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兰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浪漫主义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创作的一部钢琴套曲。这部套曲并不是如曲名一样简单的描写儿童生活,而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以回忆童年时期的各种场景为主题来进行深度创作。舒曼以精准的笔触,精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形象,来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富有情趣,神态逼真生动。并且这部套曲还是舒曼写给未来的妻子克拉拉的一封“情书”,以此来表达对克拉拉深深的爱意。
这是整部套曲的第一首,由此拉开了《童年情景》的序幕。这首小曲描写了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时新奇又紧张激的心情。整首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连贯,高声部的音乐线条清晰并富有歌唱性。这是一个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G大调,共有三个声部。A段主旋律在右手高声部,由一个动机发展而来。弹奏时,最高声部要清晰,最高音在右手5指,下键时不宜太果断可以稍微缠绵一点,低声部容易被大家忽略,男低声部也有暗藏一条旋律线,力量可以向左手5指稍微倾斜一些,最低声部和最高声部形成两端的支架,中声部由连续的三连音组成,因为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和最低声部都是用左手弹奏,所以这个音很容易弹不清楚,左手两个手指下键要精准果断,后面的三连音紧跟上,节奏弹准确,时值要均匀。力度不宜过重,它主要还是伴奏的作用,隐藏在中声部,总体力度要弱。同时它也是链接左右手构成完整旋律的桥梁。B段主旋律与A段相反,出现在最低声部。在演奏时,要多听左手,旋律线有没有弹出来,右手双音,力量也会比之前要重很多,但也不要忽略的左手的旋律线条。
这首小曲描绘了孩童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听大人讲的奇闻逸事,生动有趣,幽默诙谐。D大调,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曲风轻快。这首小曲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跨小节的连线弹法,打破了原本三拍子的节奏规律,更突出第三拍,给人一种2拍子的错觉。A段由一个动机发展而来。几次变化重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高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倚音的弹法,要弹清晰,连贯,和后面的八分音符衔接好,指尖快速触键,然后弹完马上跳起来。手腕和手臂尽量放松,不要用太多手腕的力量,只用手指。第三拍不再是弱拍,而是一个重音,也是下一个小乐句的开端。这一段整体曲风非常欢快,到了第二段,音乐的情绪出现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两条旋律线。一共出现了四个声部,女高声部是第一条旋律,男高声部和男低声部两条旋律相互交错,在弹奏时,可以先分手把每个声部的旋律弹出来听一下,单独弹奏时是什么旋律,然后再合手,合到一起时还应该清楚的听到每个声部的旋律,这样才可以把多声部的感觉弹出来。这里的踏板也需要注意一下,第一段主要是短小的句子,所以踏板也需要多踩多换,到这一段变成了长的旋律线条,踏板在这个时候也起到了延长句子的作用,所以不宜换的太勤,一句一换就可以。
这首小曲描绘出了一幅你追我藏,追逐玩耍的游戏场景。D大调,二段曲式,曲风活泼欢乐。整首曲子速度很快,带跳音的十六分音符要弹的非常干净,跑动速度要快,乐句内的强弱对比要弹的非常明显。重音出现在每个小短句的第一个音,后面的音要快速弱下来,与第一个音形成鲜明力度对比。音阶的跑动要快速,均匀,连贯,流畅,音色整齐且生动。手腕和手臂要放松,尽量多用手指的力量,不要用手腕带动。左手的伴奏部分比较难,不仅要弹的非常快,还要很轻盈,跨度还比较大,下键要准确。弹奏时可以突出一下根音,在弹根音的时候踩踏板,快速踩快速松,时间不宜太长,音过于浑浊就失去了本身的跳跃性。B段有一处左手快速半音阶的进行。这一句一定要把渐强的效果做出来,同时它也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连接了B段和A段,引出了再现。
这一首小曲主要描写了孩子们想要礼物时恳求大人们的表情,生动真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一个单乐段结构,分为三个句子,D大调,曲风舒展自由。共有三个声部,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主旋律在高声部,中声部作为一个填充的作用,低声部是起到一个打底的作用。第一句有一个主题动机的两次反复。主旋律一目了然,需要弹的非常清晰连贯,值得一提的是最低声部,与中声部形成一个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第一个八分音符要弹出来,像是一个支点一样。3,4小节是1,2小节的反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力度变化,变成了pp,力度更弱了一些,像是孩子在反复的请求,又不敢声音太大惹怒大人。第9小节也就是第三句出现了一个渐弱渐慢的表情术语。
这首小曲是接着上一首小曲发展而来的,当孩子们的心愿得到满足时,心里就会感觉到无比的幸福。这首曲子也描写出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本性。这是一个一段曲式,D大调,曲风轻快悠扬。同样由三个声部构成,高声部旋律线,中声部双音,和低声部八度进行。在弹奏时,需要注意的是右手不要被中声部的双音部分喧宾夺主,而忽略了最高声部的旋律。因为旋律在最高声部,而旋律音基本上都是用右手5指来弹奏,所以这是这个曲子的一个难点所在。弹奏时可以注意右手力量的分配,可以先把右手两个声部的旋律拿出来分别练习,然后再合到一起,合起来时注意听它们一起时的音响效果,耳朵和手指上的力量尽可能的往5指上集中,直到能够清楚的听到旋律线为止。左手八度的行进也是一个旋律线,所以音一定不能虚。全曲共出现了三次渐慢,合理安排这三次渐慢会使得音乐的情绪更加饱满,最后一次渐慢。这里也是全曲的结束,踏板在这里要换的巧妙一些,可以在和声变化的地方换,这样听起来音响效果就不会很浑浊。还要注意的是,这一句笔者在弹奏时右手非常容易碰错键,中声部也容易弹的过重而影响高声部的旋律,所以大家在弹奏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这一句,右手5指一定要弹的清脆响亮一些,这就需要平时多训练一下5指的独立性。
