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11-22 16:21张晓婧徐雅婷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校园精神

张晓婧 徐雅婷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百年大党朝气蓬勃的精神密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生逢盛世的青年学生,要以担当民族未来的使命自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立时代赶考潮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着力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们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缔造的伟大精神。通过课程教学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四个维度的阐释,可以筑牢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想根基,强化大学生敢于承担,不忘初心的责任意识,锻造大学生奋勇当先、决不退缩的坚毅品质,培育大学生心系人民、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好三个充分结合。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关键是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出发,努力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向同行,使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所有课程教学。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显性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阵地,隐性教育是实现全过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教学的显性教育,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阵地。教师通过“思政课程”传授伟大建党精神的渊源和内涵,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做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强化使命责任,引领大学生做最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伟大建党精神不应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要贯穿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把思考“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作为教学的底层逻辑,把“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专业课程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要素和教育价值,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成“才”的路上有“路”可循,有“志”可追。首先,高校专业课程教师要扎实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要做思想的懒汉,而是要以更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2],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立德树人元素,结合“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人类文明共同体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找到专业学科知识中能够对接的支撑点开展教学,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穿插到课堂教学的立场、观点中,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其次,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洞悉大学生反应背后的学习兴趣、治学态度和价值认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专业课程教师要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灌输积极进取、不忘初心的人生价值观,以修德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充分结合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由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共同构成,因此融入高校课程教学,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课堂实践和课程理论并非没有交集的两个部分,课程实践是课程理论的延伸拓展,需要与课堂理论保持连贯和一致,是思政课堂设计的必要环节,二者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课堂实践通过开展与课堂理论相关的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死板、生硬的印象,用课堂实践的方式拓展思政课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给思政课本身增添吸引力和感召力。课堂实践既不能依托于课堂理论,仅仅是对理论本身的补充讲解,也不能直接与课堂理论脱节,简单的等同于“第二课堂”,忽视课堂理论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引领。课堂实践是对于课程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巩固和加强,两者不可分开。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设计完整的逻辑环节,才能将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教学之中。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严谨性和表达的丰富性,而实践教学更侧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不仅要讲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生动的历史史实、奋斗的历史进程、感人的家国故事,更要给学生传授历史背后深刻的哲理领悟。一是善于运用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具体而言,是由教师课前进行问题创设,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启发思维和解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实效性。”[3]二是善于运用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是精华,在设置专题模块的基础上,邀请更多校内外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4]其次,教师要提高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的每个环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借助丰富多样的形式,适当利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形式,如,历史情景剧、观影讨论、主题演讲、知识竞答、论文写作等活动,与新媒体平台、人工智能新技术相结合,优化理论内容,丰富实践路径,加强师生互动,把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好、传承好。再次,课程实践主要是以活动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意味着需要更加健全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最终落脚点是高校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课后生活中学生的价值认同与实际行动。构建健全的评价方式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如,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及学院团委对学生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言能践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与分析。同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学生在课堂实践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和综合考核。

(三)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充分结合

线下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会因为科学技术有限而无法实现。为此,需要加强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进行有益补充,“思政课教师应转变以往那种以知识传授和突破为主导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以受教者为中心的线上思政金课的课程建设体系”[5]。首先,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互联网是他们观察世界、表达观点、展现个性的平台。线上教学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借助技术手段增添线上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通过网络开展有关百年大党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相关课程,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互动同步进行的线上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学习积极、互动踊跃、沟通顺畅的教学氛围。其次,良好的教学氛围离不开扎实准备的课堂内容,线上课堂内容的设置要实现理论向学生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结合时政热点,将伟大建党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将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时事,整合成思政线上教学专题:疫情大考中的“伟大建党精神”。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上下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彰显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光辉力量,带领着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其中有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可以选取抗疫中的党员模范代表,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的丰富内涵,同时利用教学云课堂线上参与抗击疫情的现场画面。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以中国人民如何抗击疫情的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系统阐述和讲解,展现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风貌。教师在语言风格上应借鉴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例如,借鉴《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形式和语言,参考《觉醒年代》的叙事方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再次,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成效保驾护航,其中最关键的是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教学规律,将教学课堂有节奏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如在课前布置和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历史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查阅资料;课中可以设置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设置弹幕窗口、投票、问卷等;课后,要求学生在网上提交家庭作业,作业的形式最好是开放式的,如试卷、短视频、情景剧等。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如此一来,必将形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线上线下的同心圆,提高建党精神弘扬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经过长期建设,现代高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影响力,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是以一种最具穿透力的方式让校园文化成为滋养和影响大学生的育才土壤,引领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体悟伟大建党精神。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正确的导向性和政治性;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聚合作用,形成校园文化内在的规则认同和情感共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激励作用,强化校园文化全程育才的精神力量。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从四个层面着力,打造符合教师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特色路径,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联动。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借助自身的感官能够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丰富内涵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环境为静态载体,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教学楼、娱乐场所等各种物质基础条件,以及花草树木、名人雕塑、亭台楼阁等自然人文景观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标志,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重要的教学价值。高校要注重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环境中,学校的建筑景观、校史陈列室建设、校园宣传标语中充分利用党史资源尤其是地方党史资源,展示党在建立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和使命担当。在校园建设景观上,不仅要加强景观建设,更要利用校园建设提高思想教育的传播力度,可以结合校史、党团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主题文化活动,结合校园景观增加标语和配饰,创新校园物质环境,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建党精神新时代价值。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层面

