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2022-11-22 23:52刘思源杨峻岭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刘思源 杨峻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重要育人原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劳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梳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总结其基本经验,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劳动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思想启迪。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是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坚持“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革命战争”[1]568的要求,开展了以培养和发展革命力量、启发劳动人民思想觉悟和支援革命持久作战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劳动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2]422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一)唤醒民众革命意识

在旧社会里,由于国民党主导的教育政策将广大底层民众排除在外,地主和资产阶级也把持着国民教育,这使得劳动人民的思想倍受压制。广大劳苦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盲目无知,工人队伍中有着不少文盲和半文盲存在。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创办了多所多种学校,旨在提升广大劳动者知识文化水平,启发劳动者革命觉悟。

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决议》就提出“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工人学校”以“提高工人的觉悟”[3]4-5的任务。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又明确了要加强对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教育的工作,提出要训练其组织力和战斗力[3]134。此后,中国共产党陆续建立了上海大学、平民女学以及劳动学院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员们除了学习学业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区域开办工人学校、建立夜校以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讲授党的思想主张以唤起工人革命政治认同。工人学校课程包含了工会组织法、工人运动史以及欧美工人运动等内容[3]19,其中的“劳工神圣”“一切东西都是劳工做出来的”[3]49等无产阶级劳动思想,使工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惨境,同时启发着他们的思想觉悟。不久,党又开办了一系列工农补习学校,将工人、青年、农民、妇女等对象吸纳进来,在保障广大底层百姓受教育权利的同时,通过劳工理论教育与实践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启发他们的革命斗志。1932年,中国共产党颁发了《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明确提出今后要“实行政治化的、社会化的、劳动化的文化教育”,要“加紧群众阶级的政治教育,提高群众对革命战争的热情以及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4]75这一时期,苏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在讲解马列主义关于农村阶级斗争理论、农运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同时,组织学员帮助建立和发展农会劳动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斗争实践中推进了革命发展。通过深入中国社会,考察革命形势、研究革命境况,也唤醒了学员的革命意识,造就了大批无产阶级的“战斗员”。

(二)组织生产支援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到革命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同时也为了取得反围剿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党提出了“一切苏维埃工作适合于革命战争的要求”[5]140,并以此作为苏维埃一切工作的总方针。在此基础上,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就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5]127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全面服务于革命战争,鼓励开展生产,支援作战。

1931年后,革命根据地又陆续建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列宁小学等学校。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党中央要求这些学校将生产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鼓励全体师生参加农耕活动和生产劳作,同时增加生产技术学习在全部课程中的课时比重[6]346,使学生一边坚持认真学习,一边努力生产,一边参与革命战斗。1934年,中央苏区又修订了《教育行政纲要》,提出政治斗争与教育工作相结合,生产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统一。各级学校积极响应,在制度上积极谋划,在内容上精心设置,不仅根据农业活动的闲忙时间灵活设置半日制、早午制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制度,而且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农业、军工、医学等领域的生产锻炼。中央农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外,还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农作物生产状况,研究种植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促进根据地增产增收;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学生一边学理论知识、一边参与战时实训,为前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兵;高尔基戏剧学校附设剧团,战时学生到前线巡回表演,歌颂劳动,激励士气,平时深入劳动人民生活,收集有关劳动人民的素材,密切联系群众;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做军衣、送粮草、烧开水、送弹药、抬担架;自然科学院的学生参与炼铁、制作肥皂及医疗机械,以保障战略物资所需;列宁小学还要求学生有计划地有定期地休业,参加生产[4]103,他们参与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活动[7]129-135、174。总之,这一时期的学校劳动教育,一方面使得学生与底层劳动民众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为革命战事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

(三)开展实践锤炼革命品质

延安时期,来自不同阶级、满怀热情的革命者奔赴边区,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但其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小资产阶级的缺点,他们轻视劳动和劳动者、脱离实际、革命意志不坚定。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劳动实践锻炼,没有养成无产阶级劳动品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参与生产劳动,破除劳心和劳力分离的思想禁锢,培养无产阶级劳动观念,锤炼革命品格。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期开学,在物资设备、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状态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在荒原上清理破烂石洞窝棚,开辟道路,建起了整齐的校舍,知识青年们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时任该校教育长的罗瑞卿高度赞扬学生,认为作为一点劳动经验与劳动习惯都没有的一群学生,凭借自己的克服困难与创造的能力,经过自己的手的劳动的创造,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挖出了170多个窑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8]18不仅如此,窑洞挖好后,还修筑了一条三千多米的盘山公路——抗大路。1939年,在根据地面对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局面时,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投入其中。通过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学员们掌握了丰富的劳动生产技能,也促进了思想改造,在培植劳动观念和群众观点的同时,逐步发展出勤劳朴实的思想情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锻炼了学员吃苦耐劳的意志,从而使其更好地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更积极地投身为人民服务。

