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玮
(菏泽市水质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山东 菏泽 274000)
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相关污染行业向水体中排放的毒害污染物不断增加,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用水安全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水安全造成了危害。从本质上而言,水质检测是为了判定区域内水体的污染情况。而根据有关行业水质检测标准,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提升可为水污染的处理提供有效的辅助。
由于自然的多样性、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类型,不同的水质条件和类型会影响水质检测结果。在水质检测过程中,要求检测部门和相关人员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水源的不同指标,采用不同的技术水平、检测工具和方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检测水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体现检测的现实意义和目的。例如,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相比,另一个重要的检测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检测。对于生产企业,应设置专门的排污口,在检测过程中,经常将排污口作为检测场所,既能保证检测工作的及时性,又能从源头上控制水源,更好地检测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水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是否会对下游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检测目的,完成污水检测。同样,对于城乡居民用水的检测,往往采用总出水口作为检测位置,这不仅有利于整体监测,而且保证了居民用水的正常供应,解决了居民用水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检测效率。
公共卫生领域,水源水质检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种类别。根据水源种类、水质检测标准、水质检测方案的差异,对水源水样采集过程、存放要求也有所区别。在检测城市工业废水时,需首先确定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在检测生活用水时,需提前确定管网水、出厂水等的位置。在上述检测过程中,若无法保证水源取水口的有效统一以及采样点布置的均匀、代表性,会使后续水样检测出现误差。
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澄清水质来源,以便根据水质来源制定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一般来说,污水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水;一是工业废水。一旦某一地区的水源受到污染,在对污水进行测试之前,必须弄清楚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以免混淆两者,影响以后污水处理方案的制定。例如,在检测工业废水水质时,对于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取样,根据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环境质量现状确定检测内容;生活污水水质检测时,采集的样本应选择在城市建设规划总排水口,主要检测内容为总磷、总氮、COD等污染物。因此,为了保证污水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必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水质分析方法。
不同的水源类型和不同的水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影响水质检测结果的内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有些可能是测试机构无法克服的障碍。但是,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对水质检测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利用效率,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检测结果的变化。一般来说,水质检测要求检测人员对不同的水样进行分步分类、采集和整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检测工作。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检测方法或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型号,即使是在同一地点采集的同一批水样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和相关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充分考虑不同水质、不同水源类型或设备差异造成的差异,找出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差异的具体解决方案,合理分析和调整,及时更新公司现有技术和设备,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充分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不确定因素是导致水质检测出现不确定误差的原因,也可称之为偶然因素,在产生条件、影响条件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随意性。在水质检测时,检测方操作过程、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均对水质最终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即便检测者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且与外界环境条件保持一致,仍然会出现水质检测结果不确定误差,在水质检测中导致不确定误差产生的因素主要为仪器差错、标准物等。
想要保障污水水质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要科学合理地控制系统误差。污水水质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检测项目种类比较多,每个项目的检测手段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系统误差进行控制,主要控制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首先,在进行水质检测之前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求得系统误差,通过有证标物的校准,矫正系统误差。有标准物的利用标准物进行校准,没有标准物的配制标准物进行校准,实现污水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稳定性的提升;其次,污水水样的预处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过滤处理阶段,一部分为沉降处理阶段,污水水质处理体系的完善,可以降低检测设备受到杂质的影响程度,也能将检测模块受到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我们要对自身检测方法不断地完善,对检测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保障采取的污水水质检测方式为最合理、最科学。
水样是从不同类型的水体获得的物证和数据。为保证水样采集的代表性,水质检查员应根据检测项目和目的,逐一确定水样采集地点、采集量记录、采集时间和采集频率,并在现场对部分项目进行直接测量。
3.2.1 在选择采样点时,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的水质状况,选择合适的水质检测位置。地表水采集时,结合水质检测要求,依次设置背景段和控制段、控制段和样品采集段、出口段和入口段。断面设置完毕后,应逐一确定采样垂线的数量和采样垂线上的水样采集点数量,以保证水质检测过程中数据准确可靠的顺利采集。
3.2.2 记录取样量时,试验技术人员应以标准化的方式记录每个原始指标,以确保其在适当的范围内。
3.2.3 在安排采样时间时,测试技术人员应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设定水样采集周期,综合考虑旱季和雨季。
