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娅丽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写作作为一种将人脑的思想观念、见解看法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方式,它暴露出个人自身与周围环境产生的联系,即人们从外界接受信息,继而获得内部感知,然后通过写作展现自我。在这个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人与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人们既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1]正因其表达作用,写作被认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光在考试比重中就已达到40%。[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总目标中也提到“要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可见让学生学会清楚地呈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写作作为表达的一种重要载体,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也正因如此,从小学开始教师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小学将写作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具体分为第一学段的“写话”和第二、三学段的“习作”。[3]“写话”要求学生能够在看清图画内容的同时,清楚并完整地表达其中的含义,虽然与习作有所差别,但其目的还是在于为后期阶段的习作打下基础。
“五育融合”是目前教育导向的趋势。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教育迎来新的要求和任务,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五育融合则是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五育融合”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被提出,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就提出了“五育并举”思想的雏形,强调以德育为导向引领其他四育共同发展;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五育”第一次被提升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水平;到了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五育融合”作为教育发展目标。“五育”作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坚持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作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担当大国责任的需要,需要加强它们之间的相关融合。[4]“五育融合”不仅使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了增强,还使学生在学习具体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掌握某个技能时,一定程度上得到“五育”的全面发展。
目前习作教学正处于一种困顿的境地,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习作兴趣低下、提笔难写[5]等问题,关于如何改善习作教学,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探寻。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有学者认为首先在于帮助他们克服对习作的恐惧,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生活入手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6]并且他们还号召学生需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对习作素材进行积累,以解决下笔困难的问题。[7]对于如何将头脑中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除了在教学中讲授一些规范与技巧,有人指出将协助式思维导图运用到习作教学之中,它是在传统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加入了师生互助,对学生习作结构的构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8]除此之外,对习作单元课文进行分析与模仿,是习作教学的常用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习作结构的学习与习作语言的完美表达,同时学生在对习作语言进行斟酌的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将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习作单元进行教学时应该实现其内容的整体化,改变原有的“一课一教”模式。在习作的内容上,研究者们除了对学生习作的语言规范和思维逻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们还认为应该通过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劳动意识,以及保证“教学与育人”的相统一,即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例如在习作“写信”中学习礼仪,传承优秀文化。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如何进行习作教学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但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习作教学策略偏向于研究“兴趣”“情境化”“阅读”“结构布局”等方面,将“五育”结合到习作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有的也只是在其中论述了“五育”的一方面,并且忽视了其“工具性”,即将“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化为直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手段与方法。因而以“五育融合”作为条件进行习作教学,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五育”的发展将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往今来,人们都注重知识的获取,拥有丰富的学识不仅会受到更多尊敬与爱戴,还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同化和顺应之下,新的知识被纳入认知结构,并成为下一轮学习的旧知,以此螺旋式上升循环,人们的知识得到增益,达成智育目标。所谓习作教学,“教学”一词则表明其中必定逃不了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只有对学生加以智育,学生才能在习作水平上得到提升。因此,应以传授知识、学生智能发展为手段,促进达成习作教学的目的。
1.模式与习作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场所,最主要又最突出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有关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第一步仍是知识的获取。习作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说明文四种类型,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每一种类型与表达方式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当学生着力于习作能力的提升时,必不可少需要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向学生进行讲授。比如,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时就应该知道关于点明中心思想、正反举例论证、深入挖掘、联系现实、总收全文等方面的写作要点,在叙事表达时就要明白内容如何布局才能使读者清晰明了。虽然说习作讲究不拘一格,但其中又蕴含着一些规章,如果学生对习作的结构性知识不加以学习与掌握,那么学生的习作便会潦草凌乱而没有条理,甚至不成文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结构框架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表达技巧,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2.阅读与习作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方面,其中听读是接受能力,说写是表达能力。