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北京 100000)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发布。双减政策是国家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及家长教育负担实行的一项措施,“双减”细则包括校内、校外两方面。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能够有效落实双减,让学校的教育增效提质,是教育者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与双减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员分别是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要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合作,协同育人。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从聚焦课堂、关注学生、优化作业、家校互动四个方面来具体阐释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几点措施。
课堂一直都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出台以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笔者认为,课堂的提质增效可从两个途径开展,一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及课堂基本功的提升,让教师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创新,以此加速课堂的变革。二是激发师生的课堂活力,积极活跃、互帮互助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加速器。
首先,取长补短。学校应充分调动教研组资源,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听课、听好课。所听课程既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既可以是所教年级的,也可以跨年级听课,还可以听名师的录像课或讲座。鼓励向比自己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课。
其次,抓好教研工作,鼓励多学科融合的教研。各学科每周都有具体的教研时间,以年级组为单位,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大学科的教研时效。教研内容涵盖每周听课感悟、单元教学解析、作业改革商讨、下一周学科重点活动提示、优秀课例剖析、公开课课前辅导、课后评析、作业及教案的检查等等。
改变教研组长全程主导的模式,让更多的教师有实际的参与感。采用小专题的研究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针对课本、对照教参,寻找值得研究的小专题,独自或结伴提前进行研究并进行材料的整理,最后在固定的教研时间进行汇报,帮助组内教师对课本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某位老师所研究的专题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校级、区级乃至市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深入把握教材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鼓励定期开展多学科融合教研,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学科在课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年级数学和科学中都有测量的单元,如果可以进行学科融合教研,最终融合内容来上课,不仅可以节约授课时间,而且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提升思辨能力,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思维模式。
(1)激发学生课堂活力
生活中,如果每天都只吃相同的几道菜,且每道菜都由相同的厨师来烹饪,即便厨师想方设法地改变口味,久而久之,人们也会厌烦。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每周都是固定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是固定的教师,即便教师变换各种花样,日子久了,学生也会有倦怠的心理。就目前看来,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丰富菜单,即丰富课程种类,为此,学校需要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二是调换教师,对于同一门课程,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有机会去听其他班的老师怎么讲,别的班的同学如何与老师做回应。针对这条途径,可考虑打破班级壁垒,试行年级内部研学制度。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不错的话,可以考虑打破年级壁垒,为孩子们开放更多的课程。
此外,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只是不一定都体现在校内课程之中,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势的舞台,让别人看到他闪闪发光的一面,我相信,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因此,学校可在年级内部定期开展“小咖讲堂”这样的活动,让每一颗星星的光芒都被看见。
(2)激发教师的课堂活力
首先,在激发学生课堂活力方面的阐述中,涉及了学生根据本班的教学进度,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针对年级内部研学制度,每位教师需要每周开放一节课供学生选择,需要每周将下一周开放的课程的名称、时间、地点报备给年级,供学生选择。同时,通过“研学手册”上学生的记录及打分,年级可及时掌握教师们的教学情况。相信这样的方式会极大促进教师的课堂活力。
其次,教师需要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促进作业的改革。任课教师对学生每周进行一次课堂调查,让学生选一选在本周该学科的课程中,哪一节课自己最喜欢,简单写一写理由,以此促进教师反思: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最后,每学期一次的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大赛应成为校园常态。在课赛之前,老师们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无疑是教师成长最见效的助推剂。在听其他教师的优质公开课的同时,也能够开拓教学思路,从优秀的课堂中汲取营养。可以说,课堂教学大赛是课堂提质增效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如何能够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直都是所有教育者潜心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关键的要点。而项目化学习方式的诞生切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学生首先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性的辅导与长期的追踪,最终,在学生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是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因此其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其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绝佳的教育契机,教师的个性答疑辅导,也必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复习、巩固与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作业设计,使得作业能够科学、合理、适量地安排给学生,对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落实双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统编教材的编写中,特别注重单元的整体性,通过单元整合教学,能够在节约教材内知识点教学时间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大单元意识,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该从过去注重单一课时向注重单元或主题统筹转变,从注重知识立意、方法再现向更注重学习思考、领悟创新转变,从注重整体化一到更注重分层分类转变,通过作业设计的优化,深入课程思考,提升课程理解,最终有效落实双减工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对应年龄为0—2岁左右。