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体育部 祁晓宇 刘学鹏
本文在对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所面临发展机遇展开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的现状,从机构资质认证、经营许可、教练员认证等方面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完善举措,以期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国家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祖国的长远发展。无论是环境的治理,还是健康中国的推进,都彰显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一直是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诸多的改革举措也都旨在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活力。本文结合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所面临的新形势,探析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不足,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完善举措。
(1)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成为健康中国推进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更是受到格外重视。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1]。”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的成效,无疑是衡量健康中国推进效果的关键。
(2)体教融合深化需要社会体育组织的广泛参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除此之外,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多部门也印发了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文件的出台,形成了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的政策保障机制。在体教融合政策机遇驱动下,借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弥补学校体育技能教学和参与时间不足的问题,以多类型青少年体育组织满足青少年多元化需求,必将成为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形式。
(3)“双减”工作的开展为体育培训行业创造了发展良机。为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以下简称“双减”)。随着“双减”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作业负担减轻的同时,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会相应增加,体育培训的项目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另外,学科类培训释放出来的家庭资金也有可能被用到体育项目上。学校课后服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从校内的角度解决了学生的一些学习需求,但是校外体育活动的需求的满足,无疑为体育培训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体育培训机构兼具技能培训和单项体育运动的特质,对于当前行业市场的规范性来说,许多方面都有待完善。首先是没有相关的部门制定准入标准,有些培训机构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场地与师资;其次,对于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运行过程中的监管管理主体育人不够明确,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有效规制的欠缺,不利于体育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
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化的技能教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于行业准入机制的欠缺,许多体育培训机构都是雇用的临时教练员,教学水平不仅参差不齐,而且好多都不具备教师资格。此外,还有一些培训是以个人形式开展的相关体育教学培训活动,培训主要依靠教练员的个人能力而缺少相应的的教育培训要求。再加上很多家长对于体育技能的习得水平缺乏了解和判断,不利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各类体育培训行业机构发展中,场地设施资源的制约较为明显,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交通、质量等因素。当前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归属于学校和体育行政部门居多,这些场地设施对外租赁较少,要么就是场地费用较高。许多体育培训机构普遍将旧厂房进行了改造,培训环境和体育场地的标准性难以保证培训质量,也容易造成一定运动伤害。
体育场地的有限性和经济的差异,导致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区位格局。就行业的发展来看,缺乏能够辐射全国甚至区域性的体育技能培训品牌,体育培训主体属地化运行、散碎化的特征较为明显[4]。当前,除了体育场地主体管理者利用其场地条件优势提供相应的体育技能培训外,许多的社会人员也通过体育场地租用开展体育技能培训。
随着国家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发展目标规划也要放得更加长远,立足于体育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谋划,不断提升体育服务产业的标准化程度。首先,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包括场地、教练员认证体系、培训内容审核等,未经通过的组织或课程,不允许招生开课,把好入门关;其次,加强对培训场地环保、消防、安全性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行业领域专业化、标准化程度。
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相关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对相关体育培训行业机构的监管,维护体育培训服务市场的环境。相关体育运动协会应当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对体育技能培训机构的师资、课程等进行监督检查,引导各类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机构推进行业管理,强化从业者规范课程体系、运营体系、师资、赛事、场馆建设。尝试结合项目特征建立运动项目技能评定考核标准,例如: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推行的啦啦操七彩星级考级。引导相关机构规范内部经营,提供优质技能培训服务。
教练师资队伍的标准化建设是规范体育培训产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具有特殊的身心特征,教学方法也要具有针对性,通过体育培训职业认证体系的完善,可提升青少年体育培训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引导我国优秀退役运动员转型和创业,实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从事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弥补青少年体育培训师资人员不足和水平不高的缺失。
随着“双减”之后学校课后育人活动的开展,学生需求多样化和学校师资局限性的矛盾也更为凸显。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专业人员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这样不仅能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同时通过合作形式的创新,盘活体育培训产业所需的场馆等资源。既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破解学校育人短板,同时还可形成扶持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的政策,形成共赢。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各方面事务的治理举措也在不断细化。对于体育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营许可、教练员认证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加上相应的政策扶持,将为我国体育培训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