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11-22 22:20:29王雅楠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培养目标实务

王雅楠

(大连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大连 辽宁 116622)

当今社会正处在互联网大发展时期,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世界经济发展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通过和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在带动就业、推动创新、刺激消费和拉动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换挡增速的重要力量。从国际上来看,我国的数字产业发展仅次于美国,成为主要的领跑国家[1]。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在政府支持下,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对外贸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不断扩大[2]。

近年来,随着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经济、法律、语言等综合性的能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日益庞大,对于高素质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单方面的课程讲授模式为主,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和掌握,虽然有多所高校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线上、线下数字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依然存在教师掌握数字教学软件不熟练,课程教学案例陈旧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满足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3]。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是目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提升我国贸易人才的综合能力,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研究现状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也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一)基于学生角度的研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育。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开展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不同,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4]。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弱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和钻研精神,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葛文杰指出,进入大学,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容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5]。桂小敏认为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6]。

(二)基于教师角度的研究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所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孙广俊等人认为,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不足,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的培养上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同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无法提升教学效果[7]。柴纯青和钟祖荣也认为在科研引导教研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众多高校仍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8]。杜小双指出,部分教师缺乏耐心的辅导,专业实践能力也有限,缺乏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9]。仝玉婷等人认为,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陈旧,在课堂上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无法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10]。通过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基于教学方法角度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大部分教师开始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法、行动教学法等等。魏戈和吕雪晗认为,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11]。张萍等人指出,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学分析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12]。刘艳萍和章巍指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改革对教学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加强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13]。冯传良和黄珏欣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课堂管理方式、教学教材、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通过研究表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弱、缺乏匹配的教材等因素制约了其发展[14]。

综上所说述,无论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还是教学方法角度都可以看出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缺陷,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缺陷,如何灵活运用数字化教学是改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改革方向。宗慧隽在SPOC平台采用混合教学的方式(在线网络教学+传统教学)实现85%的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讨论,课程考试成绩比传统教学高6分[15]。吕玉花和宋孟起基于MOOC进行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累计参选人数19792人次,成绩平均分在85分以上,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目的[16]。张媛媛基于“优慕课”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混合式教学改革,整合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升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17]。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仍然无法达到数字经济时代的贸易人才培养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的目标与要求。

二、数字经济时代对《国际贸易实务》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尽管学者们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答。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为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快适应新时代的国际商务环境,满足高素质贸易人才输出的要求,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细化和更高标准。即,具备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大规模对外贸易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还为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奠定基础。

(一)具备快速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国际贸易带入了科技信息化时代,国际贸易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参与国际贸易,这些新的变化使得新的贸易手段成为现实的需要。数字经济的兴起,要求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和敏锐的信息发掘能力[15]。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创建一条通常的信息流,联系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回应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外贸从业人员善于利用各类复杂的网络信息,及时抓住商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需要实施全球化的信息战略,建立全球化的销售网络,通过信息发掘和利用,了解市场和顾客,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二)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包括,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科研部门和外贸公司等单位。企业在招聘时希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熟悉外贸的工作流程[16]。一方面,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快速熟悉工作流程,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工作团队中,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培训成本,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实训场所,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上机操作。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来模拟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了解企业的进出口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具备良好沟通交流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包括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拥有较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类信息复杂多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应变、协调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国际贸易的活动中,需要接触贸易国的方方面面,英语作为主要的工作语言,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人的基本技能。在跨国经营、对外贸易、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缺乏出色的英语能力是无法胜任工作的[17]。国内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都是采用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此外,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等,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所以,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信息化和人才冗余化给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冲击。为培养国际贸易所需要的综合人才,释放我国的人力资源潜力,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人才输出的重要举措。然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仍是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经过走访、调研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关教学工作的多名国际贸易专业老师,结合《国际贸易实务》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总结发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水平低和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等。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培养目标上,大部分国内高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宽口径、应用型”的人才,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并未紧扣这一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不同的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高校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然没有紧扣社会需要,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上,大多数教师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培养目标不明确,也导致课堂讲授的学习内容容易偏离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讲授内容不聚焦也使得学生的认知较为模糊,使课下学习缺乏目标。培养目标不明确成为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教学目标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水平低

大部分企业都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理论层面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较多。但是部分高校并未真正开设相应的实践类课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部分开设实训课程的高校中,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训软件的更新速度也无法跟上行业发展,导致一些即使在学校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也无法在参加工作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虽然部分高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在学生输送和实践落实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实训基地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训课程。大部分实训课程的开展仅仅是浮于表面,多以参观学习为主,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到实践角色中,对于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较为有限。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目前,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引入了大数据学习平台,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不成熟,教师自身对数字经济的认识有限。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的高学历毕业生,真正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的教师人数较少,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困难和企业用人困难的局面。同时,从年龄构成来看,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大部分教师年龄较大,导致对新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在国际贸易中涉及多项信息收集和处理,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数据处理能力,由此对教师的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数据处理能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师资力量的有限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解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且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参与,还需要老师和学校的统筹与持之以恒的实施决心。针对笔者所提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水平低以及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教学改革策略,分别包括:建立专业的培养体系、建立有效的实训基地和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

(一)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专业的培养体系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高校应该明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全方位的国际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素质培养应该和行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通过基础的素质课程,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国际贸易行业服务。

(二)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有效的实训基地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综合,除了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发掘能力。要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外贸服务人才,就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符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但目前,数字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是多种多样的,只靠现有的课程培养目标和模拟实训平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针对于此,在校内可适当开设电子商务的模拟公司,将其与学生的模拟学习系统相结合,通过在虚拟公司的工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通过在课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训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小组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三)加强师资建立,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大数据技术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中实践性强的章节,由于教师自身接触不深,难以进行深入的讲解。为了加强师资能力的建设,应该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采用“工作现场”式教学法。“工作现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含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在“工作现场”中,学生有了和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些专家往往实践经验丰富,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实践过程,从而加深对自身的认知,明确自身欠缺的能力,在学习中进行科学的弥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各大商务院校的必修课,在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为解决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水平低以及师资力量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培养体系、建立有效的实训基地和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缓解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输出型人才培养带来的压力。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具备多方面实践操作能力的贸易商务人才是新的培养目标。需要更多专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弊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培养目标实务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32:1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10:43:1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35:46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