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对应年龄为2至6、7岁。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对应年龄为 6、7岁至11、12岁。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对应年龄在11、12岁及以后。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在作业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田家四季歌》为例,《田家四季歌》是二年级识字单元的一篇文章。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理念,为落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业设计时可融合语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学科的内容。如可以结合文本特点,给《农家四季歌》谱上曲子,让学生唱一唱,同时根据本班学生各自编排的动作,将比较好的动作整合,设计出了与内容相对应的简单舞蹈,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不仅完成了本课背诵课文的目标,更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
通过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丰富有趣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愉快的体验中查漏补缺,还能将多学科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每每提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学校、教师,因为这是最普遍存在的教育场所和实施教育的主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不断深入理解,家庭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甚至在2021年8月17日,诞生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个新名词,由此可见,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单纯的学校教育很难达成我们美好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同等重要,家校间的密切配合尤为关键。双减的主要目标就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及家长教育负担,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对于有效达成双减目标至关重要。
在上文激发学生课堂活力部分提到,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丰富菜单,即丰富课程种类,二是变换厨师,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来上课。对于第一种途径——丰富课程种类,笔者认为,不应仅局限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引进家长资源,因为我们的家长分布于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精彩,能够为学生呈现不同的课程。
家长大讲堂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学校课程种类,开拓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家长可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讲座活动,为表达对家长的感谢,学校可为每一名参与的家长颁发校荣誉证书。学校根据学生及教师的反馈来判断课程质量,同时建立家长资源库,将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年级乃至整个学校循环起来。
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都减轻了,照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些家长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因为似乎没有校外辅导班的加持,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了。那么,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双减之后,家长可以怎样有效利用曾经被辅导班占据的时间,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呢?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便成了最具问题解决能力的法宝。
学校可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分享会或家长沙龙,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独到认识,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家长做主讲人,为班级乃至年级、学校的家长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做法与思考,开拓其他家长育儿思路,帮助其减轻焦虑,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家长能够更全面直接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年级可以设立固定刊物。笔者所在年级设立了年级报,报纸每月发行一次,分为5大板块,分别为年级大事记、多彩童年、教海拾贝、家有小学生以及年级榜样。年级大事记板块以时间轴加简介的方式记录近期孩子们所参与的各项活动。多彩童年板块则对一个月内重要的年级、班级活动进行详细介绍,并展示孩子们的得意之作,可以是视频(扫码即可观看),也可以是照片、文章等。教海拾贝是教师专有板块,由组内的教师向家长与孩子们分享心得、经验、小妙招等。家有小学生为家长板块,年级内的家长可以在这个板块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及理念。年级之星板块设立的目的是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进而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年级之星共设有六个称号,分别为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文明之星、运动之星、进步之星。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更多地参与到了年级建设当中来,架起了家校互动的桥梁。
家长会为教师与家长提供了一个沟通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家长可以最具体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教师也能够对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后续更好地开展教育;对孩子来说,家长参加家长会是对自己的重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家长会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既可以是线下进行的,也可以线上组织或电话沟通;既可以教师与家长一对一沟通,也可以家长同多位教师集中交流;可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单独进行家访,也可以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合,以导师团的形式进行家访;既有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家长会,也有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的家长会。每种形式的家长会都各具特点,如线上家长会组织起来更为方便,不受地点的影响;一对一的家长会能够针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更精准、深入的交流。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家访,班级中的共性问题及相关信息的传达可以选择一对多的家访形式,对于学生的个人问题、敏感问题,应采取一对一家访或导师团家访。同时,在家访之前,应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学生的需求,再结合教师想要沟通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家访,并家访过程中做好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