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合
受到法国大革命时代影响的贝多芬,开始注重乐曲中人的情感的表达,《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相较于传统的奏鸣曲式,存在一些不同,他将变奏曲式安排在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带变奏的行板;第二乐章为很快速的谐谑曲;第三乐章为葬礼进行曲—庄严的行板;第四乐章为快板,以慢乐章为开头,而以速度最快的乐章为结尾,这5个变奏虽各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每个变奏之间联系密切,在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变,并在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感情变化。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一乐章的主题(1-34小节)为降A大调,3/8拍,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由两个8小节的乐句构成,可标注为a和a’,也可将每个乐句划分为4+4两个小乐节,结构工整;B乐段一共有18小节,其中前10小节属于新材料,由两个2小节的模进和6小节的再现属准备构成。后8小节由主和弦开始,是对a’乐句的变化再现,属于同头换尾。
主体部分的整体速度较为缓慢而又平稳,旋律带有旋律性。在乐曲开头的第一乐句,就出现了4种表情记号,第一个音标注出p(弱),并以弱起的形式进入,接着是一个四度的跳进和级进的下行,之后出现了cresc.(渐强),并伴随着一个跳进跳到这个乐句的最高音上,在最高音的位置上标注出sf(突强),紧挨着出现了渐弱的记号,直到结束到p的力度上。这种旋律跳进上行,伴随使用附点音符节奏级进下行的手法,使得旋律流动性较强,既富有优美,同时又带有庄重感。在16至20小节,首先整体的音区向上平移了一个八度,其次贝多芬将旋律线条放在了左手的声部中,体现出复调性,两条朝相反方向进行的旋律,使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条更加明显,以此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另外,一些小的音乐材料使得音乐内容听起来更加丰富,还为之后的变奏提供了条件,如半音阶下行、带有小装饰音的三十二分音符等。
在调性和和声方面,主题的和声进行不太复杂,大多都是由一级(Ⅰ)开始,最终会落到五级(Ⅴ)或又回到一级(Ⅰ)上,在主题的第一个乐节,反复使用了主——属的和声进行,用这种主属和弦交替出现的方式,便以用来明确和巩固降A大调的调性。到了B乐段,并没有出现完全终止,而是出现了一些离调,依次进行了降B大调—f小调—c小调由远到近的离调。直到进入再现段,又回归到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
变奏一(35—68小节)的调性为降A大调,节拍是3/8拍,也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35—50小节为A乐段,可分为两个8小节的乐句,随后出现的B乐段的前10小节的音乐材料是由A乐段引申变化而来的,最后的结束句(60—68小节)完全再现了A乐段的第二乐句。
变奏一的旋律简单与流畅,但听起来很“干净”,具有颗粒感,相比主题,速度也较为流动,给人一种优美的氛围。另外,节奏与主题部分有着明显的变化:右手多用于三十二分音符形成的分解琶音,左手以音程、柱式和弦伴奏居多。向上进行的分解和弦使得变奏一的整体速度平稳而又具有流动性,使情绪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出来。到了B乐段,贝多芬将旋律部分转移到了左手,并通过“加花”的方式呈现出来,如51小节,将原先的八分音符扩展成四个三十二分音符,这些小音符潜移默化地推动音乐继续发展,并且这一部分的整体节奏相较于A乐段较为紧密。第54—59小节中,右手连续向上级进的分解八度和左手上行的断奏琶音,使旋律变得密集,同时又富有厚重感,加强音乐前进的动力,激烈的情绪呼之欲出,但到达一个小顶点后被截断,最终在60小节回归到这一变奏的主题音乐中,以歌唱性的旋律而结尾。
变奏二(68—102小节)的调性同为降A大调,节拍同为3/8拍,并同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为68—84小节,分为两个8小节的乐句,B乐段为84—102小节,从95—102小节开始再现A乐段的乐句。
变奏二在全曲部分形成一个小高潮,首先将旋律部分由右手声部转入到左手低音声部,以八度的形式出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旋律线条,是由连续的十六音符断奏形成的,右手声部是由三十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休止符组合形成的伴奏,并且将休止符放在右手声部的强拍上,借以强调左手的旋律声部,旋律线条与主题声部较为相似。其次在节奏织体上,与主题和变奏一有很大的不同,整体速度较快,采用了左右手相互交错进行的节奏音型,再配上短时值的和弦,织体较为简单、单一,连贯性较强,烘托出一种欢快和轻巧的音乐氛围。
在和声方面,变奏二较为注重整体的和声效果,主要表现在从第四小节开始,每个旋律音被放置到弱拍位置上,而将和弦的骨干音放在强拍上,这个骨干音与右手的和弦组成一个完整的和弦,使得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在音乐快速被演奏时,和声效果会更加明显。相对于主题部分只起连接作用的装饰音,在这个变奏中,要重视带有装饰音的三十二分音符,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并且在A乐段的两个乐句和B乐段的再现句都有出现。
