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虹,武文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成功开辟的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的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翻开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自鸦片战争始,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除了在现实层面从事实际的救亡图存运动之外,中国人还将思索的触角向文化领域延伸,但思索的结果似乎得出了这样的历史悖论:要么挽救中华民族于苦难,那就需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全盘西化”派);要么固守传统文化使其不遭“肢解”,那就无法挽救中华民族于既倒(“文化本位”派)。正是在这种似乎无望的背景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要打破这一历史悖论,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世界上最老到圆熟的农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抗拒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本性;同时,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始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导致的民族危机的反应,它又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如何对待中华文化,怎样才能既变革传统文化,又能凭借传统文化内蕴的精神动力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这的确是一个文化难题。无论是以“中国文化中心”论为逻辑前提的“中体西用”说,还是以“西方中心论”为蓝本的“全盘西化”说,抑或是“中国国粹+西方科学”的文化嫁接方案,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一文化难题。
毛泽东自觉而深刻地意识到,要解决这一文化难题,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这样一个双向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承继,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新的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97、533、534页。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既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凭空创造,也不能固守传统文化,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是在承继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减弱,而新的文化因素又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变成“旧”的,凝聚成“传统”。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创造变成传统,历史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文化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需要继承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继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文化的“承继”不是从钱罐中取钱,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面向时代的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从而使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有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为其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种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就是“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97、533、534页。。没有这样一个政治生力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不可能由“理念”变为“现实”,这已经由近代的各类文化主张及其实践的双重失败得到了证明。更重要的是,伴随这一政治生力军而来的“新的文化生力军”,将为“承继遗产”、“创造新文化”提供科学世界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97、533、534页。,从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因此,“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97、533、534页。。
但是,这种承继绝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更“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而是“清理”古代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神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技术路径上可以采用“倒行”法。在谈到“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时,毛泽东提出了“倒行”法,即“马克思讲过,首先研究近代社会,就容易理解古代社会。这是倒行的,却要快些”(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页。。这就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首先就要把握现代文化、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然后反过来,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实质,从现代实践出发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取决于现代实践以及现代文化发展的需要。“倒行”法是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5页。。在毛泽东看来,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存在着和历史上一样的情形,因而提出了“倒行”法。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革命时期是这样,改革开放时期也是这样,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为此,在“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时,对于那些“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页。,同时,“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5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江泽民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2)《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并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认为,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页。,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58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
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上越来越清晰而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由此可见,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散去,而是以某种形式,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凝心聚力、充满活力,关键在于它既扎根中国大地,接续中华文明,又面向未来。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必然也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之间血脉联系的文化认同上越来越自觉和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161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存在于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之中,更以一种鲜活的生命气质、独特的精神追求、昂扬的民族精神彰显在现实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的挖掘上越来越全面而立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是丰富而多样的,尤其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如此。例如,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已成为考验人类智慧的课题,我们不能无批判地沿用西方那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机械思维模式,而应该借鉴和创造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再如,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8)参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越来越稳健而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足取的,全盘照收也是要不得的。关键在于,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161页。尽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形式和方式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但无论如何,其标准和圭臬只有一个,那就是“活起来”。这一“活起来”,正是要领所在、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