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探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22-11-22 16:21陈孝柱郭芷涵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企业

陈孝柱 郭芷涵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非常多,特别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策略方面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及机制创新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近年来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非常深入,成效也非常显著。但是基于“双创”背景去反思和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依然较少。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企业的创新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反思与探究是当前时代发展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联合各社会责任主体共同努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现状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大学生个人就业创业有积极作用,对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也有深远意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具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实践培育内容、专业教师力量、实践活动基地以及配套机制方面。

(一)创新创业理念确立尚未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首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度不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高校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可能无法取得实际成效,因此校领导层面对此不够重视,而且部分带队教师将社会实践锻炼完全等同于毕业实习,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工作上的应付了事,在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时对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都欠缺考虑,背离了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初衷[1]。其次,企业的认知偏差。企业以营利为目标,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往往只是为了获取政府在政策或者资金方面的支持,并没有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深思,在项目选择上也多是选择已经发展成熟的并且是大学生已经掌握的项目,真正涉及行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实践活动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造成创新创业成果与预期目标差距大。最后,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当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认识的误区,将社会实践视为一种单纯的生产体验,没有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学生的参与态度也不端正,只为应付学分要求,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有编造实践报告的行为,自身的潜力得不到启发,所学与所用无法统一。

(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不能满足基地发展需求

首先,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高校没有组建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承担这部分工作的往往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管理工作,还要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与各企业交流,然而企业因为自身的营利性目标不愿意将既懂得专业技术,又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员派遣到相关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其次,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创业政策的提出到实施还不够成熟,而当前参与的教师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甚至部分教师是从其他管理岗位借调过来,对于行业发展不了解,对于企业发展和科研项目的关注也很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非常陌生,这些原因自然会造成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2]。最后,专业教师结构不科学。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由校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负责,但是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关乎到高校、大学生、企业等多方的利益问题,这部分问题是校内教师队伍难以解决的,当然类似的跨界问题对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不擅长的,因此当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结构存在问题。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首先,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近年来,高校的工作重心向规模扩大和就业率提升转移,在整体工作思路上呈现出短视化的问题,因此高校领导更着重于眼前问题的解决,比如招聘会的举办和生源的扩招等,而企业忙于追求当前的经济利益,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愿意投入大量的场地、设备以及技术、人才去建设实践基地。其次,实践基地质量不佳。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多以教师的课题研究为依托,甚至部分高校的实践项目出现盲目上报和应付检查的情况,实践项目缺乏长效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求。甚至部分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大于内容,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也是不利的。最后,创新创业形式单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虽然有了发展变化,但是从整体上看依然较为单一,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依然表现出局限性,以企业或者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部分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也较为有限,显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相悖[3]。

(四)创新创业机制建设不能满足长远发展要求

首先,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时间不久,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形成,管理系统缺乏梳理,管理结构也不科学,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同时整体性的规范建设也不到位,因此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很难形成协同力量,自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也无法实现有章可循,实效性大大削弱。其次,资费支撑不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持续性的资金投入,而且实践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场地等硬件设施更是需要耗费不少资金,同时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的选择目标因与企业近期发展目标不一致或者社会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得不到企业的资金支持,高校要背负很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资费支持不足成为阻碍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现实阻力[4]。最后,激励机制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出了校园,实践过程很难得到监管,考评体系的建立往往因具体实施的难度太大、标准模糊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自然也会导致考评机制的激励效果无法发挥出来,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创新创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具备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提升,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更加主动,从整体效果上看他们的创新创业水平也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同时,高校与地区政府以及当地的社会企业单位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表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为当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基本的实践平台。

(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双创”政策的提出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得到普遍性重视,为更好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协同各校外责任主体担负起以科技产业园、创业园以及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实践基地建设。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与传统相比有着实质性改变,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佳的现实困境,也有利于实践项目走出传统社会实践场地归高校所属的定式,帮助大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值得我们关注的有类似众创空间实践基地建设,它的提出引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也与社会企业现实环境一致,同时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和生活习惯相统一,这样的实践模式能更深刻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参与热情,从而使更多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的同时为更多人创造就业岗位。

