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君
(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小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足球运动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需要对其加强重视,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需求组织足球运动,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参与足球运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现代素质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过程中需要大量地跑动,与其他运动相比较而言,具有较大的运动强度,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时,不断跑动和变换方向与速度,可以使其脑部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受到一定的刺激,逐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使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腿部力量和耐力素质在运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其次,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时,需要不断变换动作,例如,足球的飞行、滚动,学生之间的防守运动、进攻和带球运动。[1]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有效应用足球运动变化,可以对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敏捷思维进行有效培养。最后,足球运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学生在具体参与足球运动时,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对其配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通过组织开展足球运动,可以实现学生合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通常情况下,在学生长时间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与身体疲劳,使其运动水平和运动时间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疲劳是个体恢复机能的重要刺激物,对其机体运动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产生疲劳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例如,学生在进行长时间运动之后,会消耗大量能量物质,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则会产生疲劳。[2]同时,在活动之后,学生的肌肉内会有大量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和堆积,导致学生肌肉收缩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出现肌肉疲劳。根据工作特征,可以将疲劳分为体力疲劳和脑疲劳,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对其体力层面的疲劳加强重视,当学生出现疲劳时,其神经肌肉力量和运动速度的协调配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使其动作准确性和灵敏性大大降低,对其技术水平发挥造成严重的阻碍,甚至会使其动作失败,对其运动成绩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足球运动时,需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克服疲劳。
首先,通过进行耐力训练,可以使学生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其抗疲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当学生机体具有较高的抗疲劳能力时,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水平运动,对其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通过进行有效训练,可以使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更大发展,使其血氧供应具有更高的充分性,进而确保机体能够储备更多的能量物质,使学生生理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学生在运动之后能够迅速消除疲劳,缩短恢复时间,保证学生快速进入到下一阶段学习。与此同时,通过科学开展耐力训练,可以使学生具有更高的抗疲劳能力,并使其在疲劳之后迅速恢复,确保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可以实现有节奏的交替。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能量物质,使其他素质得到一定的发展。[3]
最后,耐力训练的有效开展,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顽强、坚毅、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的科学培养,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运动中充分应用各种运动技巧。通常情况下,在学生参与足球运行时,不断跑动需要消耗大量体能,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足球比赛活动时,学生不仅需要对其掌握到的各项技能进行合理应用,同时还需要具有充分的体力和强大的意志,如果学生缺乏耐力素质,则会使其无法完成整场比赛活动。
其一为无氧耐力训练。具体是指学生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在学生无氧耐力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水平同时受到无氧代谢能力、能源物质储备以及韧带、关节和肌肉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学生无氧耐力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无氧代谢能力,使其能够在肌肉活动中储备更多的能源物质。[4]
其二为有氧耐力训练。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耐力发展而言,有氧耐力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如果想要使学生有氧耐力得到更大的发展,需要确保运动员具有更高的摄氧能力、输氧能力以及用氧能力。同时,还需要确保其体内脂肪与糖原含量的适宜性,确保学生韧带关节和肌肉等支撑器官可以长时间承受负荷,从而使其有氧耐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持续训练法具体是指组织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基于恒定强度进行持续训练。有效应用该种训练方法,可以对学生机体进行持续的刺激,使其大脑皮层神经得到科学改善,具有更高的均衡性,进而确保能够实现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有效提升,使学生可以对其体内的能量储备进行更为科学的应用,进而使其有氧耐力得到更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持续训练法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持续运动,由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间歇,因此,整体负荷量相对较大。但是在学生参与具体训练时,训练强度相对较小,同时具有较高的恒定性,练习强度通常为60%,对机体的刺激相对和缓。在组织学生进行持续训练时,需要将其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0—160 次。[5]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时,需要确保其实践价值,对其专项性能进行有效保障,此时,可以有效结合基本技战术和有球训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接球、射门、持续跑动等练习,确保能够对学生的有氧耐力进行科学改善。