总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学校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时期,囿于外在条件的限制,并未专门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具体规定。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系统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进行着劳动教育的探索。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劳动教育紧密地与革命战争需要相结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为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9]9,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一时代主题,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相结合,设置了劳动生产技术教育课程和上山下乡的实践实训计划,并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366。

(一)解决轻视体力劳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更好地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生产,并将其视为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1949年10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钱俊瑞就提出把服务工农业生产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他表示,教育“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1]74,同时教育应当与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工厂活动等结合起来[11]78。

然而,经过四年的恢复与发展,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学生对工农业等体力劳动出现了轻视现象,导致了学校文化教育事业与现实的劳动生产相脱节,阻碍了“一五”计划的发展进程。对此,1954年中共中央在转发教育部党组的批语中明确指出,“过去几年中央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有忽视劳动教育的偏向,在教学改革中……没有着重批判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的教育思想,继续支配着广大教师和学生,这是中、小学教育方针上一个带原则性的错误。”[12]217为了解决当时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劳育”“重升学,轻劳业”等问题,党中央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观点,使学生“将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业”,要“热爱劳动,对劳动具有自觉的积极的态度”,要“纠正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要“适当组织学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教育意义的体力劳动。”[12]1751958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指出,勤工俭学活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重要途径,对改变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恶习,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体力劳动的锻炼,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13]793此后,教育部、宣传部、团中央等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学校劳动教育。学校在理论课程外,还大量增加了体力劳动的课程内容,通过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生产技术教育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义务劳动、学习工业生产、参加农业劳动,等等。

(二)加强工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教育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当时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党和政府印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提出要在中学阶段设置工厂、农业和实验园地实习等实践课程,将教育与农业、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使其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此后,生产技术教育被列入正式教学计划之中,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以课程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57年初,根据教育部要求,各地各级学校修订了课程计划,要求适量增加技术基础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为了配合农业基础知识课的开展,不少学校还办起了农场、牧场、机械厂,供师生们进行实操。学生们除了专门进行生产技术学习,将课内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使得一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和巩固;部分老师还利用学校建立的生产劳动基地,为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学科的实际运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长才干、提升健康水平。195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加体力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劳动生产实践,传递劳动生产思想。[13]800此后,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不断被加以重视,学时数量也逐年增长,其经济、政治意义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1966年以后,学校教育与工业、农业等体力劳动紧密结合,出现了“工”即是“学”、以“劳”代“学”等情况。

总之,这一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学校教育与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联系,以达到巩固阶级基础和新生的国家政权的目的。尽管当时教育方针中的“劳动者”被简单地理解为“体力劳动者”,但这一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密切联系工农群众,高度重视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并推动着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新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党面临着“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9]15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也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继续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举的同时,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发展,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实现了学校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一)创新劳动技术课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也逐渐向现代化劳动内容延展,在坚持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科学技术教育等脑力劳动,学校劳动教育逐渐正常化、平衡化。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14]103,“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4]107针对过去以劳代教的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表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14]41此后,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发生了明显转变,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也由“生产技术课”变为“劳动技术课”。

1981年后,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实行意见》《关于高等学校参加生产劳动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文件,对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进行了安排。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增设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城市与农村不同学生群体,技术教育内容要注意区分,按照不同年级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要“积极探索和开辟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多种渠道和形式。”[15]22131987年,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关于改革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等文件,要求学校保证劳技课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把基础知识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逐步扩大技术性教育的比重,使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199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做了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开展的劳动教育与创新活动结合更加密切。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小中高均需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6]908。信息技术、研究活动、创新实践都融入在了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之中,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本领、增长才干、适应社会需要。

(二)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共产党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创新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育与发展,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必要地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不久,中共中央相继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者。1994年,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振兴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17]746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10年、20年。199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各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起来。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换的重要力量。为此要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间,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兴起,规模发展迅速,其中高职教育就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2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为1 297所,招生人数为314.8万人,其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当年的普通本科生人数;高职在校生人数近1 000万人,接近普通本科生人数。学校劳动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1)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308/t20130816_155798.html;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s7567/201309/t20130904_156896.html。

(三)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劳动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劳动教育除了在学校开展外,也逐渐向社会延伸,并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创新。

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针对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少实践知识和劳动锻炼等问题,要求学校除了要认真搞好已列入教学计划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外,还要在假期和课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5]2633此后,学校劳动教育逐渐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199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的通知,提出社会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增进与工农的情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各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中,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个人与人民群众的教育及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18]3349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经费保障。为贯彻文件精神,2005年2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2012年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传统生产劳动已融入于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内,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物质性生产转变为创新创业、科技应用等实践领域。

