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阳 刘思雅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随着“双高”计划的推进和职业教育的持续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共同目标。思政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尤其是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之外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故此,根据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笔者以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为研究对象,探索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构成要素、存在问题和实施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工作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各行各业人才的传播渠道。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已成为我国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养,是职业院校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教育回归根本,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职业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加大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引导、构建科学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对专业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需要。同时,科学技术的极速发展,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学校一直都是各种意识文化渗透的主要场所,加上信息化和自媒体的普及,导致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故此,推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强化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改进对学生的思想指引与教导,将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校是学生锻炼自己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一个载体,对传递社会文明、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强调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故此,强化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既是国家社会对合格人才的期待,也是学校立德树人作用发挥和办学治校水平的综合表现。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形成学校育人水平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美誉度,也将起到助力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的效果。
为使思政课教学评价更加合理有效,学校应首先明确影响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关键要素,并有效发挥这些要素对促进思政课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推进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第一,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这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第二,从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来看,明确强调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学校教学环境的完善、师资力量的优化,促进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第三,党的领导机制是否健全与学校是否重视思政课建设息息相关。实际中,只有通过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才能对学校思政课建设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同育人的效果,真正把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价的核心,以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关键,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故此,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应着重落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上。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努力引导思政课教师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阵地,切实履行好、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六要”“八统一”要求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个人修为,不断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再一方面,要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从思政课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艺、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引导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切实上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成效。
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教学运行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施。故此,学校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方面,要将自身教育理念与学生个性特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用巧妙、科学的教学设计优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凸显思政课程的教学特点。同样,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历史与实际相融合的开导与教育,增进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建设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的先决条件是能否正确地掌握当下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结果失实、评价方式主观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作用。
就当前状况来看,多数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及学生评价几部分共同组成。
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及质量进行自我评价,对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有着促进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多数职业院校将各个评价主体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职务、职称变化相挂钩,常常作为教师奖励、晋级、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简而言之,当下的教师教学评价主要为赏罚性评价。因此,思政课教师为了不影响自身利益以及在学校和领导当中的地位形象,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虚高,由于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使得自我评价成为一种形式,导致教师的自我评价对自身起不到反思的作用。
因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时间相对集中,且师资配备多有不足,导致思政课教师周课时通常在16—20 节左右,且有部分学校采取合班教学的方式,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得思政课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鲜有时间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评课。由于无法了解其他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在同行评价的时候,往往缺乏客观的依据和准确的判断。与此同时,因各方评价主体与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同一工作环境,彼此朝夕相处,有“面子”因素的存在,致使其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几乎没有负面评价,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出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真实状况,使得同行之间的评价只重形式不重实际,无法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
由于职业院校开设的课程涉及不同的专业、年级、学科,且授课教师人数众多,院校领导根本无法了解各种学科的特征及各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做不到全面覆盖和有效比较,使得院校领导难以做出公允的评价。具体到思政课教学评价而言,院校领导往往受制于时间精力和专业背景,很难深入思政课堂了解情况并做出专业的判断,通常依据某一次的听课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导致评价具有片面性,容易引起被评价者的意见。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全程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水平的高低有最直接的发言权。但因多数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奖励、晋级、评定职称等方面相联系,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使出浑身解数去讨好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为了不让学生给自己差评,对学生在课堂中玩手机、吃东西、说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视若无睹。另外,因学生视野的局限性,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时,往往会代入自己的个人情绪,如“这个老师在课上说我了,我要给他差评”“这个老师挺好的,给他好评”等,对教师的评价有着随意性。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教师与自己无关,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只是走一个过场,直接影响了评价的真实性。
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受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所以,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且系统的评价,而多数职业院校却只注重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传授知识水平的评价,对其他如教师与学生的课后沟通、教师的课前准备、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以身作则的优劣等要素比较忽视,导致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存在主观、片面的问题,无法达到教师教学评价的实际目标。
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是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但大部分院校存在为评价而评价、为管理而评价等功利化的评价现象。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反馈过于片面、粗糙,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和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无法得知,难以产生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受个人主观认识影响较多,难以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且职业院校教师评价多以赏罚性评价为主,影响了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概言之,多数学校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且通常集中在学期末一次性进行,这种评价模式没有与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真正教学水平相结合,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思政课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推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需从学校顶层设计上发力,在强化党的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建立体制机制、完善标准规范、实现价值应用五个方面形成合力。
学校如何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体系、强化教学设计都与学校党委的决策密切相关,所以,建设好思政课的先决条件是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委需要统筹协调、统一思想,使全体师生明确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从而为思政课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正确的“三观”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要尺度,在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始终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故此,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首先应观念转变,以教师教学达到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目标为基准,从而推进更好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其他专业课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政课注重情感、价值、态度和知识技能的共同进步,而其他专业课则主要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相较而言,专业课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观性不强,而思政课教学评价则涉及内容广泛,评价过程中容易代入评价者的主观情绪。所以,进行思政课教学评价需要依据课程特征、发展规律、基本理论及教育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建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评价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中制度规范起到了载体、框架的作用,故此,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即是相关制度规范及标准的建立完善与融合改进过程。一方面,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完善和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对思政课建设及有序运行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还应构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反馈体系,通过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补齐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建设坚强有力的思政课教学主阵地。
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应能有效发挥目标性、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从“教”“学”两个方面体现其价值应用。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评价内容要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艺水平的提升,结果要能有效服务教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评价内容和结果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人特质、文化素养、道德水平、价值理念等多个方面。如此才能发挥教育评价的“牛鼻子”功能和“指挥棒”作用,达到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弄清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初衷、主要问题、构成要素和实施路径,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是发挥思政课教学评价作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