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淑英
美术是多彩生活的反映,美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体会,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情感。因此,美术教育活动不但能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而且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面对那些性格内向、不主动参与的幼儿,我注意用激“趣”的方法,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走入幼儿的内心深处,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愿望,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我流露、自主表达。
美术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由于性别、家庭环境、生活体验和受教育方式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以及作画的手法,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我,我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我想这样做”梦想美术角。美术角里被放置了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画画还是剪裁?卷起还是展开?涂色还是黑白?活动内容全都由幼儿自主决定。“我想这样做”美术角创设,让幼儿变得自信开朗,勇于表达,积极向上,其个性得到了尽情展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很多做事毫无章法的幼儿,以至于东奔西走地救场:草草了事的作品、满桌乱放的材料、满地乱扔的垃圾……因此,我注重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思考“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再给予针对性地指导。
尊重和引导幼儿的良好个性的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部分幼儿知识经验缺乏,美术活动后的收归总是不尽人意。如何让这些“小马虎”养成收归的好习惯?幼儿认为,乱糟糟的美术工具不美观,要把美术工具拼成“彩虹”。蜡笔“彩虹”、剪刀“彩虹”、卡纸“彩虹”……一条条美丽的“小彩虹”组成了井然有序的美工区。面对不耐心画画的幼儿,我带他们欣赏各种名画,并在幼儿作画时,不断对其鼓励。
《纲要》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社会性行为,如在绘画前对要画内容的体验与探讨、作画时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画好后对各自作品的交流与分享等。因此,我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关注幼儿生活经验,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开展绘画活动。在“美丽的秋天”主题美术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自主收集可用于作画的素材。通过这次收集活动,幼儿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在与同伴交流协商中提升了交往能力。同时,幼儿学会合作、共享,自信心、成就感也随之提升。在接下来的长卷画活动中,幼儿通过讨论、调查、投票等形式,确定了长卷画具体内容,并共同完成这一巨幅“班画”。我还从网上学习开发“你画我猜”“色彩的魔法”等合作美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美术活动连接幼儿个体与外界,使幼儿不但在艺术领域里得到单一的美术素养成长,而且在身体、感情、心灵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成长。幼儿在与自我、同伴、社会的积极互动中,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创作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注重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美术活动,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品一品”中,萌发了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母亲节,幼儿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将自己对母亲的孺慕之情,用绘画、贺卡、手工小礼物等形式表达出来,带去自己衷心的祝福。幼儿的真情流露不仅让亲情得到升华,还促进幼儿发展社会责任感。
评价是幼儿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与集体进行情感交流,让自我感受融入集体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利用美术评价这一契机,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评价分享的多样性,促使幼儿更好地部分沟通彼此。评价对美术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分享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师幼共评等。在美术活动评价分享中,幼儿运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想说、敢说、愿意说”,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同时,美术评价的开放性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美术活动不但让幼儿感到艺术的美,而且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主动开展同伴交往,内化行为规范,学习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