这首小曲是描写孩子们在模仿大人们严肃认真的表情。整首都是柱式和弦,用它来代表在孩子们心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是非常贴切了,一个个稚嫩但又严肃认真的小脸儿仿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大调,曲风热烈激昂。弱起小节的左手是一个上三度的八度行进,需要格外注意第二个音,很容易被忽略掉,这也出现在曲子的开头,所以这两个音都要弹的非常铿锵有力。旋律在右手和弦的最高音,小指要非常的独立才能把这个旋律弹出来。A段出现了很多的小附点节奏,使得音乐的情绪更加的紧凑有力。B段旋律来到了左手,全部是八度的行进,力度也由前面的f变成了ff,音乐情绪更加激烈。这一段几乎每个音上面都标有重音记号。简单的ff已经不能满足作曲家对这里力度的要求,不免有些好奇孩子们眼中的重要事件到底是什么大事呢?这一段演奏难点在于左手,全部的八度的行进,左手本身就比右手稍微弱一些,再加上又是八度的行进,所以需要加强左手的练习。一定要把音弹清楚,不可以浑。这里的踏板也需要讲究一些,每小节换两次,分别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踩,最后一个音踩完快速换。这里左手还出现了上行渐强,一定要合理分配力度的变化。笔者在弹奏这一段时,模仿了霍洛维茨的版本,在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本来是弱拍的位置弹成了重音,笔者认为这样音乐更有律动感,同时也起到了首位呼应的效果。
这首小曲的弹奏难点在于它的保持音的延续,怎样能弹的既连又不浑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踏板的使用也要格外注意,换踏板不能太刻意,可以找时机偷偷的换,使得保持音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踩的不能太深,不然音就会浑浊。这首曲子共有四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各自的分工,高声部旋律轻飘飘的像是飘在空中一般,低声部浑厚又坚定,中声部填充,使得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在弹奏时还要注意每个声部的清晰,不能顾此失彼。主旋律非常的有记忆点。一共反复出现了8次,每次都应该以不同的情绪出现,所以在每次反复的时候可以使用不同的力度和色彩,把里面的层次弹出来。第一次出现时,仿佛是刚进入了梦境,力度以弱为主。演奏时可以用指肚触键,以求柔美的音色。第二句力度可以稍微强一点,最高音出现在高音a,并且出现了两次,两个a要弹出不一样的情绪,第二个a一定要站住,并且力度是强,仿佛是梦要醒了的那种恐慌的感觉。左手的装饰音不宜弹的太快太猛,这也是旋律的一部分,慢慢弹出来,有一种一点点引出的感觉。第三句的色彩发生了变化,调性向g小调离调。小调的出现带来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但这种气氛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很快的又发生了下一次离调,离调向B大调,这也是全曲的一个高潮所在。这里虽然没有标注任何的表情术语,但这一句应该是全曲力度最强的地方,右手先向上行进,紧接着左手跟着向上行进,将情绪推到了一个最高点。这里四个声部的旋律线非常需要弹的非常清晰明朗,条理分明。两个中声部隐藏的旋律线也要弹出来,注意每个手指力量的分配。短暂的激烈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调性回到了F大调,完全再现了第一句的旋律,但这一句的情绪要和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力度不用太弱,这不是梦境刚开始时的幸福感,而是梦境即将结束的失落感。随后,F大调属九和弦的出现,将睡着的人们重新带回了现最后一句有一个自由延长记号,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不愿梦醒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那种矛盾感,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适当的延长。结尾处的渐慢处理,可以更好的渲染气氛。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一定要多使用指肚触键,手指不宜抬的太高,慢下键。旋律的每次出现都要有新意,避免千篇一律。
通过对《童年情景》前七首每首小曲演奏技法的详细分析,笔者大概将演奏这部套曲的所要求的技巧进行一个大概的分类。首先,多声部的演奏。这种演奏技法在这部套曲中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大概八首都是运用了这种技巧。这种弹奏技法对手指的独立性要求很高,需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碰到这种要求的曲目时,可以先把每个声部单独练习,把旋律线条弹清楚并记在心里之后,两两结合练习,最好再四个声部合到一起练习。合到一起时还需要清楚的听到每个声部在弹什么。在读谱阶段不要只注重纵向的对位,还要注意横向旋律的发展。其次,以和弦为主的弹奏技法。这种技法在整首套曲中出现了三次。弹奏和弦时,对于手掌的控制要求比较高,手指要紧紧地抠住琴键,手的架子不能松,换和弦要快,手指对于琴键的把控要非常灵敏。大臂和小臂都要放松,多用手腕的力量去带动。还要注意和弦的旋律声部要弹清晰,每个手指的力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对于力量的分配要非常明了。再次,节奏感强的演奏技法。第2,9,11首小曲都有非常鲜明的节奏律动,需要有很好的节奏感,还要把强弱拍弹的非常清楚,对比要明显,善于抓住每首曲子节奏的特点。踏板的运用也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最后,快速跑动的演奏技法。以《追逐》为代表的快速跑动的小曲,在练习时一定是由慢开始,把音弹清楚,重音位置弹响之后再逐渐加快。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很容易错音,或者弹不清楚,怎样跑的又快音还非常有颗粒性是值得思考的。弹奏时小臂不能太紧张,指尖要有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