3.2.4 在控制采样频率时,如果水质检测周期相同,检测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水质采样。出现异常情况后,可适当增加采样频率。此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员条件和试剂种类对水质检测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质中的总氮值时,过硫酸钾作为一种重要试剂的纯度对水质中的空白值水平和总氮测定精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在选择国家标准分析纯过硫酸钾(总氮含量小于0.005%)的基础上,水质检测技术人员还需要综合考虑试剂质量、生产厂家和批次等因素。优先选用高纯过硫酸钾,控制A27~A220的百分率,空白值小于2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根据人因测试结果,质量控制需要选择专业素质优秀、能力水平高、操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要求人员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开展操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水样采集方面,为了获得可重复的水样检测结果,检测人员应根据检测项目仔细选择水样采集预处理方法。例如,在检测水质中的金属元素时,检测技术人员应适当酸化水样,即加入适量硝酸,以避免金属元素的损失。在后续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根据水环境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例如,对水体上游高污染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检测pH值、温度、水质颜色、悬浮物和阴阳离子,以获取水样污染情况。在水样测定结果的分析阶段,水样检验员应执行分批原则,根据水样组成条件的不同,对数据进行二次对比分析。例如,水样中氢离子活度指数的测定结果,应综合考虑氢离子活度的不稳定性,并进行重复实验检测。重复实验检测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二次检测结果的偏差是否在国家标准限值内,然后确定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水质检测,在选择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以提前了解水源位置的特殊特征,而不是接近原则。水质检测最好建立多个检测点,综合判定水质合格率。另外,在选择水质检测点之前,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必须着眼未来,从全局出发,做好前期准备。他们不仅要结合自己的知识条件和技术水平,还要充分考虑现有设备条件,并系统地考虑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测试水源的选择中,测试组织和测试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对测试过程、当地水质状况、水源类型对水质检测的不利影响,当地水源的开发等,保证水质检测的顺利进行和检测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检测水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材料。水质检测技术人员应重点控制设备和材料的质量。例如,当水质采样器为玻璃器皿时,为了防止细菌黏附在仪器表面,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质量,应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相关容器进行清洗、冲洗和湿润,并观察容器壁上是否有水滴,试验前该区域是否无水。同时,水质检测前,应严格校正电导率仪、pH仪、电子天平的准确度,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对于检测材料,应从试剂等级控制和试剂有效性控制两个方面入手,避免其对水质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控制水质检测所用材料的等级时,应综合考虑试剂和待测组分中的干扰因素,并逐一处理;在控制水质检测材料的有效期时,应逐一考虑试剂超过保质期和储存不当等因素。例如,当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三氯甲烷萃取法测定水质中的挥发性酚类化合物时,应根据显色剂和试剂铁氰化钾水溶液在光照下易分解的特点制备,应将其储存在棕色瓶中,并立即准备。
在水质保存及处理环节,标准差值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可选择最大运行浓度标准10.00%作为最恰当的相对标准差值,并随机选择超过这一相对标准差异的样品进行平行检测,或者选择不同批次的样品进行双样的平行检测。若平行检测结果相对偏差没有超过规定的最大允许参数范畴,则表明水质检测阶段误差处于规定要求范围内;反之则表明水质检测阶段误差处于较大的数值,应优选安全性较高的解决方案。在水质处理时,试剂盒药品只有在特殊规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化学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反应现象,可以获得水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其在处理过程无法满足水质检测要求。因此,检测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剂盒试验用药品的合理选择,避免化学反应偏差对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不利影响。在水质氨氮检测过程中,无氮环境温度处于(22.5±2.5)℃,检测技术人员应选择避光、低温环境下存储的二次加工氨水进行检测,避免环节偏差的出现。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天气、环境、仪器等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对污水处理的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对污水水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地重视以上各种影响因素,一旦出现偶然误差就要对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偶然误差都是可以避免的。同时我们可以加强检测人员对检测流程和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避免因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误差的出现,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些无法避免的误差我们尽量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主要包括检测设备本身存在的缺陷及检测设备不够先进等。所以检测人员在污水水质检测之前,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误差有心理准备,高度重视可能出现误差的环节,保障污水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为水质检测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污水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污水水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为了降低检测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的概率,保证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污水水质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杂质应及时清除,检测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对各种复杂检测环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员培训,提高污水水质检查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养成检查员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度重视污水水质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不断引进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实现污水水质检测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完善,促进我国污水水质检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逐渐增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会伴随大量废水、污水的排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污水、废水进行净化处理,才能保障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所以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是水处理工作中的关键,其可以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