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知音元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由此可见,深化推进以乡村人才振兴为首的五大振兴,构建可持续可发展可造血的内生动力,将会是未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接下来本文将从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其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自2019年11月召开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全域乡村振兴专题会至今的两年多时间中,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的“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按照“成都市加快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要求和范锐平书记调研“西控”工作讲话精神,探索成为了乡村振兴“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打造的乡村产业链系统实验基地。其作为一个构建聚焦人才的产品,成为了“自然村”与“乡振项目”结合的样本,在2021年4月取得“温江区乡村振兴人才产业示范园”称号。
“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旨在把乡村振兴产业链条上的乡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开发、金融以及互联网等关联企业聚集起来,建设一个人才、技术、经验和管理能力等优势聚集的乡村振兴服务品牌,更好地为广大乡村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该项目也着力于探索构建一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具备文化底蕴、蕴含人情温度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最终找到一种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样态,一种除城市和乡村之外的新生活样态。
首先是以人才资源为导向的产居体系缺位问题。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生活配套脱节,乡村基建配套难以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需求与社交需求,不利于乡村中的人、产、居融合。同时,乡村的基础配套、金融体系等内容难以满足人才回村生活发展的需求,导致人才观念意识难以转变,不愿回到乡村生活生产。
企业是人才回村的载体,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产业链上寻求发展的企业,他们更迫切、更容易回到乡村,也更有回村基础。而现实是这类企业目前仍生存在城市之中,其发展压力大,行业内卷态势严重,企业家们都在思考着转型,他们想回到乡村生产、生活,在乡村寻求更多的业务机会,但自身服务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没有匹配的发展阵地,导致企业难以回村,更难在乡村获得更大的发展。
目前,乡村振兴工作已然成为了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地方政府对乡村振兴服务方的需求极大。各地政府既有发展乡村振兴项目的需求,秉持着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他们渴望能找到提供包含“项目乡村策划、规划、设计、建造、投资和运营”等的有全链条服务、有乡村建设经验、有情怀、有责任心的企业进行合作。但由于从事乡村振兴的企业较少,同时这些企业也都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所以在业务拓展阶段,企业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企业选择不善进而给项目发展埋下隐患。
人才回村,政策引导是关键。针对乡村振兴项目的模式探索中有大量创新作为支撑这一特点,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鼓励人才回村的政策主要还是以普惠性的存量政策为主,各地区针对不同项目,特别是地区乡村振兴龙头项目的精准个性化政策扶持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回流乡村的积极性。
结合目前调研,近郊乡村中70% 以上的人才都居住在城市区域,到乡村工作“早去晚回”;而远郊乡村中的人才则“五五对开”,50% 在乡村租房,50% 在城市居住。导致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活配套脱节,乡村对人才吸引力不够,人才在乡村有钱难花、有钱不想花的情况凸显,不利于乡村振兴人、产、居融合。
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村集体以及市场主体等关联方之间的交互工作模式尤为重要。农民增收、乡村长效发展的重点是人才、企业、集体、百姓各主体共同构建的多元利益联结模式。政府已经成功构建了符合城市开发需要的标准化行政审批体系,涉及专业化的部门、便捷化的流程以及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但目前乡村各主体都在各自领域发力,资源整合度不高以及利益联结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主体间关系“合而不融”,政府持续输血,而国有平台和社会企业在乡村振兴领域能力有限,造血能力不强,阻碍乡村振兴进程。
乡村产业发展前后向联系较少,上下游产业联动性不强,导致产业发展进程中,缺乏统筹布局,存在盲目跟风、同质化、功能结构单一等问题。人才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交易成本、沟通成本和试错领域,人才和产业之间难以形成高度契合,产业发展乏力。
一是衔接协同不力,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政策衔接不紧、协同配合不够,致使金融机构助力乡村发展的平台作用有限。二是资金倾斜有偏向,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对小微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大户信贷支持力度较弱,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三是农村金融组织效率较低,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金融交易活动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时“隐形成本”过高。
据调查,有70% 以上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关联企业主要经营方向及生意增量都在乡村,特别是涉及乡村顶层产业策划、民宿设计、农业产业及乡村产品新零售等相关企业。为破解产居分离的问题,可打造多个相关板块组合而成的产居新体系,形成一个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企业聚集地。
“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打造了五个相关板块组合而成的产居新体系:“乡村人才产业硅谷”提供生活+工作+市场的一体化产居空间,实现资源撮合交易与产品研发交易;“院落配套区”提供村民安置点变商业及配套以实现安置与创收,同时聚焦三权分置改革,构建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人才培训服务中心”着重发挥人才培训输出作用,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促进人才和企业全方位发展;“乡村文化活化群落”注重乡村文化与艺术大师的聚集,吸引各行业大师定期开课收徒也是文化传承的标志;“二三里文化传承馆”集中展示区域文化,推进乡村资源展示与撮合,通过整体协同的产居体系增强人才对乡村的归属感。
首先,政府要组建专门乡村振兴项目对接协调部门或者是对接乡村振兴项目的政府部门或者工作小组,专门对乡村振兴项目落地中的事务进行对接与协调,以加快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乡村振兴项目推进的时间、人力、资金成本。其次,就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发运营而言,要实现多元主体和聚合发展,采用市场主体与国企合作模式,联合政府与村集体、老百姓,共同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建项目的开发新模式。
“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由市场主体、国企、村集体公司共同成立项目的运营公司负责,除了常规的项目管理维护及市场运营,着重发挥新村落招商服务、新村落物业服务、资源撮合交易、产品研发交易以及人才培训输出等作用,为项目全局赋能,为人才下乡实现全方位的保障。
要解决乡村振兴事业下地方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就要把乡村振兴产业链条上的乡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开发、金融以及互联网等关联企业聚集起来,建设一个人才、技术、经验和管理能力等优势聚集的乡村振兴服务品牌。
“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首先以产业联盟为抓手,解决人才和产业结构性错配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人才共享、要素流动。加强乡村产业发展前后向联系和上下游产业联动,统筹布局,有效避免乡村发展中盲目跟风、同质化、功能结构单一等问题出现,实现人才和产业回乡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乡村振兴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集聚协同发展,将形成乡村振兴产业链的独特IP效应,通过企业聚集,吸引市、县、镇等各级政府目光,实现企业业务增量和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双丰收。
前文已经提到过,要解决乡村振兴事业下地方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就要把乡村振兴产业链条上的关联企业聚集起来,建设一个乡村振兴服务品牌。通过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企业聚集,能够促进首批回到乡村的企业转变思维观念,实现需求方和服务方的信息对等和相互促进。
“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通过建立起季度性的机会清单信息发布与沟通机制,构筑起乡村资源输出方与市场接轨的新形式,搭建乡村资源服务企业获得业务增量的新平台。通过此机制,将乡村资源输出方和乡村资源服务方组织在一起,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给乡村资源输出方提供优秀的企业资源,提振乡村资源服务方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为乡村资源输出方和乡村资源服务方打造一个稳定、高效的沟通途径。
从目前温江区寿安镇复兴社区的“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项目来看,其运营模式破解了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和痛点,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下一步整个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方向和路径来看,还需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分割,乡村人才振兴支撑项目的资源推介、项目采购等领域的政策引导帮扶,乡村创新联合体头部企业培育,以及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发力。
综上,本文通过陈述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探究乡村人才振兴难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措施,阐释了“温江·二三里产居新村落”在乡村人才的实践,为乡村振兴产业链上的企业回归乡村,人才回到乡村生产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