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河北石家庄 050000)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发展,我们对于美术教育产生了全新的见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育虽然始终存在,但总是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而不曾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开发,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从真正的育人理念中,挖掘出更具综合性、科学性的教育模式。绝大多数高中校园将高考作为这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而美术作为高考学科科目之外的课程,则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学校在美术师资、教育资源、教育设备、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得美术课堂的存在并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较高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的责任,很多学生保持较高的文化课成绩,但是在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等方面则一塌糊涂。在这种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群体无法获得综合全面的教育服务,也无法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新时代青年。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从高中美术课堂入手,以民间美术资源的加入为创新点,帮助广大教师群体开拓更具文化驱动力的美术教育模式。
民间美术。在古代,民间美术是相对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佛道绘画建筑等宗教美术而言的。在近现代,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职业)的美术家及其创作而言的。民间美术的诞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方文化和民间情感色彩、民间传统风俗、民间审美特征、民间日常生活习惯日积月累,在大家共同的创造中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性、地域性色彩的艺术成果。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民间美术成为民俗文化生活的形式表达,而民俗文化生活则成了民间美术取之不竭的素材来源。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如剪纸、炕围画、刺绣、灯笼、版画、漆画等的民间美术资源比比皆是,这些美术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化作用,有的用来活跃气氛,有的用来装点家居,有的则用来烘托节日氛围。民间美术看似简洁质朴,实际上却凝聚着大量的多样化人文知识,例如哲学、美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内容,都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找到较为深刻的痕迹。民间美术作为生活现实的产物,具有旺盛而不竭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到延续性继承和弘扬,是当代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较好的教学资源之一。
高中美术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是一项重要课程,同时其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又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特色美术创意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中美术教师总是忽略关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课程渗透。教师单纯地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参照物,在教学资源挖掘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没有深刻意识到民间美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而言的极端重要性。而总体的美术教材设计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全国范围内的适用问题,无法具体地将某一种地域性民间美术资源纳入其中,导致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缺乏对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比于民间美术,教师和学生普遍对西方美术知识存在更大的探索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视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效渗透。学生缺乏对民间美术的充分学习,从而相应欠缺有关中华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认知,只能在美术课堂中学习到一些美术理论和技法,缺乏人文情怀层面的激发与培养。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成长而来的学生,总是无法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完成具有文化自信意味的美术创作,于整体的教育事业而言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不利于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弘扬。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对于美术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尤其是在教师群体中,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认知,则很难正确引导学生。绝大多数教师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把美术课本作为自己的唯一教学阵地,缺乏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精神,造成教学实践工作的偏颇与低效。
教师能否很好地向学生传输美术学习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具体民间美术内容的传承与弘扬,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美术价值观,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欣赏到民间美术内在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理念,缺乏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教学利用意识,即便当地就存在十分宝贵的民间美术资源,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欣赏、体验创作等活动,也总是因为自身在教学理念方面的欠缺而忽视这一重要教学资源。
之所以出现这一教学现象,就是因为很多教师身处于全新的社会时代,但是本身的教育理念却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以开放的、自由的教学态度面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在面临一系列优质的教学资源时,并没有将其应用于课堂之上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高中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掌握美术史、基础美术理论和基础美术创作技巧,没有像美术文化、民族艺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导致具体教学工作的缺憾。
民间美术资源弥足珍贵,是本民族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体现,但是很多教师和学校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艺术价值,仅仅将西方美术资源作为唯一重要的教学来源,缺乏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思维。在教育理念、民间美术价值方面存在欠缺,则很难重视到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在目前的绝大多数高中校园中,都不太重视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很少有针对性地将其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能够将民间美术作为灵感来源,结合现代科技化教学设备、教学理念打造出具有“古为今用”之教学体系的学校则更加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校方面本身就不是很重视美术这一课程,因而在教学研究工作方面则无法做到十分充分。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影响到整体教师在课程创新、开拓方面的深化程度,使得其具体的教学工作停留在“完成任务”的表层。
