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中创生性智慧对工具理性的打破

2022-11-22 20:07黄梓涵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舞蹈演员编导

□黄梓涵

舞蹈创作是保持编导思维活跃性的实践活动。随着当前社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技术与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被迫提升自我效能来实现价值最大化。创作主体对舞蹈的“工具化”使舞蹈界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新意、无深度、无情感的“快餐式”作品。本文通过探讨创生性智慧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改变舞蹈演员、观众、编导、管理主体在舞蹈创作中显露出的工具理性,使舞蹈作品更具多样性、创造性和思想性。

一、创生性智慧的源起与内蕴

滕守尧将生态观与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进行融合,提出了“创生性智慧”的概念,并运用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一书进行举证。其认为阴阳八卦两两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可见异质要素的和谐共生是宇宙创生化育的动力。以对立与共生的观念看待世间的矛盾与新生,无疑为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思维上的大跃进。

(一)对立与共生

原始时代的人们既敬畏自然,又想征服自然,由于自身能力与认知有限,于是只能将与自然的矛盾同构于一体。随着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早期“矛盾同体”思维方式被打破,使人们习惯将万物区分为对立的二元,如美丑、真假、善恶、高低……认为二元存在于压制与消灭的关系中,艺术创作中会出现将作者创作意图与作品本身分离的现象,认为内容高于形式、理性高于感性、主观源于客观,这反而使舞蹈艺术失去了神秘性与多元性。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保护文化生态和增强文化软实力,人们开始在对立中找寻联系,并探求万事万物的新生,又一次回归于共生的、交融的智慧结构中。

(二)交合中新生

中国艺术不是西方人所说的“创造”,而是一种“生成”或“创生”。创造是无中生有,创生是有中生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也意识到创造本身就是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事物或概念进行主观上的联系,并以此获得客观的认可与支持,这恰好符合“创生”从有到有的观念。

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大多数都是在客观物质的联系与想象中产生的。在《爱莲说》《朱鹮》《羽化灵蛇》等优秀作品中,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人类高洁与超然的品质;以朱鹮的珍贵与典雅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青蛇的曲线与运动轨迹象征女子妩媚多情。这都是通过对模仿对象首要特征的提取,并使其拟人化和情景化,使舞蹈形象既有对物体的模仿,又有人性和情感的表达。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通过人的艺术创造进行异质同构,产生了独特而有韵味的新形象。

(三)开放且平等

创生性智慧旨在打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以开放且平等的态度对多元文化进行融汇,抛弃门第之见与闭门造车的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体系的精髓,扩充舞蹈艺术的内涵,并为舞蹈专业的建设提供多方面理论和实践支持。

因此,我们要打破舞蹈与其他非艺术之间的壁垒,如将舞蹈带入生态学的研究中,发现自然环境对舞蹈的动作形态、追根求源、功能效用、传播地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河北的井陉拉花,伞公的动作多以高抬腿、大蹲为主,这与井陉县山高坡陡有关。人们在登山时为避开山石,于是需要高抬腿来跨过障碍,并通过大蹲来维持重心以防摔跤。而傣族舞多保持半蹲的舞姿,小腿敏捷弹起,重起轻落,较少有跳跃性动作,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这主要是因为傣族地处于亚热带地区,族民身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服装限制了大幅度运动。这都证实了自然环境对舞蹈风格造成的巨大影响,也让舞蹈工作者认识到非艺术学科对舞蹈研究的重要性。

二、舞蹈创作中工具理性的表征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合理性概念,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用一种计算的方式、技术化的形式来支配我们的生活,并计算得失、利害、效用等,从而追求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现如今,工具理性已然成为舞蹈创作的一大阻碍,不得不使我们对舞蹈创作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舞蹈演员的“工具化”

“君子不器”是古代文人一生所追求的风骨,认为自身价值的实现不局限于一方面,强调多才多艺与内心的充实。这同样适用于舞蹈演员的自我发展。

首先,舞者不应将自己的肢体只当作编导意图传达的工具,以纯粹肢体动作的串联是无法与作品中的情感和行为产生共鸣的。舞蹈演员进入角色的能力影响着观众对信息的接收,如果舞蹈演员与观众之间没有“通感”的产生,则舞蹈作品的传达过程是断裂的,这也就意味着舞蹈创作的不完整。舞蹈作为一种共时性艺术,需要舞蹈演员与观众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激发观众的“内模仿”,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震撼。舞蹈演员作为舞台上艺术的“践行者”、观众的审美对象,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行使自己“二次创作”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演员也是创作的主体之一。面对编导的编排,除了需要积极接收外,舞蹈演员还需在忠于作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编导也应给予演员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空间,及时肯定有价值的想法,这才是良好的舞蹈创作关系。其次,舞蹈演员不能将舞蹈仅仅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是应维护舞蹈的尊严与价值。若把舞蹈当作追逐成名成家的“工具”,必将损害其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蕴。因此,舞蹈演员在舞蹈实践中必须将热烈的情感、丰富的经验、独特的个性、高尚的品格融入舞蹈表演。