生物学中,人们在对某个事物或事情做出反应前,必定先获取其信息,再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听读是获取习作资源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这不仅包括课堂的课文阅读,也包括课外书目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们扩充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升思想水平与表达能力,丰富习作词汇的储存。一个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在习作中词不达意,即使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却较之他人略显平庸,因为一篇文章是作者思想、生活、情感的载体,它们的表达在很大的程度上受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影响,而学生在阅读他人文章过程中总会自主或者不自主地学习到其中的精益,化为己有,然后在合适的习作中运用,从而使自己的习作水平提高。此外,阅读能够开阔自我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广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在某些特定主题的习作中,学生只能想到一种或者两种不同的习作途径,或是内容区别,或是结构差异,通过阅读能激起学生自身经历的相关回忆,或者在结构上恍然大悟习得一种新的布局排版方式。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阅读占据重要位置,通过阅读可以增长智能,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
教学不单是课堂上教师传授、学生吸收,还可以另辟蹊径;教学资源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对生活的感知,把握其中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学生习作的提升。
1.教学引领与习作
既然是教学,习作教学作为其中之一,必然还是遵循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占据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习作教学必须以正规的课堂化形式存在,即固定在班级中进行教学。习作的各类结构与表达方式等陈述性知识必然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室中讲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稍做变通,将教学场地移到教室之外的学校其他地方进行,改变教师只能在讲台、学生只能坐在位子上的固定方式。比如当教学观察习作时,教师可以带学生溜达进学校的花园一角,和学生一起观察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植物,或者小甲壳虫与小蚂蚁,在观察中就地教学,让学生即兴把自己观察到的描绘出来,教师再加以辅助式引导,让他们在细节及语言上得到提升。在这种遵循学生爱动爱玩儿的天性,并给予学生适当行动自由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效果势必会有所提升。虽然学生也可以在课外自行观察周围事物,但这里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教学引导与支撑,让学生的观察更加具体化、细节化,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生活感知与习作
习作内容并不来自凭空想象,即便想象类型的习作,也不是习作者在头脑里异想天开的存在,在生活中、在作者认知的现实世界里,总能找到其对应的想象根源存在。虽然从建构主义角度方面看学生并不是以空着头脑的形式接受教师的教学,但由于校园课堂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学生缺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体验,更多的是“囫囵吞枣”式感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素材,熏陶情感。
情感是习作的灵魂,没有情感的习作只能算是文字堆砌而成的废纸。人们的基本情感包含喜怒哀乐四种,其他的复杂情感皆由它们组合而成。人们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当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最先的情感产生来源于家庭,因为人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当学生关注生活时,最先体会到的父母的爱与辛苦,开始理解并感恩,萌发分担劳务的思想并主动承担家务,并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不易。如此,学生在写有关父母之爱的习作中感情就会更加真实,文章也就会更加生动。当然,情感不只来源于父母,也会来自朋友以及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人们产生的情感越丰富,习作的感情色彩也会变得更加饱满。语言与结构之美缺少不了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人们的审美也一般是从生活中逐步形成与培养,当人们作用于周围的环境时,周围的环境就会反作用于自身,从而对环境有了一个感知,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式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甚至创造美的事物。并且当学生开始有意识、主动地观察并体验生活时,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又将进一步扩大,如果学生以生活为蓝本,将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融入习作中时,生活中“美”的体验就不仅会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更会充实其中的情感,并且在习作的表达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受育人导向与政治化倾向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在习作教学中日益被强调与凸显。对于德育与习作,一方面要在习作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在德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1.课程与习作
对于习作教学常常隶属于语文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习作是情感的物质载体,同时引导学生在抒情中展现正确的人生导向,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在学生自由习作时对学生表露的情绪做正确导向外,还可以利用有关德育类习作让学生表达其有关思维活动,以此展现自身内部品质。例如,通过专门的习作单元,以“品德”作为话题,让学生做一份相关习作,在此过程之中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融入其间,然后通过习作呈现,这不仅能给予学生习作机会,锻炼自我的习作能力,更能让教师通过习作了解到学生对事对物的看法,培养其良好品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习作教学并不仅仅只存在于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往往也蕴含着习作教学,当思政教师让学生以习作形式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念时,这使得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又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升。
2.评价与习作
“玉不琢不成器”常常被用于人的成长上,当将其套入到习作教学时,它代表一篇好的习作如果不经历反复修改就不会成为一篇佳作,因而写完一篇习作并不代表完成一篇习作,传统上这部分工作由教师进行,他们会对学生的习作统一阅览并标上建议性批注。然而,近些年新课标对评价主体做出了新的规定,要求应该加强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学生习作除了由教师负责评价外,还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批改。通过互评不仅在隐形之间拉近了一般意义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小作者就在身边;还亲密了同伴关系,他们会知道原来他人有着和自己相同或不同的经历。互评不只是笔尖上对同伴习作的圈圈点点,更重要的是向他人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这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尊重与倾听的品质。在交流中学生们互通观点,表达与解释自己习作时的想法,如此双方的思维便会产生碰撞的火花,在探讨与斟酌下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升。
本论文从课堂与生活两个方面、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下探讨了小学习作的教学,在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习作教学的生成性目标的同时,又将他们作为资源进行利用从而改善习作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实地观察时如何最大化地照顾每一个学生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