加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在美术课堂上,如何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应用美术的能力,例如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当予以重视。这也就意味着重视民间美术教学是普通高中学校的选择和责任。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性体现,具有巨大的审美和文化教育意义,将民间美术资源充分糅合在高中美术课程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地域性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开放、自由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高中美术课堂充分结合民间美术资源,尤其是充分挖掘学校当地的民间特色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民间美术与课本美术知识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和差异,从而以多样化的视角完成美术课程的学习。每个学校所在地都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可以能动地将其内容拓展为高中美术课程中的一部分,带领学生以本地民间美术为基础,完成传统美术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可与当地民间美术创作者、手工艺者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的教学合作关系,邀请其地域性民间美术创作者、传承人前往高中课堂进行知识普及和创作展示。只有在较为正式的学习环境下,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一项重要艺术组成部分,才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欣赏。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关注民间美术资源的巨大教育价值,要求美术教师将民间美术资源作为一项必修性美术课程,向学生完成传统美术知识的普及。在我国建设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就是“母体艺术”,将其引入到实际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广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艺术文化,更能够将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高中美术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结合社会生活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完成美术课程的教学。民间美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载体。劳动群众的生活与民间美术融合在一起,民间美术体现着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语言。民间美术资源本身就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因而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完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真实、更具生活温度的美术氛围。
教师可以在美术课程中设计有关户外采风、户外写生、走进大自然、于日常生活中获取美术创作灵感等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适当降低教室讲台上的抽象化理论讲解,充分加入动手实践和体验的美术教学内容,只有在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才能够真正地“有血有肉”而经得住考验。
例如教师教大家进行有关大自然题材的绘画学习时,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公园、森林、郊外小村庄进行生活体验,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大自然,感受生活实际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具有传统手工艺技巧的民间艺人,教师也可以带领大家一起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术“手艺人”,并且根据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实践报告的记录。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民间美术的发现与体验实践之后,大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展示。因为每位同学的切入点、发现途径不同,因而大家找到的民间美术素材也会千差万别。教师给予大家一定的自由,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突进完成民间美术素材的发现和收集、记录,便可以更大程度上完成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探索。学生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信息互换,达到较为高效的学习效率。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也有很多是来源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这和现代设计的实用、审美的特征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创作形式或者审美角度上来说,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之间依然存在很强的联系。在现代设计中,加入民间美术元素能够丰富设计内容,使其更有年代感、更传统,也更具民族性。当代高中美术课程可以适当将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充分接触实用性艺术门类,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美术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的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现实性问题。
随着世界步入21 世纪,各种事物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代设计不仅要求满足我们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同时还将民族文化继承与弘扬作为一大因素纳入其中。而民间美术资源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素材,能够帮助高中生在统一的美术课程中,利用民俗性美术素材完成具有文化自信意义的美术创作。只有在青年一代充分掌握民间美术、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具有一定了解,并且愿意将其作为基础进行开发创新的前提下,我们所提倡的文化自信发展战略才能够更快得到实现。很多教师在进行现代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时,总是喜欢借鉴西方国家的设计素材和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所谓“国际化”的美术设计思维。殊不知,民间美术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素材,只要得到妥善开发和利用,同样能够获得世界人民的欣赏和追求。
在当今这样一个将文化作为重要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本民族文化、艺术才是我们真正应当继承与发扬的内容,而不是仅仅跟随先进国家的发展脚步亦步亦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图案的造型美感,分析民间美术图案采用的谐音、隐喻等艺术手段,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图案中具有约定成俗意义的文化内涵,从而积累创作素材。
民间美术资源是一项重要学习资源,高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到其教育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中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民间美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切入点,开展创新性美术教学策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办法,能够帮助广大教师群体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纠正教学理念,同时改进具体教学模式。事实证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我们根据现实状况进行改进革新。在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当今时代,民间美术必然从一种地域性文化内容走向更大的发展舞台,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群体共同努力,将其充分应用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完成民族美术资源的有效传承与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