(二)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

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同时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育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尤其是推行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措施。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理念上突破了思维枷锁,将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服务挂钩,让师生从观念上改变思想,并在形式上走向更加丰富,改变了过去暑期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校企合作的单一模式,尤其是加入了“互联网+”思维,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备受大学生群体喜欢的在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这与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一致,也与企业当前发展趋势吻合。

(三)创新创业水平普遍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创新创业政策的推行如火如荼,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视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校内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而且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配套体制完善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育人方法优化等方面也有了实效;从校外来看,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也更准确了,在企业发展思维方向上也有了转变,开始关注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也逐渐有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时企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提高,与高校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从社会范围来看,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岗位,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可见,此项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

“双创”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实际能力的培育不仅对学生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提高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且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均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需要高校、社会企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各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力量凝聚、机制完善以及实践活动丰富上下功夫。

(一)整合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首先,引入社会资源。高校与企业要不断深化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新力量,积极争取共享企业的社会资源,比如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生产场地资源以及经费方面的资源等,当然这些资源的运用必须是双向的,高校在引入企业资源的同时也应有相应的输出,比如对口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项目成果的共享以及校企合作政策的制定等,使社会资源功效实现最大化。其次,开发校内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的拓展离不开校园这一重要环境,因此对于校内资源的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注意对校园信息平台的搭建工作,创新创业的在线教育应包含基础创业教育板块和创业通识知识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信息补给,更大程度上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最后,丰富课程资源。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管理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组织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的对接负责人、行业专家等成员构建起符合校本特色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实践内容体系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创业知识内容体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比如开展讲座、研讨会、社团活动和校外实习等。

(二)凝聚力量,增强师生队伍社会实践素养培育

首先,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高校大学生要从思想高度上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正确认识,在日常学习中多加关注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相关内容,对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的意义要有清晰的认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与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同等重要,从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利用社团活动进行相关锻炼[5]。其次,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指导队伍,从选拔方式的优化做起,一直延续到在职期间的各种培训,通过选人用人以及教育培训的结合改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认知,优化教师队伍的教学方法,补齐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做好组织上的保障,与此同时应形成相关教师发展机制,提升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最后,协同社会育人力量。高校在做好校内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应积极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为大学生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性的指导,吸引更多企业实习单位主动参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项目。同时,高校也要加强与大学生家人的沟通与交流,转变家庭思维,通过家校共建延伸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场域。

(三)完善机制,提升配套政策体系制定的发展性

首先,健全管理制度。高校应从制度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开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各参与主体的思想工作,从而在多主体参与的前提下协同制定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和谐且积极的制度氛围,让创新创业教育在管理制度的切实推行中落地生根。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在充分吸取政府、企业、家庭、高校师生以及校外专家、学者等不同主体的意见之后,还应经过严格的领导层面的审评,而且在经过意见收集、草案审核通过后还应增加民主评议论证会,使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到实施都能取得预期成效,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6]。最后,建立考评机制。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动态化和及时性特征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和教师在实践参与中的成绩给予对应的分数,这样不仅可以使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能通过全程监督得到客观数据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激励或者批评等。

(四)丰富实践,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协同性

首先,加强实战演练。在大学生真正进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始接触真实项目前应先开展实战演练,针对重点扶持项目组织大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知识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规避很大一部分创业风险,而且也可以避免因没有经验而造成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水平。其次,共建实践基地。以政府为引导,以高校和企业的融合发展为方向,在明确各自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开展项目合作,政府主要负责协同校企之间的矛盾,给予政策性和资金方面的保障,高校则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以及科研项目的人才支持,而企业则主要负责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建设起既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能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7]。最后,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高校应打破传统观念从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着手,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以及新媒体平台等现代化方式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当然线下各类培训活动的举办也是必需的,而且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以及校内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也应纳入常规化实践活动项目当中,此外丰富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必需的[8]。

四、小结

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我国受到了高度关注,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认知,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集中体现更应该得到重视。比如,美国和英国最早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并始终坚持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实践中实现了“双创”教育带动社会成员的再就业。我国也在理论领域、实践领域和政策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指明了新方向,也为促进高校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基于“双创”背景探究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具体策略是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的时代育人新课题,也是所有社会育人责任主体应给予支持的社会课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课题。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企业
“六小”活动
企业
“活动随手拍”
企业
企业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