(二)编导思维与技法的僵化

编导大多经过数年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创编技法已经趋于体系化与程式化。虽然以往的理论与经验给编导带来了便利与灵感,但也导致作品千篇一律,这是因为许多编导将技法作为舞蹈创作的“操作指南”,在创作过程中不计后果地照搬,而不是对舞蹈思维进行开发。

首先,忽视舞蹈思维的培养。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训练与素材类课程占六成以上,偏重于基本功与舞感的训练,而编导类课程又以技法课为主,势必会使编导产生“舞蹈即动作、创作即技法”的认知偏差。这都归因于舞蹈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定式,可见在编导课程中融入对舞蹈思维的培养迫在眉睫。其次,学生作品的技法化倾向严重。为了快速填满作品的内容和时长,多数作品就是形式元素的简单拼凑,舞蹈动作不为主题、情境服务,可以说是将编导技法模板化,以至于缺少深度。

(三)“快餐文化”对观众的腐蚀

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快速占据了文化与艺术市场。因其内容短小且精悍,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得到最新的资讯,追求信息传播的效率性。虽然“快餐文化”内容新颖、速度快捷,虽有效率,但失去了情感的温度与文化价值,容易引发大众浮躁的心理,表面上是对信息的补足,实质上,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浏览反而推动了人类“文化沙漠”的形成。

短视频对舞蹈作品进行部分截取,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完整性,也容易造成哗众取宠与以偏概全的不良后果。这种尝浅辄止的学习方式会使舞蹈动作与风格发生偏移与扭曲。例如,各大平台存在一些知名博主传播错误信息的现象,在未进行专业学习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就对某一作品或现象下定论,使众多观赏者通过其言论而对某些作品产生首因效应,之后的行为活动与评价都会受到最初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良莠不齐的作品传播反而会造成观众的审美混乱。

三、创生性智慧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

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明轨迹,科技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与经济发展,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用舞蹈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重构,既丰富了舞蹈创作题材,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杨丽萍的《十面埋伏》就借用了楚汉之争的真实历史事件,采用多丽丝·韩芙莉的现代舞创作理念,旨在用现代的身体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此作品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虞姬角色的塑造,由男性肢体塑造女性的阴柔,在编舞上运用现代舞的呼吸方式与动作风格,却又在其中使用了兰花指、㧟脚等中国古典舞动作,这种性别的反转与动作的杂糅使作品别有风味。除此之外,《十面埋伏》通过现代化的舞台设置,达到增强艺术效果与丰富观众体验的双重作用。作品将上万把剪刀叠加而成的“剪刀云”悬挂于舞台的顶上,预示着战争与危险的来临,展示人物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气氛。《十面埋伏》为历史人物的现代化塑造提供了借鉴,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舞蹈的叙事模式、创作理念的融合,也为中国舞剧的国际化发展另辟蹊径。

(二)中西方舞蹈多元文化的融合

2020 年9 月,中央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展演了新作品——《花一样开放》。此作品被称为“苗味”芭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何琳远赴苗乡,积极进行脱贫致富的故事,并以阿山与青梅竹马阿朵的爱情为辅线。其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芭蕾舞“开、绷、直、立”与苗舞“三道弯”舞蹈风格的对立,将芭蕾“向上”与苗舞“向下”的审美风格融会贯通。苗舞不是穿插于舞剧之中仅作为“风情”的展现,而是与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紧密相连的。如最后一幕“赶秋节”中,为了保持舞剧风格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作品并未直接呈现原生态、传统的竹竿舞,编导巧妙地将苗舞的竹竿与芭蕾的把杆相结合,既带来了浓烈的苗族风韵,展示了苗族人民喜迎丰收时的喜悦情感与生活动态,又保持了其芭蕾舞剧的定位。

中西方舞蹈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经历了不同的社会革命,由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舞蹈风格与审美特征。如今,众多编导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迎合时代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在舞蹈文化的差异性中寻求共生之道,提升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意性。

(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

根据上文可知,工具理性倡导一种工具崇拜与技术主义,强调使用最有效的方法达成目的。价值理性注重在行为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与个人价值,力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忠诚、平等、自由等。我们必须承认,在舞蹈创作中,只有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同带入,才会有经久不衰、击节赞赏的作品诞生。

2021 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凭借《唐宫夜宴》迅速出圈,以其超强的文化IP 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全网播放量突破27 亿次。《唐宫夜宴》运用“5G+AR”的技术,通过棚拍与舞台的实景录制,并经过后期的场景叠加、抠图、云技术等,将虚拟舞台与现实舞台相结合,使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完美契合。其次,《唐宫夜宴》突破了传统舞蹈语言的形式。河南卫视依托唐宫夜宴系列IP 和国风文化,用其更具年轻性、趣味性与真实性的作品构思,满足了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与娱乐需求,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彰显着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记忆,形成民族认同感。

创生性智慧已然是超越将知识、智力与智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强调的是一种联系异质要素并融合新生的综合性能力。“二元相生”的编创技法能够克服舞蹈创作中的工具理性,达成舞蹈作品新意与艺术品格的双高,为舞蹈创作提供新理念与新途径,实现舞蹈作品的多样化与高质量。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舞蹈演员编导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试述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浅谈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与心理感受
试论舞蹈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