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时,间歇训练法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其无氧耐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在对其进行具体应用时,需要合理搭配练习时间、运动强度和休息时间,确保能够有效保障练习效果。教师在具体应用该种方式时,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低强度训练,此时,如果应用周期性项目,则教师需要将其运动负荷控制在学生最大负荷的70%左右,而如果选择非周期项目,则需要将其控制在60%左右,并将其负荷持续时间控制在45 秒—1 分钟之间,确保能够使学生专项能力和代谢能力得到有效发展。[6]其次,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低强度训练,此时,对于周期性项目,需要将负荷强度控制在学生最大负荷的85%左右,而对于非周期项目,则需要将其控制在学生最大负荷的70%—80%之间,同时,还需要将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15 秒—1 分钟之内。有效应用该种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专项耐力和速度耐力,教师在具体开展训练活动时,需要有效结合比赛中应用的各项技能与战术,确保能够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
在足球运动中,部分学生对技战术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有效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运动量的适量增加,对学生技战术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耐力。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首先,可以在技术教学中进行运球练习,当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10 分钟左右的跑动运球练习。此时,教师可以指定跑动路线,同时,还需要设置一组抢球和堵截的学生,进行3—5 次练习,每次练习结束之后休息2 分钟。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抢截球。[7]在学生对其动作要领具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相对站立,距离6—8 米,其中一个人向前运球,然后另一个人需要进行跨步抢球,一次练习之后交换位置,持续进行10 分钟,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运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在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时,运球突破是其最为喜欢的一个战术动作,教师可以合理增加练习次数,并将其练习时间适当延长,引导学生进行穿裆过人、人球分过、假动作过人、强行突破等。在技战术教学中进行耐力训练时,教师如果想要加大训练量,需要对学生实际情况和项目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练习。在增加训练量时,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技战术,在设置练习时,需要确保其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技战术练习之后,学生身体会出现一定的疲惫,此时,教师需要结合技战术组织相关游戏,确保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接力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组,将其分为四个小组,然后一个小组为一个纵队,在中圈内组成十字形,同时面向圈外。[8]在开始游戏之后,排头的学生需要站在中圈线上控球,完成准备工作,在教师吹响哨声之后,学生需要以顺时针方向快速运球。将球运到起始线时,由下一名同学接力运球,然后以此类推,观察哪组学生能够最快完成运球。此时,教师需要严格记录每轮成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进行多次运动,总成绩最高者获得本次胜利。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攻端线游戏。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然后利用标杆在1/4 球场上设置进攻区,组织学生分组行进。在行进过程中,各队成员需要进行有效配合,使球进入对方端,进入之后则获得一分,需要在本半场发动进攻,如果对方抢截获球,则二者交换。此时,对方需要迅速跑过中线进行防守,分数先达到10 分以上的小组获得最终胜利。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学比赛具有较大的参与热情,激烈的比赛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比赛中合理融入耐力训练,使学生在耐力练习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9]例如,教师在完成战术练习或课堂讲课之后,需要组织学生10 人一组开展比赛活动,并向学生讲解防守战术,进行学生跑动次数的合理增加,中途不能暂停或替换,确保比赛的流畅性和连续性。如果教师整节课都在组织学生比赛,则学生在中场休息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疲态.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合理应用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良好比赛氛围和学习氛围的合理营造。
体育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只是利用体育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耐力训练,则无法保证训练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对其耐力训练进行有效延伸。例如,在测试学生脚背正面运球时,教师需要将其跑步距离适当提升,确保能够使学生耐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具体组织考试时,学生一共可以进行三次,以最好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10]与此同时,对于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还需要进行学生考试次数的合理增加,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外练习中自主练习,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使其能够对自身耐力素质加强训练,同时,还需要进行一帮一活动,由优秀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将其检查结果融入运动参与评价,确保其评价的全面性和多元化,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时,通过组织开展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强化技战术教学,结合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强化足球测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耐力素质,使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具有更强的耐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推进现代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