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玮欷,沈思思,2,罗建红,钟近洁*
(1.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9)
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国家提出了“新医科”建设以应对新型卫生健康带来的挑战。“新医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理、工、文、交叉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和卓越的科技型医生,课程体系除了要求具备专业医学背景、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核心的人文素养[1],这对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模式和质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研究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推进教学改革;帮助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为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建设提出顶层设计[2],由此产生了交叉学科——医学教育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开设医学教育专业较早,其经验对我国医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本文将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项目为例,探究其培养特点,希望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医学教育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MEHP) 是5个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出优秀的医学教育者、医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医学教育领导者。
MEHP项目认为医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使命是通过有效的跨专业准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教育变革。从招生对象到导师团队都采用了异质多元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接收来自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跨专业的导师团队由教育学院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商学院共同组成。在培养目标上分为了3个方向:(1)医学教育教学者;(2)医学教育研究员;(3)医学教育领导者。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选择适合的方向深入学习。不同培养方向都构建了明确培养目标以及毕业时所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MEHP的培养目标在于为业界培养出能够胜任教学、研究和领导职位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供给学生多路径的职业发展选择。从理念层面上打破了固有认知的制约,以更系统、更整体的视角审视了医学教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强调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专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相结合,切实保障了培养出的医学教育人才能够满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
MEHP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5个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MEHP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协助完成项目,分享或接受新知识与价值观,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众所长、形成合力,确保学生在研究或项目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解答。同时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将教育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资源进行交叉融合。
MEHP的课程是通过一套学校自主开发的开放式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完成的,真实模拟课堂场景同步进行教学活动,也可选择录制好的授课视频进行非同步课程学习[3]。每周10小时的线上研讨会、阅读讨论、学生演讲等在线互动学习,课余时间阅读大量文献并参加研讨会进行汇报。丰富的教学形式既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体系是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高校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MEHP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厚度的积累,学生需要学习包括循证教学等在内的循证基础核心课程,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医学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有了系统的认识后,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灵活选择实用性更强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涵盖了医学教育研究和领导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能够帮助解决研究或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MEHP的入学标准中,除需要达到较高的成绩和学位要求,申请者必须对医学教育充满热情,并能够在毕业后加入MEHP学术教育工作者社区。通过考核进入MEHP学习的学生具备明确的人生目标、清晰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在理想信念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投身医学教育事业与个人成长发展有机结合,并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
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新时期创新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胜任力导向的教育运用结构化的核心胜任能力架构,以结果为导向来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教育方式[4]。医学教育研究和医学教育领导岗位胜任力是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方向,它可以帮助我们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多学科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对于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医学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打破原有的学科分割和专业分设桎梏,将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多元交叉,共同服务于医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诉求的改变,数字媒介于教学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也是一种教学要素、教学方式、资源和场所[6]。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教育变革不应止步于将课堂内容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分享[7],而是在通过数字媒介聚焦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因此,发展医学教育数字媒介教学活动新样态的具体表现有3个方面:(1)教师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2)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形式;(3)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载体和形式所呈现。
课程是学生培养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丰富灵活的课程内容和全面均衡的课程结构[8]。医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人才培养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为指导,为广泛地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多视角思维、丰富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专业方向课程以应用性、前沿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课程为主,为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和项目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医学教育专业课程应避免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增加开设新型融合交叉课程。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高校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高远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感悟并追寻自己的生命价值[9]。理想信念教育是导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也是社会理想与个人价值的统一[10]。人无信念不立,国无信念不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医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往大了说就是努力成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把个人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往小了说就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和发展医学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