总之,这一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从关注体力劳动转向了兼顾脑体结合。在继承了传统物质性生产劳动教育的同时,学校劳动教育的科技性与社会性不断凸显,强调劳动教育要贴合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了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新生命和新使命。

(一)将劳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9]14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其内涵也不断发展,被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之内,劳动教育取得了与德、智、体、美同等的地位。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着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不久,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取得极大发展,“劳”被列入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劳育”也取得了独立性地位,并与德、智、体、美四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2019年,党和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各级学校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将劳育贯穿于德、智、体、美教育之中,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以及创新性劳动实践。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规划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内容。[21]2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进一步规划,指出当前实施教育的重点除了在系统知识文化学习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确定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德。可以看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实现了育人的转向,不断强化劳动对人格的塑造、观念的养成、身心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价值等功能。

(二)特别重视创新性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劳动教育方式也不断创新,学校劳动教育也愈发重视对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2014年,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对高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2015年,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级学校要普遍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2019年,党和政府相继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明确了各个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育人的重要功能,将劳动教育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多次强调并采取各项举措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2]5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继续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学校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品格、劳动观念。

总体来看,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劳动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五、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启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4]164回顾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不难发现,学校劳动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深刻汲取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能为新时代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提供重要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首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校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9]2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在坚持劳教结合、脑体并举的同时,于各个阶段、不同时期制定了适时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了学校劳动教育稳步发展,推动着学校劳动教育不断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理念,制定了“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培育革命斗争的接班人”的教育总方针与总目标。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在革命斗争中凝聚起磅礴的力量,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保障、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非凡的智力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25]561-562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将生产发展和教育结合起来,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基本的生产教育,服务国家工农业快速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党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6]332的实施方针。学校劳动教育在遵循劳教结合、劳动内容创新的同时,也愈加重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要求,将生产劳动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同时劳动教育被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上升至“五育并举”的高度。纵观历程,正是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劳动教育才能始终牢牢把握其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现实推力,行稳致远。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发挥党对学校劳动教育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矢志不渝推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党的领导渗透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方面,保证劳动教育“不变质”,构筑起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二是要继续发挥党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决定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养成。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党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制定的学校劳动教育各项举措,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制度落地落实。

(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百年来,学校劳动教育一直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密切联系当时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发挥着多重作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尽快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民族蒙尘”[9]3的惨痛现状,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各种学校,宣传劳工思想,启发无产阶级觉悟,壮大革命队伍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劳动教育与战时生产斗争相结合,广大学员们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昂扬的作战斗志投身于反剥削、反迫害、争取“劳工神圣”的革命活动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促进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以生产技术教育为重要抓手,服务于工农业生产。期间,学生们支援西部建设、参与荒地开垦,缓解失业问题,在锻造了一批批能吃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的主要任务,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锐意进取、积极创新,提升了劳动者知识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综合素养,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进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又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将学校劳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继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把握好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将教育内容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有机融合。一是要贯彻好“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实现学生“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为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第一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二是要妥善应对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新问题。要在提升学生一般劳动技能的同时,突出科技创新、实践育人的作用,将社会实践与创造性劳动、现实劳动与虚拟劳动、简单劳动与智能劳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在奉献中创造、在学习中创新、在生产中发明,将劳动创造运用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攻克“卡脖子”等难题。三是要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重视劳动价值观的陶冶,强化学生的劳动本体认知,增强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激活学生劳动潜能,鼓励青年学生把青春奋斗、劳动创造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三)紧密联系教育对象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也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做好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依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特别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从重视体力劳动、技术生产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统一。这种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以教育对象实际发展需要为基点,实现各个要素最优化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以提高阶级队伍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为主要目标,带有很强的政治价值功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校劳动教育根据当时巩固国防建设、恢复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主要发挥经济建设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围绕职业技能发展、新技术运用、社会实践参与等方面满足学生走上社会的现实需要,依然主要发挥着政治、经济功能,以劳育人等文化功能稍有显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学校劳动教育坚持劳动育人与国家发展并举,在进行技能发展的同时,要求破除一切错误的劳动观念,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体系。纵观百年历程,不难看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的学校劳动教育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换,从单一的生产生活训练、劳动技能教育到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要。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发挥育人功能,紧密围绕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人。一是要始终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目标。只有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奋斗,成为充满奋斗气概与实干精神的时代新人。二是学校劳动教育内容要凸显“育人”特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要注重基本的生产生活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要重视服务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价值;要鼓励创新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三是要坚持丰富学校劳动教育的手段与形式。套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校劳动教育手段与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变革,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联系新、旧劳动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学校劳动教育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以及实用性。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