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研究*

2022-11-22 21:12唐世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师职业院校评价

唐世星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承德 0670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培养和评价模式中,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职业教育的教师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导致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分离,不利于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因此加强了对实践性教学的引导,促使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工作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专业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制度,提升评价规范性[1]。本文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现状着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改进意见,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一、“双师型教师”概述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尚未统一,总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证”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即可成为双师型教师。这种界定方法从形式上体现对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证书的考评制度不健全,资格证书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出现证书和能力不符的问题。同时一些行业并未设立相应的证书考核制度,如果一味强调证书,可能对教师造成误导。

2.“双能”观点

这种评价方式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内涵把握较好,不止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求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进行融合,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之后,传授给学生,提升教学质量[2]。

3.“双职称”观点

这种观点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职称,又要具备工程师的职称。该评价方式与“双证”观点相似,主要在形式上提出要求,但是也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工程师的实践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4.“双层次”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能够讲授专业知识,又可以开展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人格,又可以指导学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价值进行引导,并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途径

职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2个方面,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以奖惩为最终目的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方式将过去教师的工作表现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进行表扬或者批评、嘉奖或者罚款、晋升或者降级、加薪或者减薪等决定。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关注教师既往的表现,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发展性评价则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面向教师的未来,不含奖惩成分,其评价目的是在无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学校的要求。

目前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以奖惩性为主,模式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评优、表彰,每年年终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对教师进行考核,学校在评价的过程中并未完全自主,而是受到相关部门一些条款的约束,在自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教师的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通过对自我的认识进行自主分析,找出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对自身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分析能力,分析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自我提升的途径,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完善。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反思也是自我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思考,并作出行为和决策,上述一系列的过程可提升参与者自我评价的水平,并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不仅可以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我国教育界的观点也认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调整教学意识,教师需要将自身当作教育实践工作的研究者,而不是仅作为一个“教书匠”,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学校评价和自我评价,但是其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忽视质量绩效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现阶段,职业院校为了优化教师结构,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如报销技能培训费用和考试报名费等,但是该过程忽视了对于教师真实技能的考核,仅依靠资格考试的结果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判定,缺乏公平性和全面性。对于一些自身业务能力较强,但是因日常事务较多无法完成资格考试的教师,评定方式存在偏颇。同时也会造成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忙于资格认定,而忽视自身真正技能的提升,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更加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忽视师德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重点放在常规教学资料、教学任务完成量、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等方面,但是对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存在忽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教师在工作中躲避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容易出现违反学校纪律的问题,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利[3]。

3.忽视对专业技能实践的评价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双师型教师质量,加大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进修并参加各种培训,但是对于教师参与培训和进修之后的成果并未进行评价,而且对于承担的实践课程也未做硬性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课程的教学,以避免动手的辛苦以及一些高风险操作,导致学生的整体缺乏实践技能[4]。

4.忽视对过程的评价

学校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职称评审、科研评价,将重点放在论文发表、著作完成、科研课题和成果获取方面,对于社会服务培训、企业合作项目等关注度不足,未能将教师与企业合作成果、帮助企业解决学术难题、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列为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对于实践缺乏动力,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5]。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措施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一定改进,以提升评价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注重师德评价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不仅需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强化师德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和院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教书的同时,发挥育人的职能,做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对待学生热情、负责、真诚。在进行评价中,将师德纳入评价体系中,品德修养在评价中占据10~20%的比例,这样可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2.优化教学任务评价

教学任务是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并非唯一指标,可在教师评价中占据30~40%的比例,规定教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任务量。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准备充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授课,教学内容科学准确,教学内容进度合理,教案、备课笔记完整详细,重点突出则可获取较高的评分[6]。同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考核体系中,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督辅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职业比赛。对于教学任务的评价,不仅学校进行相关的评价,学校还需要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评价,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

3.加入企业工作量评价

教师在企业的工作任务应该加入对教师的评价中,以凸显其专业性和业务能力。企业工作量在教师的评价中占据20%,学校应规定教师在每个学期企业实践任务的时间超过1个月,并且实践的成果需要得到企业本身的认可,出具相应的报告。教师还需要在企业实践期间提交个人实践计划、企业鉴定意向、研究成果等,以对实践结果进行评定。该项评定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还需要企业的参与,以提升评价结果的专业性。

4.关注服务能力评价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负责,还需要对企业负责,因此其是否为企业提供合理化改革措施、是否进行员工培训、是否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也属于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对于教师来讲,每学期是否完成教学竞技活动、公开课、专题讲座也是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并且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实习、专利申请这种服务性的教学任务,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上述内容均可作为服务能力的考核要求,比重占10%,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服务能力[7]。

5.创新教科研任务

科研和教研任务是双师型教师发挥自身职业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对课程进行改革,并在实训基地中发挥专业特长,因此将教科研任务纳入评价体系中,占比为10%,以提升学校的教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自编教材的能力。

结语

“双师型”教师评价是一项慎重的工作,直接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切身利益和教学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也是教师人才选拔、晋升、推优的重要依据,如出现问题将直接对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做到科学、公正和准确。但是现有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和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保证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双师职业院校评价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