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分析与探讨工作,大多是从就业指导和社会就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并且基于经济要求和文化要求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深入大学生就业研究工作,结合经济和就业的协调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就业质量,转变社会就业形势。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资源都是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要求进行分配,但经济新常态下,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的新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状态与以往的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开始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适宜阶段,同时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环节的主要驱动力。这使得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分和界限,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状态,都开始呈现质量新要求。
例如,从消费角度来看,现代人群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会基于消费趋向建设创新型市场。从进出口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际贸易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出口企业的就业岗位空缺量也将明显增大,专业化和智能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将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朝着智能产业而转变。
这说明原有的生产企业将进一步规划生产要素,重视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的优势,使现代社会的就业特点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另外,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而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不断加大,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要求不断增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各类经济风险也开始产生每个区域的可控风险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和固定资产等工作的管理,需要更加专注和谨慎,才能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重新构建市场导向下的经济发展,让就业市场跟随市场导向趋势发生转变。
伴随着新经济新常态的来临,我国的传统就业形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增速环境之下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具体来看,当前经济处于平稳放缓的增长趋势当中,行业虽然进一步扩大,但产业的升级转型,使得某些岗位工作可以采用智能化手段代替传统的人力资源。其中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需求量显著下降成为了主流趋势,例如电子加工行业或纺织行业等,开始引入大量先进的机械设备,先制定流水化作业生产机制,整个用人市场在这一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减弱状态。
近年来,我国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用人需求进一步下降,某些企业不再大规模招收相关人才,而是引进某些特殊群体。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挑战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将面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的发展现状。在新的经济形态之下,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技术和设备的方向而推进,某些基层工作当中也开始利用智能化生产手段代替原有的人力劳动生产模式,在更少的时间消耗背景下生产出更多高水准和高技术的产品。新的产业组织运转模式让原有的就业岗位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在初期并不出色,很多专项工作都可以由设备和系统来代替。对于现在企业来说,他们也会尽量选择减少就业岗位数量来控制企业的成本,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智能化手段和机械设置的配备过程当中[1]。
需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原因在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岗位适应水准和产业发展需要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大学生在和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就业竞争时,所面临的压力更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提升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鼓励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民生发展,这表明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机制开始完善整个社会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始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扶持模式。当代大学生仍然要面临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就业质量指数和自主创业环境要求来合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自主创业以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这对于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和经济发展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人才要面临新的挑战,不仅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在准备就业阶段,基于产业发展规律具有岗位职能转变的灵敏度和非常扎实的专业素养,在“中国制造2025”等理念指导之下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使个人素质要求朝着技术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而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社会大力推进并发展的产业,随之产生的某些知识密集型工作的就业率将进一步提高,虽然大学生能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后备队伍而存在,但他们并不能完全胜任某些中高端岗位的工作需要。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互联网模式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覆盖面,很多企业会通过网络渠道与校园进行合作交流,构建线上人才招聘体系,推送就业信息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的前提之下,虽然就业岗位数量明显减少,但某些高端行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存在。例如以计算机专业或新型制造业为例,岗位招聘过程当中,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使用设备和系统,让电子信息的技术优势全面覆盖岗位工作[2]。这一点在我国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发展阶段体现得更加明显。
虽然创新驱动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基础,促进了其他行业内部的改革和优化,整体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但很多岗位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当代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保障自己能够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群体和其他社会就业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会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群体。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劳动力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不均衡发展,所以大学生要想适应技术层面带来的竞争压力,就需要重视经济发展目标下的人力资源竞争关系,例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技术作为内部生产和运营环节的参考依据,表明企业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岗位数量仅仅局限在某些技术岗位。在有限的岗位选择当中,大学生的专项工作能力与社会人才的差距比较明显。
虽然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充分就业论而言,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各项就业辅助政策和社会发展体系,以保障社会完全就业,但这种就业仍然会有失业情况的潜在风险,针对经济发展所设定的失业率范畴并不能完全与社会失业人数保持均衡,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当代就业者处于待业情况,而大学生群体则是其中具有失业风险的群体。
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体系是今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时的主要举措。党中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旨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方面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保障社会生产力水平。政府部门始终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自身主体责任,大力发展经济,为建立就业体系提供良好条件。
具体来看,政府部门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速度,调整经济体系让经济新常态下的智能化产业更多依靠人员服务来进行。现代社会第二产业对就业拉动的逐步减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产业的协调功能将进一步突出,政府部门需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水平,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3]。
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看,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或其他沿海城市作为主要的工作场所,但并不能代表某些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地区就无法成为就业的主要区域。为了从根源上减少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问题,需要将社会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让劳动力资源能够在对应的劳动岗位上完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吸引某些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合作。例如,扶持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或发展个体户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制度,为某些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的市场引导作用,创造外向型就业机遇,让更多高素质人才能够投入创新经济当中,在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扮演关键的辅助角色。
从另一个层次来看,政府部门也应做好社会就业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保障职能,加快法治建设,从法律层面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台大学生在就业实习期间的各类法律条文,通过政府的强势监管和约束机制,避免某些恶意现象产生。政府部门还可以从社会角度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或偏远地区完成就业,提供某些优惠政策和补助政策,降低对于专业条件和学历的现实要求。必要时还可以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关键支持,在资金、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降低门槛,例如降低贷款利率水准,拓宽融资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保障社会岗位数量。
正确应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让学校教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点,是今后高校工作的主要方向。例如,学校可以自主创业带动大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在网络信息时代为就业提供良好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某些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这些职业院校会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通过创业实践的综合指导,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展开模拟考核之后,判定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最终确定大学生能否完成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工作[4]。
因此,今后的高校可以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项目,与校外企业和机构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建设校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保障学生的就业范围。与此同时在双方进行合作过程当中,各类社会资源可以得到进一步利用,建立产教一体化教育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体系的良性发展,让未来的课程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将产业发展当中的热门学科作为选修课,以便于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具有对应岗位的工作能力[5]。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保障模式。例如,前文提到现代制造业中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应该扎根于区域内的市场发展动态趋势,在就业环节当中按照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出合理调整,确定人才需求比例以及行业与目标岗位之间的平衡差异,做好技术分析和资源分析,最后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特征,设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技能为核心的专业理论[6]。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服务模式。一方面完善创业追踪服务和创业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安排专业的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所在学校进行配合,针对就业的技巧、知识、工作能力、自我激励等方面进行授课与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还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让高校毕业生能够获取就业市场的关键信息,并且在人才存储系统当中建立专业完成信息的内外查询,保持学校、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深度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挖掘与培养。
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民生问题,并且在社会发展形势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形势之下,需要基于当前的发展困境和现状入手,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得到多个层面的实质化支持,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踏入工作岗位的渠道。