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琴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景泰 730400)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节水技术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农用灌溉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整体效率。农业灌溉技术是依据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诸多环节与节水技术形成全方位融合的技术体系。将农业灌溉技术充分地运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提高农用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还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国农业持续、高质、稳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水体污染程度的不断加剧,节约用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话题。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资源需求大国,因此开展农业生产节约用水已迫在眉睫。农业节水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在保证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节约了农业用水量[1]。因此,在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中,要加强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既避免了大量农业不合理用水现象所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本文以农业节水灌溉为内容,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渠道输水技术被普遍运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渗漏问题较为严重,导致在灌溉的过程中一半的水资源被浪费,而将防渗技术融入传统的渠道输水技术中,能有效防治水资源的渗漏问题,进而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地下水位进行有效把控,使其灌溉效率大大提升。在实际运用该技术进行灌溉时需要运用防渗材料进行包裹,通过密封的方式防止水资源渗漏,使输水量得到保障。
滴灌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我国部分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运用塑料管道以及滴头,把水资源直接灌溉到植物的根部,对其实施局部的灌溉。运用该技术对作物进行灌溉,不但可以使土壤的结构受到保护,同时还可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95%,甚至100%。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并且在农业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增强,从而使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普及,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在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大规模地覆盖到农业生产中。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相关部门对节水灌溉技术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资金的投入量少;二是由于开展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无法带来较为直观的经济效益,大部分资金需要政府投入,而政府投入有限,仅凭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在完善节水建设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资金受限、农村基层对水利灌溉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往往会采用较为单一的配套设施。也正是因为设施的不完善,质量存在差异,不但使以后的维修保养工作更加困难,同时也导致设备极其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现阶段农业生产中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虽然少数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灌溉生产模式,但是大多数的地区,尤其是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地区,农业生产者的节水灌溉意识严重缺乏,从而使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受到了极为严重地影响。
在实际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普及和宣传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在制定方案时并没有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使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率受到极为严重地影响,进而导致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我国水资源极为缺乏,然而水资源又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但可以使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并且与各个部门进行合作,使节水灌溉技术被充分地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使其得到高效发展[3]。
在节水灌溉体系建设过程中,关键资金支持主要由集体、农业生产者、政府部门等投入,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使节水灌溉体系更加完善,促进我国农业高效发展。
健全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增加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资。农业节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且投资通常依赖集体出资或农民筹资等方式。加上工程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政府所给的补助资金并不多。因此,在节水灌溉工程中,农民自筹资金的占比较高。但是一些地方民众生活上并不富裕,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应用到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中。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地认识到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在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
针对正在使用的节水灌溉系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养护,从而使其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并且在系统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抢修,使其可以保持正常地工作状态,从而使节水灌溉效率得到提升。
在政府部门大量投入资金的同时,还需要增强农业生产者的节水意识,使其更为重视节水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节水灌溉的价值。要提升农业生产者的节水意识,就一定要对农村水利管理人员的水利专业知识进行增强,对其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带动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节水工作中,从而使节水灌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4]。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技术引进,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当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并结合降雨情况、渠道补给、排水渗漏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科学的开采方式,合理地控制开采强度,并采用有效措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避免急于求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都得到了有效应用,整体种类比较多,如渠道防渗、喷灌和滴灌等,并且不同节水方法的作用效果以及适用范围也不同。因此,需要以不同农田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选择科学的节水技术。通常情况下,渠道防渗技术会被应用到大面积的灌区,喷灌和滴灌等技术适用在果园等作物种植区。选择技术时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的经济水平以及生产经营体制的具体情况,完善和确定技术应用的方案。此外,在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选择时,还不能一味追求“高、尖”,要加强对不同技术的综合分析,避免对农作物带来影响,保证喷灌和滴灌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节水灌溉的具体发展中,一定要尊重科学,结合不同地方的特色,保证节水技术发展的稳定性。
新时期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关键,需要将社会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有效结合,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调整水价,促进农业生产者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设计合理的节水激励方案,加强农业生产者对节水灌溉的重视。要以多方面为出发点,权衡利弊,不仅要增产,还适当增加收入,保证节水灌溉发展的稳定性。一旦在节水工程开展过程中出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不断降低的现象,会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水价进行科学的调整,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为了尽早实现此目标,需要找到农民利益和管理单位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部分管理单位在发展中,认为由于节水工程建设不断地扩大,整体总耗水量下降,其在发展中的自身利益就会受到损害。需要相关部门科学调整水价,进一步加快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进程。
部分灌区的地面水主要利用区外的引水系统实现供水。灌区地下的潜水层可以作为一个调节水库,并且其补给量一般包括降雨补给和排水沟渗漏补给等。要保证灌溉的有效性,需对整体的节水灌溉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不同水源的统一调度。同时,按区域均衡法或者是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实现对相关内容的均衡性分析。在开采和布局条件下,保证开采的强度,结合开采的强度,对区域内的开采布局结构进行优化和确定。
部分学者在对冲积平原或者是河流中下游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地下水位比较高,当外引水源可靠性比较低时需要积极发展井灌,用井补渠。如果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用水,或者是统一控制上游的引水,对当地的蓄水工程进行及时建设,保证节水灌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好中低产田的节水灌溉工作,通过对适当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好发展规划,不可盲目引进,要明确农业主攻方向,适当扩大节水的灌溉面积。在对盐碱地进行改造时,需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良,从而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
一是结合土壤的相关条件或者是农作物类型,按照因地制宜等相关原则,科学选择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需要结合种植的实际农作物类型,或者是当地土壤的条件,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同时,在对大田粮食作物进行节水灌溉时,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和改进不同灌溉方式,积极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作用价值。在此过程中,还要保证整体工作的机械化,通过对膜垄沟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整体灌溉的效果。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日后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二是更新工作思路,将农民作为主体。现如今要促进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加强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站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角度,保证灌溉的环保性。
三是创新技术投入形式。主要是对运作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对创新技术运作方式的有效应用,多吸纳各方面的资金。在对节水工程进行建设时,还要收集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建议,进而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定建设和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水资源较为缺乏,但是水资源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更为稳定,需要将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普及在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不断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及各种节水设施,从而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