要。
(2)协商民主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普遍大量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协商民主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30]73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46]44,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面对现代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甚至是利益冲突,协商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在正式行使选举、投票等政治权利前,尽可能地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进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有效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切实凝聚起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防止出现西方社会撕裂的问题,有助于建立平稳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党心民心同心同向,巩固和扩大党的长期执政基础。
3.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保持政权稳定有效运转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民主模式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能够充分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保持政权稳定有效运转的有效手段。
(1)正确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长期执政具有重大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建立起科学合理又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从历史经验看,民主集中制坚持的好坏,是关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存废的根本问题。“苏联解体前,在所谓‘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苏共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允许党员公开发表与组织决议不同的意见,实行所谓各级党组织自治原则。”[9]133-134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制度的丢弃,直接导致苏共党内思想组织混乱,最终偌大的一个党丢掉政权、轰然倒塌。可见,坚持好民主集中制,可以有效防止无产阶级政党在重大问题上犯历史性、颠覆性错误,对于保持政权具有重大意义。
(2)正确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可以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成效
治理成效关乎人民对政权的拥护,是检验民主成色的试金石。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优势。在决策前和决策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和掌握各方面意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接受度。在决策后,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分散主义、各行其是的问题,保障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形成坚强统一的力量,有效克服和解决问题。“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30]76坚持好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可以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30]63这对于有效破解治理困境,增强人民对于政权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权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4]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促进共同富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更进一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当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对于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不发达阶段,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5]28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今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周期率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上层建筑从适应经济基础到最终不适应的演变过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7]推动共同富裕,可以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围绕中心任务,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具体展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的现实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可以坚定全体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共同富裕,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群体、行业、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通过考察历史,在生产不发展、贫富差距悬殊、人民生活困苦的条件下,最有可能出现政权更迭的历史周期率现象。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负面溢出效应,导致不同群体、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由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有待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重要目标。“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411这个“利益”,首先就是指物质层面的利益。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25]3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7]实现共同富裕,让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公平、更全面、更合理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可以坚定全体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有力保障国家安定、团结统一。
(2)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消除“三大差别”的实践努力
消除“三大差别”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产生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三大差别”。生产力的大发展为消除“三大差别”创造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消灭这种对立,相反,它必然使这种对立日益尖锐化”[32]223,而社会主义制度为消灭“三大差别”提供了制度条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最终会走向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基本价值追求。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为消除“三大差别”继续积累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各方面的差距将会不断缩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会不断消除,“三大差别”大大缩小,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坚持发展不动摇,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积累雄厚物质基础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是超越历史周期率的物质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47]“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8]9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25]371,国家才能稳定。“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5]381以史为鉴,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回应人民对自身物质利益的关切,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社会主义,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前提。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需要坚实的物质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2]14当前,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1.意识形态稳则国家政权稳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是保证党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持续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保证。
(1)意识形态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范畴,意识形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范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8]178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重要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责就是“为了同资产阶级‘思想’(应读作:意识形态)作斗争,为了捍卫和实现一种明确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49]31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和不可调和性,决定了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斗争是尖锐的、长期的、复杂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内涵丰富,涵盖指导思想、政治信仰、舆论环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稳定社会秩序、凝聚各方人心等多方面的作用,对一个政权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总体国家安全中占据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2)意识形态的崩溃,会致使政权解体
从“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来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接关乎政权存废。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所谓的“和平演变”。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受不住执政考验而纷纷垮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致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图谋。改革开放后,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带来的执政考验和冲击,邓小平深刻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5]306江泽民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50]438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思想保证。
(3)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防范西方霸权主义危害国家政权安全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事关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2]354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网络场域成为西方霸权主义针对中国进行渗透颠覆活动的前沿阵地,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面对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才是正道。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坚持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领力和传播力,防范和化解西方霸权主义通过网络危害国家政权安全的危险。
2.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
政权的稳定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硬实力”,也需要强大的精神“软实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正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服务和保障经济建设大局、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1)意识形态为服务和保障经济建设大局提供支撑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能够将分散的社会意识整合为统一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合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6]605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强大意识形态,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意志凝聚为社会整体合力,形成社会共同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服务和保障经济建设大局。
(2)加强对外意识形态斗争,反对西方“话语霸权”
反对西方“话语霸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2]159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利用自身长期以来操控国际秩序所建构起来的“话语霸权”,展开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势,在国际上散播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等奇谈怪论,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挑动意识形态对立。面对攻击和抹黑,我们要主动发声予以澄清和纠正,旗帜鲜明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斗争,善于到国外去做宣介传播工作,广泛团结发展中国家一同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从而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外部风险挑战愈来愈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绕不开的“门槛”。“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越鲜明,西方霸权主义就会加紧渗透势力,各类颠覆活动的频次和力度就会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51]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是防范和抵御各种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形势日益复杂、斗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维护好国家安全底线,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营造跳出历史周期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早发现隐患,洞察风险,警惕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重点防御西方敌对势力所开展的“颜色革命”。旗帜鲜明开展针对性斗争,要坚持“两手斗争”,既在国内构建起抵御渗透的铜墙铁壁,也要在国际上坚持敢于斗争,厘清事实真相,让国际社会听到、看到真实的中国,争取各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