变奏三(102—136小节)的调性转为了降a小调,也是五个变奏中唯一的一个小调,3/8拍。该变奏的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为102—118小节,可分为两个8+8小节不可断开的长乐句,B乐段为118—136小节,其中118—128小节是新的音乐材料,从129小节开始完全再现A乐段的a’乐句。
变奏三的旋律线条与前面的主题变化比较大,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调性的变化,由降A大调转为降a小调,相比变奏一、二明亮的氛围,这个变奏整体的音乐色彩变得暗淡、严峻起来,情绪变得忧郁。并且,除了b乐段的新材料,其他的三个乐句的旋律线条都是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使情绪的慢慢地累积。前8小节的乐句采用的是单音旋律,而后8小节和再现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将单音变成八度来突出旋律,同时左手声部上第一拍标注出sf记号,音量和力量在同步加强,以增加悲怆的氛围和凸显出情绪的变化。此外,这三个乐句又是一个长句子,左右手的织体都较为简单,作曲家主要通过cresc.(渐强)、sf(突强)、p(弱)这些表情术语来推动音乐情绪的累积。其次,在织体上,继续延用了变奏二左右手交替的节奏音型,但是速度相较于变奏二没有那么快速:右手的织体变成了较为缓慢的连奏,用切分音节奏来展开变奏;左手由八分音符的顿音构成,也是带低音的分解和弦。有了左手低音的加入、左右手交替的音型再加上连奏和断奏的演奏效果,这样会使和声音响更加饱满,烘托出低沉、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B乐段的第一乐句(118—128小节)开头的前4小节进行了两次连续下行,后面的6小节将sf(突强)放在每小节中的后半拍,这种张弛有度的创作手法会使前面紧张和压抑的氛围变得缓和下来,直到129小节开始完全再现。这是这首乐曲中情感色彩较为丰富一个变奏。
在变奏四的开头,乐谱上标记出sempre staccato,译为“始终断奏”,还运用了pp(很弱)的力度记号,这表明变奏四的演奏手法与主题不同,整体的风格快速改变。整个变奏由左右手两个声部共同构成,右手的旋律由切分节奏和二音连线落提组成,多用于跳进,切分的音型使每个小节联系地更加密切;左手大部分为带断奏的音程形成的,并借用了变奏一的大跳和变奏二的连续断奏。这样的落提和大跳的运用使音乐充满弹性和跳跃感,与变奏三形成明显的对比。通过对主题前四小节和变奏四的前四小节对比发现,虽然节奏不同,但是变奏四的和声结构与主题的相似,旋律中重要音符的位置与主题中的旋律音几乎一致,就好像是对主题部分的总结。此外,142—144小节连续半音级进下行的手法与变奏三相似,可以看出这里采用的是变奏三的元素。在B乐段中,和声比主题部分复杂一些,出现了连续离调和不和谐音,两个音区继续用落提和大跳的手法交替进行,并在其中连续出现了6次sf(突强),使整个音乐明亮欢快,充满了生命力,最后又落到了降A大调主和弦上,之后进入再现段。
变奏五(170—204小节)依旧延续了主题的调性—降A大调,节拍同为3/8拍。A乐段的部分是从170—186小节,又可细分为两个8小节的乐句。B乐段从187—197小节是由A乐段变化而来的新材料,之后从197小节开始再现A乐段的a’乐句。
贝多芬在变奏五中运用了新的节奏织体,例如,在170—178小节中,连续运用了规整的三连音,衬托出安静美好的情感氛围。在3/8节奏不变的前提下,三连音的使用就预示着这个变奏的速度将会更加紧凑,也使整个乐曲推向除了变奏二以外的第二个高潮。在这个乐句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旋律音,但是通过和声分析可以发现,重要的主题都暗藏在这些三连音中,三连音的尾音都是前面主题的旋律音,这样的创作手法会带给作品一些神秘感,给听众产生一些想象。直到179小节开始,神秘感被揭开,主题再次出现。主题的旋律在右手第二声部以单音的形式出现。相比主题和其他变奏用音程或八度等形式呈现,变奏五采用的是简单清晰的单音,在明确旋律的同时,又再一次强调了主题旋律。右手的上面声部和左手声部由四个一组的三十二分音符构成,右手上面声部连续二度上下进行,就如同颤音,从而衬托出下面声部的旋律线条。甚至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乐句,三十二分音符不停顿地贯穿在变奏四中,这种节奏给予音乐动力,推动了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205—219小节是乐曲的尾声部分,依旧巩固了降A大调调性,一共有16个小节,可分为4个4小节的短小乐句,采用的是与主题不同的新材料。尾声开头由p(弱)的力度进入,依旧延续了变奏五三声部的创作手法,旋律由右手的第一声部奏出,相同且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伴奏声部过渡到第二声部,每个乐句都采用不同的织体;第209—212小节中的旋律是对第一乐句的扩充引申,加入了一些经过音,使音乐更加流动起来。左手声部前两个乐句由八度的音程形成,第三乐句是简单的二音连线,第四乐句由pp(很弱)的力度奏出,旋律平稳安静地进行着,最终音乐逐渐消失,结束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让听众在遐想中结束。尾声部分出现了新的旋律,仿佛出现一股田园风,整体节奏较为缓慢平静,短小而幽静。总的来说,尾声是对整个乐曲的总结,使乐曲更加完整。
在这个变奏的整体布局中,按照规整的古典主义和声结构来进行创作,而在内部结构中,又蕴含了许多新的音乐材料,其中包含了贝多芬以往的一些创作手法,例如变奏一的节奏织体在以往音乐作品中就出现过;也使用了一些贝多芬几乎未使用过的新的节奏类型,如变奏二中出现的左右手交错进行的音型。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开始转变,在创作风格上更加自由,更加注重在作品中蕴含人文主义思想情感。作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还传递出一种坚持不懈,对生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并伴随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