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是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和条件,要注重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评优评奖的规定中增加反映理想信念、爱国奉献、矢志奋斗等建党精神内涵的要求,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级,分别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设置层级可以从低到高,如设定最低层级是遵守规章制度,最高是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高校要对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典型代表加大奖励力度,形成榜样力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引领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校爱岗爱学的良好氛围,增加师生对于建党精神内涵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任何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都需要规范的评价机制的保障,其一,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在个体实践行为里是否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客观实践决定主观认识,要敏锐地、精准地捕捉大学生行动背后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其二,要充分重视不同考核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将学生以是否为中共党员作为区分,以是否为学生干部作为区分,其中对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保持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和灵活性,适应不同的实际环境,例如同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紧急时刻两种情形下,要设置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并且要观察每一次评价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评价机制,鼓舞大学生以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为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层面

教师和学生背后的共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经过长年积累形成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校园精神的发展要以先进理论思想为“源泉”,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为“活力”,因此建党精神与校园精神应当实现“无缝对接”。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担当、不负人民等建党精神中的核心要义,鼓励学生夯实信仰、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立志报国。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将深刻的建党精神内涵融入当前的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中,更要注重追溯校园精神文化的本源,充分利用校史档案这一重要资源,从校史中寻找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同的价值观念。校史档案里承载校园精神文化,展现校园精神风貌,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对学校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会记录在校史档案里。档案中历史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赤忱的爱国情怀都契合着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天然的,独具本校特色的思政素材,因此要加强对校史档案中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素材的挖掘。例如,寻找对学校建设有突出贡献,有杰出品格的标志性人物,在学校、院系、班级分批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用鲜活的人物感染学生,用感人故事启发学生,用伟大的精神引领学生,扩大校史档案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同时,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既要巩固以校报、广播、旗帜、高校宣传窗口等信息载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广泛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又要注重开发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渠道,利用网络新媒体信息丰富、互动即时、形式多样的特点,以点带面地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力。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是校园师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最直接的载体和表现。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平台和活动为主要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中,要精心设计并组织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高校师生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模范学生的模范力量,由各院系优秀党员干部和学生团体组成宣传小队,宣传革命先烈、榜样模范的英雄事迹,以全校师生为范围,分学院分阶段进行宣讲;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例如,通过文艺展演、红歌会、红书会、辩论赛、主题征文、视频展播等活动帮助学生重温党的历史,感悟党的精神。特别是利用建党周年举行一系列红色活动,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校刊、官网上开设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教育专栏,记录红色活动,展示师生风采,传播正能量,引导新思想。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用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润物无声中将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校园行为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伟大建党精神切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绝不能停留于抽象的口号宣扬,而是要从“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真正做到在外化于行中发挥指导实践的关键效力[6]。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一种最具有生命力的方式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持之以恒、历久弥新的行动指南,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层面贯彻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要在社会实践中化抽象为具象,化被动接受为自觉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力量,自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体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重任,自觉传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红色基因;感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勇气,自觉磨炼能吃苦,能奉献的坚强意志;守护“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忠诚情怀,自觉遵循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行动准则。

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中、局限在校园里,而应该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舞台,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接受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思想理论的灌输固然可以通过校园课堂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但更需要学生通过直接的途径去自主把握理论,以观察者、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观看、聆听、学习和创造。大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组织并设计实践活动,用实际结果证实和把握理论思想,从而触发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自发活动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局部零散的观察,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往往导致盲从性,而自觉活动是大学生在接受理论后带有主观意识去自主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自身思想的认识,树立将认识转向行动的决心[7]。同时,社会实践需要个人与他人组成团队,与社会协调合作,能够使大学生增强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有助于理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切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我国红色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影响深远,为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8]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应当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社会实践载体。红色文化是一种色彩、一具雕塑、一座建筑,蕴涵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意蕴。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革命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红色实践基因深深地印刻在红色文化中。

首先,组织大学生赴烈士纪念馆、烈士故居、红色遗址等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在组织活动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精细化制定大学生参观计划,做到常态化渐进式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大学生观看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亲身体验英烈光辉事迹,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组织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在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成为红色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其次,组织大学生看望当地英雄模范,聆听故事,交流体会,深切感受斗争的激烈和残酷。英模榜样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崇高的情怀,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不惧艰险、不畏生死,拥有“一片丹心图报国”的理想信念和“拼将十万头颅血”的崇高志向,是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灯塔。在倾听英模讲述历史中,大学生可以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了解红色文化,并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再次,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教学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同路人”。在社会实践立项和策划阶段,教师要进行主题引领,主题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又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还要深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和总结阶段,教师要注重答疑解惑,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到的英烈精神转化为具体行为,并且通过持续的行为转化为习惯养成。需要强调的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有形的红色资源,还要重视无形的红色资源。无形的红色资源包括党在自身建设中形成的各种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以及革命精神、道德纪律等。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圣地,学习革命传统、各项制度,体会革命时代的艰苦生活,化无形的红色资源为有形的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先驱者为国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民族担当使命,舍生取义;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深认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建党精神蕴含成功密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不负韶华,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建党校园精神
建党百年礼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小画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